编者按:
  为人师,你无私奉献守讲台,无怨无悔;为人师,你春风化雨润桃李,鞠躬尽瘁。9月10日,全国第34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尊师重教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姜子牙所作的《太公家教》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而今,随着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的作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教师的道德品行也受到了普遍关注,整个社会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那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繁荣以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青年教师、中年教师和老教师三代人眼中,“师德”各自意味着什么?他们对“师德”又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如何树立符合当代教育需求的教师“师德”?又如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践行?
  在全国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记者走访了十位在教育路上不断追梦、圆梦的老中青三代教师,听听他们对“师德”的理解,以及从教的心声。
老中青三代教师热议“师德”  始终不变的原是责任与担当

  A 老教师:恪守使命 静心育人

  萧山区益农镇中心辅导学校 周觉伟
  热爱教育事业,静心教书育人

  “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要有一张笑脸。”1960年出生的周觉伟是萧山区益农镇中心辅导学校的主任,现已从教42年。他说:“教书干嘛非要板着一张脸?”所谓相由心生,一个常常将笑容挂在脸上的老师,必定是一个愿意对学生付出所有心思与耐心的好教师,从内心深处热爱着这份事业。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是中国传统美德,也是当代教师必备的品德。”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周觉伟认为必须“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教书”。
  “现在有一些年轻教师一天到晚忙着发表论文、评职称,对待教育过于功利化。如此一来,怎能好好备课、批改,怎能教好学生?”周觉伟说,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为此,他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的事例。
  当获奖电话从瑞典打来时,托马斯·萨金特正急匆匆地出门,准备搭乘从纽约开往普林斯顿大学的火车,去给等在那里的学生上宏观经济理论课。“我还没有备好课”,他对着电话那头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工作人员说,“我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讲不好课学生们是不会饶恕我的”。于是这位诺奖得主拒绝了所有采访电话,从容地踏上了列车,并在车厢的小桌上伏案备完课。
  “除了静心,终身学习也是教师的自我要求之一。“想做一名好教师,就要成为一名博学、儒雅的引路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惠兴中学 李美君
  34年如一日,恪守教育人的本分

  “今年刚好过第34个教师,时间过得好快啊。”惠兴中学李美君感慨地说,她第一批过教师节的老师,明年即将退休。默默耕耘34年来,“师德”已在李美君的心里深深扎了根,于她而言,“师德”是她为人师表的准则——一切为了学生。
  说到三十多年来“师德”的变与不变,李美君说,她当教师的那个年代,荣誉感很强,很淳朴、很单纯。虽然大家对老师的“师德”问题没有特别要求,但每个老师都很自觉,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凭良心做事;进入新时代后,“师德”的内涵和相关要求有所提高,但始终贯穿其中的是“恪守本分、坚守责任,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个学生。”
  三十多年来,李美君跟学生相处的原则就是“以身作则”。因为在她看来,老师必须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多年来,当老师其实已经不是我的工作了,更像我的生活,我竭尽所能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每个孩子,让他们乐于接受。”李美君说,对学校和老师来说,有责任踏踏实实教学生、育学生,这是职业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身为学校里的老教师,李美君也会带徒弟。对于现在的年轻教师,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年轻老师们在大学里接受了良好的师范教育,品行高尚,他们看待问题很透彻,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易被家长和学生接受。”李美君表示,80年代跟现在是两个“不好比”的时代,不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外乎教书和育人,身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两点。

