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沪军,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杭师大研究生导师,杭师大教师教育讲席教授。2012年国家教育部初中校长研修班学员,浙江省春蚕奖、省“家庭事业兼顾型”先进个人获得者。2012年7月调任杭师大东城中学校长、书记以来,依托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平台,着力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行“先听后上”,形成“四备三思”的教师校本研训模式,深入探索“思维课堂”,建设“弘毅少年”成长课程,引领学校课改成绩显著,获国家级优秀成果奖1个,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浙江省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个,杭州市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1个,发表论文20余篇。
在江干区众多学校中,这所学校的成长速度惊人。她从曾经的“两个倒数”一跃成为“江干区教学质量优秀学校”,连续两年位列江干区质量考核增量第一,中考质量连续三年高位增长并入围区前三名,2015年在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中,被评价为“轻负担高满意度”学校……这就是位于九堡的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下简称东中)。
很多人会问,这样的“东城速度”到底是如何练成的?稍微了解的人一定知道,这离不开东中背后这位乐于“做教育实验”的校长——陈沪军。物理教师出身的她,把每所接手的学校当作她的“教育实验室”,每到一所学校首先去寻找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做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就这样一步步走来,依托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平台,东中在陈校长的手中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保持着向上的势头。“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每走一步,陈校长都会将这句话更深地刻在心里。
很多人会问,这样的“东城速度”到底是如何练成的?稍微了解的人一定知道,这离不开东中背后这位乐于“做教育实验”的校长——陈沪军。物理教师出身的她,把每所接手的学校当作她的“教育实验室”,每到一所学校首先去寻找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做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就这样一步步走来,依托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平台,东中在陈校长的手中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保持着向上的势头。“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每走一步,陈校长都会将这句话更深地刻在心里。
2012年,陈校长初到东中,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年度考核正处全区末尾,甚至还拿了两个倒数第一。这种情况,与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的办学初心相距甚远。于是,她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调查,仔细探究当中的“病因”。
调查后她发现,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问题。“两个学生一起上课,一个认真听课作笔记,另一个趴着睡觉,为什么学生之间存在这样大的差异?直接的原因是后一个孩子对知识不好奇,不渴望,间接的原因是他心中没有梦想,学习没有动力,或者有梦想却缺乏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肯付出努力。”陈校长说。
实际上,东中地处城郊结合部,生源基础薄弱。学校生源中51%是民工子弟,45%是九堡当地农民子弟,80%的家长学历是初中及以下。因此,孩子的自我期望水平偏低,缺乏远大的理想,多数学生学习被动也不足为奇;同时,很多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放任自流,学生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素养。
生源问题搞清楚了,教师的教学问题也突显出来。陈校长说,很多教师停留在讲练结合的应试水平,重灌输、轻建构,一度陷入了“师苦教,生苦学”的境地。加之,学校的德育工作缺乏完整的顶层设计,德育没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及课程体系,不少教师对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人格为先,五育并进”的办学理念心存疑虑,担心挤占教学时间,导致教学状态因循守旧。
