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

【内容分类】劳动报酬与福利

【分类细目】企业内部工资收入分配

【时 效 性】有效

【颁布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颁布日期】2000.11.06

【实施日期】2000.11.06

【失效日期】

【失效说明】

【发 文 号】劳社部发〔2000〕21号

【主 题 词】劳动 工资 意见 通知


   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劳动和社会保
障工作机构:

为了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资收入
分配制度,建立工资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们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
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坚
持改革方向,认真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年十一月六日

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五中全会《建议》的精神,建立与
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现就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总体目标,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
素参与收益分配;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企业结合推进劳动用人制度等项配套改革
,根据生产经营特点自主建立科学、规范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市
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拉开各类人员工资收入分配差距。通
过改革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及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
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1.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并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积极
探索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提倡推行各种形式的岗位工资制,如岗
位绩效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等。要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定
员定额和岗位测评,做到以岗定薪。要以岗位测评为依据,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
导价位合理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和工资差距。提高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
缺人才岗位的工资水平。岗位工资标准要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随之上下浮动。
职工个人工资根据其劳动贡献大小能增能减。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人员能上能
下,岗变薪变。

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工资支付形式,如计件工资、浮动
工资以及营销人员的销售收入提成等办法。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应与职工的岗位职
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真正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
结合基本工资制度改革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使职工收入工资化、货币化、透明
化。把工资总额中的部分补贴、津贴纳入岗位工资,提高岗位工资的比重。清理并
取缔企业违规违纪发放的工资外收入,净化收入渠道。通过调整收入结构,提高工
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积极推行银行代发工资和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办法。

2.实行董事会、经理层成员按职责和贡献取得报酬的办法。

要在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试行董事长、总经理年薪制。董事会和经理层其他成
员的工资分配,执行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按照其承担的岗位职责和做出的贡献
确定工资收入,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和管理办法。一般情况下,对董事会成员要考核
其资产运营和投资决策方面的业绩,主要以资产保值增值为评价标准;对经理层成
员要考核其履行经营管理职责和取得业绩情况。要将考核结果与董事会、经理层成
员的工资收入相联系,拉开工资收入差距。董事会成员的工资分配办法要通过股东
大会讨论决定,经理层成员的工资分配办法要通过董事会讨论决定。

3.对科技人员实行收入激励政策。

科技人员实行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确定报酬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要合理
拉开科技人员与普通职工、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与一般科技人员的工资收入差
距。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并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同科技人员分别
签订工资协议。实行按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如项目成果奖、科技产品销售收入或利
润提成等,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奖励办法,公司制企业由企业董
事会提出,经股东会讨论后决定;非公司制企业由企业领导班子提出,经职代会讨
论后决定。

三、积极稳妥开展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试点工作

1.探索进行企业内部职工持股试点。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股份制改造或产权管理清晰的竞争性企业
,可以进行职工持股试点,试点方案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经过审批后稳步推行


坚持职工持股自愿原则。职工持股资格、认购股份数额和股份认购方案,要通
过职工集体讨论或其他方式民主决定,并经股东大会或产权单位同意后执行。经营
管理人员、业务和技术骨干的持股数额可适当高于一般职工,但企业股份不能过分
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经营者持股数额一般以本企业职工平均持股数的5至15倍为宜。
要严格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职工持股可以实行多种形式,要以职工出资认购股份为主,也可对职工实行奖
励股份等办法。

2.积极试行技术入股,探索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办法。

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作价折股,由科技发明者和贡献
者持有。以科技成果入股的,科技成果作价金额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20%。以
高新技术成果入股的,高新技术成果的作价金额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35%。

由本企业形成的科技成果,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
定,将过去3—5年实施转化成功的科技成果所形成利润按规定的比例折股分配。群
体或个人从企业外带入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可直接在企业作价折股分配。在研
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股份应占有较大的比重。

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可由企业与科技发明、贡献者协商确定,也可委托具有法定
资格的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技术入股方案,公司制企业由董事会提出,非公司制企业由经营领导班子提出
,经股东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报产权主管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审核。

3.具备条件的小企业可以探索试行劳动分红办法。

劳动分红办法,原则上只在资本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小
企业试行。公司制企业,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同意,非公司制企业,经产权主管部
门同意,可以试行劳动分红办法。劳动分红的方案要征求职代会或工会的意见,并
报劳动保障部门和产权主管部门审核。

4.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股份分红
应以企业盈利为前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利润分配,既要维护劳
动者的合法权益,又不得损害国家和其他股东的合法利益。股份分红不能侵蚀工资
,工资分配不能侵蚀利润。实行职工持股和技术入股的企业,要完善工资支付制度
,按照当地政府颁布的工资指导线和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合理增加工资。要坚持
投资风险与收益一致的原则,职工持股、技术入股与其他股份实行同股同利原则。
不论职工以何种形式入股,均应承担相应的风险,不得实行与经济效益相脱离的“
保底分红”和“保息分红”办法。

四、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约束机制

1.加强企业内部分配基础管理工作。

要继续建立健全岗位测评、定员定额和考试考核制度,搞好工资统计、管理台
帐、职工奖惩、经济核算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并在日常管理中狠抓制度的落实。
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内部用人制度、职工培训制度改革,制订适合
本企业特点的工资支付办法,规范工资支付行为。要规范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位消费
行为,提高收入分配透明度。

2.实行人工成本的合理约束。

企业内部要建立以人工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约束机制,从有利于产品市场竞
争和节约人工成本目的出发,加强人工成本的监控与管理,对工资增长进行合理约
束。提倡实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人工成本控制办法。

3.职工民主参与决策和监督。

要进一步完善职工民主参与收入分配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制度。在明确股东会、
董事会、监事会职责,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实行厂务
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在工资收入管理和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非国有企业,只要建立了企业
工会的,都要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已改制的国有企业中
要积极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试点。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企业内部分配的指导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工资收入管理职能
,尊重企业分配自主权,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内部分配的指导工作。要加强对企业工
资改革、职工持股、技术入股、工资集体协商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
,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关政策。通过建立和组织实施工资指导线
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
水平和工资关系。通过完善工资支付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
工资保障制度,规范工资支付行为。要及时总结企业工资分配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
,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


就业法规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