  B 中年教师:善待学生 勤业乐研

  大关小学教育集团 罗才军
  做三“心”伯乐,成就孩子发展的无限可能
  罗才军是杭州市大关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特级教师、全国青年名师,中学高级教师。他从19岁开始教书,教了20余年语文,做了14年班主任。虽做校长多年,但他却一直坚守一个原则:从不离开教学一线。在他看来,他对教育的热情和对孩子的热爱,就源于一线课堂。   2016年浙江省中小学师德楷模共有103位,罗才军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持续‘扎根’一线的优秀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素养、博大的仁爱之心;热爱学生,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育人成绩突出,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罗才军认为,这些都是教师“师德”的核心。   对于“师德”,罗才军这样理解,并在二十余年教育生涯中,始终践行着。首先,教师要有无限的慈爱之心。“如果没有这一点做基础,教师的一切都是空谈。”罗才军说,当下很多老师过于“规范”,以至于对教育或者孩子都是冷冰冰的,这不应该是一个教师对待教育的态度。
  其次,教师要没有“分别心”。“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些老师会因其在学科上的表现做区别对待,这会使所谓的‘差生’对老师失望甚至不信任。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大忌。”
  再次,教师要有豁达之心。“做老师,不仅要能包容同事,更要能包容每个孩子。正因他们的不同,才给未来发展带去了更多可能性。”罗才军说,孩子不是产品,没有“不合格”和“待加工”,课堂学习和活动实践都是他们的生命经历,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因此,老师就是那位“伯乐”,要对孩子始终充满期待和希望,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成就他们的无限可能。“看到孩子们展现出始料未及的优秀,这也许就是做老师最大的幸福。”

  下沙二小 方美桃
  主动用“爱的方式”爱孩子

  2014年,方美桃来到下沙二小,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她对“师德”有着深刻地感触和追求。方美桃说,现代社会对教师“师德”的关注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合格,教学工作是否负责;第二方面是教师个人表现出来的文明礼仪、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教师形象。“无论社会对‘师德’的关注点在哪里,作为老师,‘师德’的核心就是‘爱的能力’,教师要爱学生,并且要主动去爱学生。”方美桃说。
  9月中旬左右,杭州主城区小学将全面实行校内免费晚托班,但事实上,下沙二小早就已经自发性地组织校内晚托班了。方美桃介绍,因地域的特殊性,下沙二小的家长来接孩子放学的时间很不固定,最晚的要晚上八点才能来。不少教师发现这个情况后,主动邀请家长志愿者们,共同组建了校内晚托班。一方面确保了孩子放学后的安全,另一方面还可以合理利用时间,指导孩子完成课后作业。下沙二小校内晚托班的主动出击赢得了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
  方美桃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老师的主动是家长所看中的。而教师对孩子的爱,要注意方式。真正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会注重孩子心理,尊重孩子,用正确的爱来爱每一个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单独教育,有的孩子集体教育,有的用同伴教育,有的喜欢让你倾听,有的喜欢听你说……也就是说,老师在爱的方式上,要贴近每个孩子的心。

  育才京杭小学 胡培进
  舍得为孩子花时间,不碰师德红线

  育才京杭小学的胡培进老师出生在70年代,从事教育工作已有27年。谈起自己对“师德”的理解,胡老师说,首先教师要舍得在孩子身上花时间,但又要尽量少占用孩子的时间,要学会付出,要敢于奉献;其次,教师要勤业,乐于花时间专研,不停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上课的内容和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让孩子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师要恪守自身品格,不接受家长馈赠,不接受家长宴请,不委托家长办私事,不做有偿家教……严于利己,绝不触碰师德红线。
  胡培进说,在学校各类先进评比中,“师德”具有一票否决权。“师德”方面有问题的老师会成为学校重点整治对象,同时,学校也会给予“师德”表现优秀的老师更多的评优途径,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的师德师风,最终引导教师团队健康发展,为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始终对学习充满信心和梦想。

  C 青年教师:用心呵护 平等交流

  “用心”陪伴,助孩子快乐成长
  崇文实验学校 朱良

  崇文实验学校的朱良是个东北小伙子,今年是他踏出教育大门的第二年。说起当初成为一名教师,他依然有强烈的荣誉感。“我母亲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可能是从小受她的影响,当年考大学时报考了师范院校。”朱良说。
  作为新教师,他一直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在他看来,“师德”包括很多方面,他选了一个最适合他的词来概括——“用心”。“作为教师,对待孩子一定不能少的就是‘用心’,用心呵护,用心陪伴,用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去助力孩子的成长。”朱良坦言,既然为人师,就要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孩子。
  在日常工作当中,朱良也是这样做的。作为90后新教师,他在孩子们眼里是一位提倡民主和自由的老师。课上时,他是一本正经的朱老师,课下时就成了孩子们的大哥哥、好朋友。
  去年冬天杭城下大雪,南方孩子见到雪激动得手舞足蹈。面对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朱良没把他们“锁在笼里”,而是跟和孩子们约定,玩雪十五分钟,回来继续复习。因为这样的决定,班上爆发了震耳的欢呼声,十五分钟之后,无一人迟到全部回班里认真复习。“事后有家长在微信上跟我说,这将是孩子们小学时光里最难忘的回忆。我很开心,我这个经验不足的新教师竟也无意中闯进了孩子们的回忆,很幸福!”