陈校长认为,家庭是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根源,而学校重教轻学、对德育重视不足无疑助长了这种状态,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她意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摸清“病因”后,陈校长动员全校师生一起思想大讨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东中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过去的‘满堂灌’,使得学习动力不强的学生自我放弃,课程改革就是把学生的内驱力这颗‘种子’唤醒。”于是,培养“弘毅少年”这一目标逐步清晰。
东中成立课题组,探索“弘毅少年”校本课程的建设,将培养目标细分成“自信个体、主动学习者;合格公民、积极奉献者”四个子目标及12个核心素养,再以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建构了“弘毅少年”成长课程体系,希望实现“培养合格公民,弘毅少年”的育人目标。
“弘毅少年”成长课程是一个指向培育“弘毅少年”及其核心素养的整体课程。陈校长介绍,“弘毅”出自《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重任而道远”,“弘”即有远大理想,“毅”即有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光有梦想是不够,若是没有持之以恒的行动,梦想也只是空想。”
据陈校长介绍,“弘毅少年”成长课程由“三驾马车”驱动:一是校本德育课程“弘毅课程”,由“珍爱生命”、“关怀他人”、“担当责任”三大课程群组成。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担当责任,每学期,东中都会就“水与生命”“雾霾与发展”“垃圾与文明”“艺术与成长”等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开展科学探究等方式,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同时开展时政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中产生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在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学习力、创造力和表达力。
二是开展思维课堂,不再“满堂灌”而是循循善诱,通过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同时,教师从备课到上课的方式也有所改变。学校摸索出了“四备三思”、“先听后上”的方法,对同一节课进行多次备课与反思;对同一节课的内容,先由一名教师上课、其他教师旁听,下一课时,旁听的教师再回自己的班级授课。
三是建立起了“弘毅少年”评价体系。东中学子的最高荣誉是当选“弘毅少年”。每一年度,通过班级初评、候选人演讲并展示才艺,经全体师生票选该年度的“弘毅少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设立了弘毅奖学金,对每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进行激励。
调查后她发现,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问题。“两个学生一起上课,一个认真听课作笔记,另一个趴着睡觉,为什么学生之间存在这样大的差异?直接的原因是后一个孩子对知识不好奇,不渴望,间接的原因是他心中没有梦想,学习没有动力,或者有梦想却缺乏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肯付出努力。”陈校长说。
实际上,东中地处城郊结合部,生源基础薄弱。学校生源中51%是民工子弟,45%是九堡当地农民子弟,80%的家长学历是初中及以下。因此,孩子的自我期望水平偏低,缺乏远大的理想,多数学生学习被动也不足为奇;同时,很多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放任自流,学生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素养。
生源问题搞清楚了,教师的教学问题也突显出来。陈校长说,很多教师停留在讲练结合的应试水平,重灌输、轻建构,一度陷入了“师苦教,生苦学”的境地。加之,学校的德育工作缺乏完整的顶层设计,德育没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及课程体系,不少教师对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人格为先,五育并进”的办学理念心存疑虑,担心挤占教学时间,导致教学状态因循守旧。
陈校长认为,家庭是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根源,而学校重教轻学、对德育重视不足无疑助长了这种状态,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她意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摸清“病因”后,陈校长动员全校师生一起思想大讨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东中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过去的‘满堂灌’,使得学习动力不强的学生自我放弃,课程改革就是把学生的内驱力这颗‘种子’唤醒。”于是,培养“弘毅少年”这一目标逐步清晰。
东中成立课题组,探索“弘毅少年”校本课程的建设,将培养目标细分成“自信个体、主动学习者;合格公民、积极奉献者”四个子目标及12个核心素养,再以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建构了“弘毅少年”成长课程体系,希望实现“培养合格公民,弘毅少年”的育人目标。