  尊重孩子天性,“弯下腰”与孩子交流
  杭师附小 戴竞成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杭师附小的戴竞成有太多关于孩子的话要说,她认为,作为老师,从孩子出发,尊重孩子的天性,做到心中有孩子,弯下腰来与孩子交流。“只要做到心中有孩子,自然会有表率作用的自我意识,随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师自我修养。”
  戴竞成回忆起自己刚带一年级时,有一个孩子因刚入学未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上课时偷偷溜出教室玩耍。他把孩子找回来后,并没有不由分说批评一顿,而是耐心询问孩子为什么跑出教室。原来,孩子出于好奇,想看看校园里的树有没有因天太热而“渴死”。
  “如果我没能仔细询问原因,可能就忽视了孩子的好奇心与积极性,”戴竞成说,新时代的教师已经不仅仅是“教书”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育人”作用,尤其面对低年级学生时,老师要学会倾听,尊重孩子的天性,不仅要做引导者,更要成为孩子的倾听者,成为孩子活动的参与者。
  杭师附小 羊宇辉
  作为一名95后,今年刚走上教学岗位的羊宇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老师,对于“师德”,他有许多自己的新理解。在他看来,“师德”就是老师的道德,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必备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言行,还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我都认真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因为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羊宇辉是一名体育老师,跟孩子的年龄差距小,他把自己作为孩子们的朋友。在日常教学中,他不会太过苛责,而是真正的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沟通,这样的相处模式,让师生的关系更为融洽。

  视学生为“战友”,与师爱并肩同行
  采荷中学 高蕾蕾

  高蕾蕾是采荷中学初三年级的英语老师,今年是她教师生涯的第三年。2016年,高蕾蕾从杭师大经亨颐学院英语(师范)专业毕业,成为采中的新教师。刚入职时,她教初一的英语课,一晃新学期开始,她将带着毕业班的同学们一同奋战中考。
  作为新一代人民教师的接班人,高蕾蕾在大学里接受了非常好的师范教育;到了采中后,学校和师傅的言传身教让她对“师德”有了更深地理解。在她看来,“师德”是一位老师必备的素质品质,更是成为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我觉得,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学会爱的教育。”高蕾蕾说,她心中的“师德”可以用“自律”“敬业”和“情怀”三个关键词来总结。
  她会主动去拒绝一切不良事物和影响,即“自律”;对待工作,她有敬业精神,并始终有热情,愿意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即“敬业”;自从为人师以来,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育事业,她都发自内心的热爱,即“情怀”。
  采中学生每天晚上5点放学,但高蕾蕾有时会留到6点,为班上有需要的学生辅导、补习。“刚教初一时,有个坐在角落里的学生总不听课,了解得知他小学英语基础没打好,听课十分吃力,但从他的眼神里我能看出,他很想学。”之后,高蕾蕾为这个学生制定了相应的英语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帮他提升英语。到了初二下,这个学生的英语成绩提升了一大截,120分的卷子能考到110来分。高蕾蕾说,跟学生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有时候更像“战友”,享受一起并肩作战的感觉。
  采荷中学 魏李飞
  语文老师魏李飞也是采中的新教师,刚从教一年。说起这一年的成长,他十分感恩,“一方面我的教学能力有了一定提升,另一方面我跟着师傅学习如何做一名用‘心’的教师。”最近就有一件事让他感触颇深。
  魏李飞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性格有些偏激,功课不是很好。有一次,魏老师和师傅把这个学生和家长叫到办公室谈谈心。谈心之后,师傅带着魏李飞找到正在班上默默哭泣的学生,上前安慰并开导,这让学生感动不已。此后只要师傅说的话,这个学生都会用心听,还会主动说说他的想法,功课也慢慢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师傅的举动对魏李飞触动很大,他明白了作为教师的每个举动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不可小看的。“从师傅身上,我找到了做老师的方向,对‘师德’的理解也逐渐清晰。”他说,教师必须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用“心”和孩子交流,把孩子引向美好的未来。

  贴近生活,为大学生上好“人生课”
  浙江师范大学余韬

  浙江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余韬,曾被评为浙师大最美教师、浙江省高校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他觉得,在大学里教书和在中小学教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大学生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开始接触更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
  所以,在余韬心里,“师德”就是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区帮助每一名学生,不仅仅是课内,还有课外。在教学时间里,余韬会适当地和学生拉近关系,了解他们的学生生活、学习状况,所以学生遇到困难都会来联系他。
  余韬说,他经常会接到学生的求助电话,半夜失恋了心情不好怎么办?年轻气盛晚上喝醉酒了怎么办?做课题遇到困难怎么办……这些事情,都需要他正确地帮助和引导。有时候,余韬一个人忙不开,或者遇到一些不适合男老师处理的事情,他就请其他老师来协助,以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虽然处理学生这些事儿会占用我很多业余时间,但我觉得这正是我践行‘师德’的最好方式之一。”余韬说,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很可能会养成各种不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甚至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作为大学教师,他有责任在大学生步入社会前,为他们上好一堂关键的“人生课”。
  看完这十位教师对于“师德”的理解与追求,你有什么想法?作为教师,你心中对教育的信仰是怎样的?作为学生,你心中的恩师是如何践行师德师风的?谨以篇,表达对每位亲爱的教师最崇高的敬意,感恩千千万万教师对这份平凡却非凡的职业的坚守。
先“立德”再“树人”  未来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离不开他们
  编者按: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不懈奋斗,而人才的孕育,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重中之重的教师,除了渊博的知识作为基础外,良好的“师德”素质则是为人师表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实,想“树人”,必先“立德”,高校作为培养各级各类学校师资的主阵地,培养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既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改善提升教师形象的实际需要。
  现如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师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对其具体要求也日渐提升。那么,究竟什么是“师德”?怎样的教师,算是一个“师德”良好的教师?高校作为未来教师培养的主阵地,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培养师范生的“师德”品行呢?

  多年来致力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社会  对“师德”要求并非一成不变
  浙江师范大学工会主席蔡志良教授从事高校教育几十年,多年致力于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研究。在他看来,教师的“师德”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狭义和广义。
  蔡志良说,狭义层面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的劳动规范和行为准则。比如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等;从广义层面上来说,教师的各种行为,只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影响的,小到教师的穿着习惯,大到教师的品德品格,都可能演变成“师德”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教师的‘师德’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蔡志良说,从改革开放至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以及青少年对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教师这一职业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当代教育对于教师的“师德”要求也越来越高。
  八九十年代乃至更早时,人们的生活相对简单,教师基本就是学校、路上、家里三点一线。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心思单纯,少有外物影响,能够很好地投身教育事业,所以教育界对教师“师德”的要求相对简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日益多样,教师的“师德”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评价“师德”好坏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上。蔡志良表示,当代教师,除了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外,更需要注重三方面。
  首先要树立榜样作用。教师要严于利己,在思想品格、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方面做好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在校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在校外也要同样注意。“现在处于自媒体时代,任何一条关于教师的不良消息,都可能通过朋友圈,在几个小时内传遍全国,传进千万名家长和孩子的耳朵里,其带来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
  其次,要注意教育效果的跟踪,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在面对一些学生问题时,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在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后,一定要注重教育效果的跟踪。蔡志良说,在大学执教期间,他一直坚持做一项调查,让大学生们写一件读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经过多年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近90%的事情发生在中小学,其中绝大大部分都来自教师的批评,这些批评教育有的能成功引导学生向好,有的则最终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再次,教师要更主动地关注学生,要跳出课堂,走出学校。因为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家庭教育缺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有些学生父母因工作原因,和老师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教师要主动和学生父母对接,了解家庭教育现状,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关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蔡志良说。“比如杭州主城区小学开始实行免费晚托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蔡志良特别提到,社会对教师“师德”问题要理性对待,不可盲目追风,不可人云亦云,不可以偏概全。