“弘毅少年”成长课程是一个指向培育“弘毅少年”及其核心素养的整体课程。陈校长介绍,“弘毅”出自《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重任而道远”,“弘”即有远大理想,“毅”即有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光有梦想是不够,若是没有持之以恒的行动,梦想也只是空想。”
据陈校长介绍,“弘毅少年”成长课程由“三驾马车”驱动:一是校本德育课程“弘毅课程”,由“珍爱生命”、“关怀他人”、“担当责任”三大课程群组成。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担当责任,每学期,东中都会就“水与生命”“雾霾与发展”“垃圾与文明”“艺术与成长”等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开展科学探究等方式,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同时开展时政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中产生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在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学习力、创造力和表达力。
二是开展思维课堂,不再“满堂灌”而是循循善诱,通过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同时,教师从备课到上课的方式也有所改变。学校摸索出了“四备三思”、“先听后上”的方法,对同一节课进行多次备课与反思;对同一节课的内容,先由一名教师上课、其他教师旁听,下一课时,旁听的教师再回自己的班级授课。
三是建立起了“弘毅少年”评价体系。东中学子的最高荣誉是当选“弘毅少年”。每一年度,通过班级初评、候选人演讲并展示才艺,经全体师生票选该年度的“弘毅少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设立了弘毅奖学金,对每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进行激励。
在“弘毅少年”成长课程的逐步推进之下,东中被注入一股新的动力,学生主动质疑、深度思考,学习面貌焕然一新,成绩不断提升,仿佛上了发条。去年年底,东中的《“弘毅少年”成长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获得了2016年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如今“弘毅少年”成长课程的实施进入了第5个年头,说起东中的变化,陈校长非常自豪。不仅优质高中升学率从最初的20%“逆袭”上升到了近60%,在杭州市教育局评出的关于初中学校质量的调查报告中,学校“家长满意度高”和“低学业负担”两方面也都得到了非常大的认可。
同时,一大批“弘毅少年”脱颖而出。2016年中考,16名学生放弃保送选择中考,赵炳亮与柯东以547的总分并列获得纯公办初中的中考第一名;3名同学考入杭二中实验班,实现零突破,其中赵炳亮还在去年的期末考中获得了杭二中高一年级全科总分第一。伴随着“弘毅少年”成长课程的实施,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满足。近三年,东中健美操社团拿下浙江省团体冠军,排球社连续获三年斩获杭州市冠亚军,击剑社连续两年获杭州市初中团体冠军,演讲与口才社获市优秀课本剧一等奖……
陈校长坦言,这一切都得益于课改,是课程驱动学生、教师、家长改变现状。“东中尝到了课改的甜头,课改激活了师生的状态,学生对学习有激情和积极性,老师也成为了主动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在教育发展中提出了“改进每一天”“改进每节课”的研修思路,实施“四备三思”、“先听后上”。
简而言之,上一节课教师要经历四次备课、三次反思,教师们轮流互相听课、互相提建议,在此过程中一次次修改教案、取长补短。同时,杭师大专家的介入为教师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教师把课例研究上升为课题研究。
东中把“让教师成为主动研究者”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结合课题立项、论文评比、青年教师沙龙、东中无限讲堂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教师申报校级小课题,几乎全校老师都参与到了小课题的研究中,科研氛围十分浓厚。
而有了“先听后上”,教师每天第一节课不再埋头批改作业,而是走进同事的课堂,与学生一起上课听课。每天都有别人的课堂作为对照,每天都能找到参照点,教学的改进就有了具体的操作点。这就意味着在这所学校,全校26个班级,每天26节公开课,26个微教研,教师真正成为了研究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先听后上”的作用,学校调整作息时间表,第一节下课休息时间延到15分钟,作为教师微教研时间,老师们听完课后对授课教师的课提出“三优点两建议”。
如此以来,教师们逐渐变成了“主动研究者”,课堂质量的提升立竿见影,学生的成绩节节攀升,教师也逐渐进入高质量教学的良性循环中。教师在团队互助中迅速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陈校长说,东中连续两年被评为“江干区教育科学研究优秀学校”,2016年学校教师人均获得区级以上荣誉和奖励次数是2012年的1.85倍;近2年有9人次教师参加了杭州市名师公开课录制;教师的科研成果频频获奖。其中一个课题荣获浙江省教研课题成果奖一等奖,一个课题荣获浙江省教研课题优秀结题,一个课题省级立项,6个课题成果在杭州市获奖或立项。
不仅如此,东中还推动学生家长们成为“智爸慧妈”,开展三个“一”活动,让家长们每学期阅读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好书,听一次学校组织的讲座,分享一次家庭教育的经验。鼓励家长们为孩子们做榜样,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