   师德培养注重“内修”  “以艺润德”推进“师德育人”
  作为未来教师的成长摇篮,高校承当了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艰巨任务。由于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是“师德”形成的最初阶段,因此,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培养师范生的师德信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氛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尤为重要。
  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穿越110年历史长河的杭州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师范教育的变革之路。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师德育人”一直是杭师大近年来着力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师这个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想当老师的人要打心底里喜欢这份职业,并热爱着。” 杭师大经亨颐学院副院长蒋永贵教授说,“教师一旦“师德”出了问题,这就是“根”子上的大问题,不能忽视。所以师范生的师德培养,不能光靠学习理论,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来规范,而需要更多由内而外的熏陶,让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
蔡志良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工会主席
“一人一艺”书法考核
杭师大经亨颐学院学生
专场音乐会
杭师大闻音合唱团
     对此,杭师大通过多载体、多形式帮助当代大学生“立德”,比如开展“思政论文”的理论熏德,树立“榜样力量”以德引德。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师德师风宣讲团,经选拔的老师将自身多年从教的经历通过专门的讲座说给各师范生听,激发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有所感染和触动。
  “诚信是教师的必备品德之一,每年师范生一来,我们就会进行诚信教育,通过‘诚信考试’等途径,让他们将诚信内化于心。”杭师大经亨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沈嫣说。
  作为创如今国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优秀师范生的荣誉学院,杭师大经亨颐学院将艺术素养教育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有机融为一体,提出“以艺润德”的“师德”培养模式。学院将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列为通识教育课程八大模块之一,要求每位学生在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至少发展一项艺术特长,学院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环境熏陶等途径,使师范生具有人文情怀和艺术特质,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熏陶品德、涵养教师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7月,杭师大专门增设了一个特殊部门——公共艺术教育部,承担全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学生艺术社团辅导、推动学校人文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任务,致力于提高师范生的人文艺术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艺术部副教授、闻音合唱团指导教师周振宇说:“‘师德’养成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通过上一堂讲大道理的课就能落实的,说到底这是一种行为习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
  据周振宇介绍,他的日常教学一方面以集体影响个人,比如闻音合唱团要求每位团员守时守信,注意倾听,关注合作,要有集体荣誉感等;一方面以感知美、实践美、展示美为途径,通过美育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要求。

  “师德”养成教育重在实践  高校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毋庸置疑,作为未来教师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重大责任。而高校教师作为师范生“师德”雏形阶段的引路人,其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师范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许学军教授在教师岗位上坚守了三十余年,主要执教大学数学和物理。至今,他还保留一个习惯,每周抽一个晚上为学生答疑,“我这个习惯是从我的导师那边继承下来的,数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中断过。”
  很多时候,许学军答疑室的灯都要亮到晚上11-12点。他的坚守,也影响了一大批大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当老师,他们也开起了答疑课,为学生解答疑问。”许学军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的延续,某种程度来说更是“师德”的传承。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重在实践,也离不开高校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引领示范。“润物无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此,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丁贤勇也持有类似看法。他认为,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上不能强制,而要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用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去引导学生。
  作为杭州市第五届“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在三十四年的教学生涯里,丁贤勇跟学生之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挑了一个最平常的。
  以自己的课堂举例,虽然丁贤勇年复一年上同一门课,但在每一堂课前,他会把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写到备课本里,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我始终保持着上课前一天,一门心思备课的习惯,争取不被他们问倒。”而丁贤勇这个作为教师来说最为平常的行为让不少大学生颇为触动,“我的行动若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当一个有‘师德’的好老师,也不枉费我多年的坚持。”
  此外,对于“怎样做好一个教师”这个问题,丁贤勇总结说,一是对教育事业和学生有热情、有情怀,用热情、激情去感染学生,点亮学生的理想;二是有担当、有责任心,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敢担当、有责任感;三是教学方法更专业、更高效,以此推动学生成长。“当然,作为大学教师,学识渊博是必须的,而风趣幽默则是锦上添花。”丁贤勇说。
许学军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丁贤勇教授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项目
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备12045350号-1 | 文网文[2008]22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902063号
版权所有 赛尔网络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