此外,学校也挖掘、分享家庭教育优秀案例,促进家庭教育理念提升与行为改善,形成家校教育的默契。这些活动虽然看似微小,但对每个家庭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如今“弘毅少年”成长课程的实施进入了第5个年头,说起东中的变化,陈校长非常自豪。不仅优质高中升学率从最初的20%“逆袭”上升到了近60%,在杭州市教育局评出的关于初中学校质量的调查报告中,学校“家长满意度高”和“低学业负担”两方面也都得到了非常大的认可。
同时,一大批“弘毅少年”脱颖而出。2016年中考,16名学生放弃保送选择中考,赵炳亮与柯东以547的总分并列获得纯公办初中的中考第一名;3名同学考入杭二中实验班,实现零突破,其中赵炳亮还在去年的期末考中获得了杭二中高一年级全科总分第一。伴随着“弘毅少年”成长课程的实施,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满足。近三年,东中健美操社团拿下浙江省团体冠军,排球社连续获三年斩获杭州市冠亚军,击剑社连续两年获杭州市初中团体冠军,演讲与口才社获市优秀课本剧一等奖……
陈校长坦言,这一切都得益于课改,是课程驱动学生、教师、家长改变现状。“东中尝到了课改的甜头,课改激活了师生的状态,学生对学习有激情和积极性,老师也成为了主动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在教育发展中提出了“改进每一天”“改进每节课”的研修思路,实施“四备三思”、“先听后上”。
简而言之,上一节课教师要经历四次备课、三次反思,教师们轮流互相听课、互相提建议,在此过程中一次次修改教案、取长补短。同时,杭师大专家的介入为教师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教师把课例研究上升为课题研究。
东中把“让教师成为主动研究者”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结合课题立项、论文评比、青年教师沙龙、东中无限讲堂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教师申报校级小课题,几乎全校老师都参与到了小课题的研究中,科研氛围十分浓厚。
而有了“先听后上”,教师每天第一节课不再埋头批改作业,而是走进同事的课堂,与学生一起上课听课。每天都有别人的课堂作为对照,每天都能找到参照点,教学的改进就有了具体的操作点。这就意味着在这所学校,全校26个班级,每天26节公开课,26个微教研,教师真正成为了研究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先听后上”的作用,学校调整作息时间表,第一节下课休息时间延到15分钟,作为教师微教研时间,老师们听完课后对授课教师的课提出“三优点两建议”。
如此以来,教师们逐渐变成了“主动研究者”,课堂质量的提升立竿见影,学生的成绩节节攀升,教师也逐渐进入高质量教学的良性循环中。教师在团队互助中迅速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陈校长说,东中连续两年被评为“江干区教育科学研究优秀学校”,2016年学校教师人均获得区级以上荣誉和奖励次数是2012年的1.85倍;近2年有9人次教师参加了杭州市名师公开课录制;教师的科研成果频频获奖。其中一个课题荣获浙江省教研课题成果奖一等奖,一个课题荣获浙江省教研课题优秀结题,一个课题省级立项,6个课题成果在杭州市获奖或立项。
不仅如此,东中还推动学生家长们成为“智爸慧妈”,开展三个“一”活动,让家长们每学期阅读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好书,听一次学校组织的讲座,分享一次家庭教育的经验。鼓励家长们为孩子们做榜样,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
此外,学校也挖掘、分享家庭教育优秀案例,促进家庭教育理念提升与行为改善,形成家校教育的默契。这些活动虽然看似微小,但对每个家庭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十多年来,从陈校长手上成长起来的薄弱学校有3所,这些“烫手山芋”没有成为她的压力,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为百姓做教育实事的决心。陈校长认为,不能让生源问题成为一所学校发展不起来的理由,每个孩子都该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更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
回首多年的教育经历,她的感慨和收获一样多。“这么多年,我似乎跟平民学校有某种不解之缘,但我没有把这些学校当成负担,而是用科学教师的眼光,把每所学校看作自己的教育实验室,很享受这个过程。”的确,从抽丝剥茧地寻找学校的问题,到作出假设,制定解决方案和评价体系,“做教育实验”的过程正是她的内心所向。
“在办学方面,我从不跟别人比,只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自己的节奏去做,走一步缓一缓,办学绝不能急功近利。”陈校长所说的缓一缓,并非退步,而是为自己和学校留出思索空间:面向未来,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对优质高中升学率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学校一定要耗尽学生的精力挤进优高吗?让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去了职高,就不代表成功吗?这些都是陈校长不断思考的。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猛,在未来,机器人能取代人的很多工作,但机器人很难取代人类存在,至少目前人工智能在学习力、创造力和感性表达能力上是不能与人类匹敌的。“高学习力、高创造力、高感性表达力”这三种核心能力正是东中所重视的。
另外,陈校长也注意到,如今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结合东中学生的情况,她没有一味盯着优高的升学率,而是注重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近年来,除了考上优高之外,考到“3+2”学校的学生突破到了两位数。“一个孩子在一个专业领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对国家、对自身发展都有好处。”
陈校长是个不安分的人,自2003年当校长以来,十数年如一日,她不断“折腾”自己。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晚上7点后到家,业余大部分时间也是用来看书、备课、写材料、做计划,一直都是时不我待地工作。
谈及东中这几年发展迅速的原因,陈校长从不往自己身上揽功,说得最多的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就是陈校长近30年奋战教育一线的真实写照。杭城校长圈里不少人很佩服陈校长的办学魄力,还有人这么评价:她就像一条鲶鱼,“打破”了教育生态系统原有的安逸。的确,多所平民学校在陈校长的带领下实现了质的飞越,这也令其他学校“如临大敌”,不断寻找发展机会。
东中课改成功以后,许多兄弟学校都来跟陈校长取经,陈校长也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课程改革的构想与实施。“天下教育是一家,别校的学生也是学生,教育没有界线,能帮的我都会尽量去帮。”在陈校长心里,做教育就是在做功德,而不是为了功利。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从事教育近30年,陈校长一直奋战在教育一线,以“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座右铭,揣一颗匠心默默前行。身为老师也好,校长也好,教育者也许并不能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走上成就自己的道路,但她痴迷于做一个点灯人,竭力去点亮孩子们心中那盏梦想的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回首多年的教育经历,她的感慨和收获一样多。“这么多年,我似乎跟平民学校有某种不解之缘,但我没有把这些学校当成负担,而是用科学教师的眼光,把每所学校看作自己的教育实验室,很享受这个过程。”的确,从抽丝剥茧地寻找学校的问题,到作出假设,制定解决方案和评价体系,“做教育实验”的过程正是她的内心所向。
“在办学方面,我从不跟别人比,只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自己的节奏去做,走一步缓一缓,办学绝不能急功近利。”陈校长所说的缓一缓,并非退步,而是为自己和学校留出思索空间:面向未来,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对优质高中升学率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学校一定要耗尽学生的精力挤进优高吗?让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去了职高,就不代表成功吗?这些都是陈校长不断思考的。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猛,在未来,机器人能取代人的很多工作,但机器人很难取代人类存在,至少目前人工智能在学习力、创造力和感性表达能力上是不能与人类匹敌的。“高学习力、高创造力、高感性表达力”这三种核心能力正是东中所重视的。
另外,陈校长也注意到,如今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结合东中学生的情况,她没有一味盯着优高的升学率,而是注重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近年来,除了考上优高之外,考到“3+2”学校的学生突破到了两位数。“一个孩子在一个专业领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对国家、对自身发展都有好处。”
陈校长是个不安分的人,自2003年当校长以来,十数年如一日,她不断“折腾”自己。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晚上7点后到家,业余大部分时间也是用来看书、备课、写材料、做计划,一直都是时不我待地工作。
谈及东中这几年发展迅速的原因,陈校长从不往自己身上揽功,说得最多的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就是陈校长近30年奋战教育一线的真实写照。杭城校长圈里不少人很佩服陈校长的办学魄力,还有人这么评价:她就像一条鲶鱼,“打破”了教育生态系统原有的安逸。的确,多所平民学校在陈校长的带领下实现了质的飞越,这也令其他学校“如临大敌”,不断寻找发展机会。
东中课改成功以后,许多兄弟学校都来跟陈校长取经,陈校长也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课程改革的构想与实施。“天下教育是一家,别校的学生也是学生,教育没有界线,能帮的我都会尽量去帮。”在陈校长心里,做教育就是在做功德,而不是为了功利。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从事教育近30年,陈校长一直奋战在教育一线,以“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座右铭,揣一颗匠心默默前行。身为老师也好,校长也好,教育者也许并不能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走上成就自己的道路,但她痴迷于做一个点灯人,竭力去点亮孩子们心中那盏梦想的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