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中国教育在线
  楼平,自2003年7月起任杭州第七中学校长至今,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育领导学硕士。兼任浙江省学校心理学学会会员,杭州市中小学德育理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理事会理事,第七届、第八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等。曾获杭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全国基础教育先进个人、浙江省春蚕奖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合著40余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全国级、省级和市级课题七个,其中获杭州市首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浙江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1个。多年来,学校高考升学率100%,增量之大,赢得社会高度评价,被誉为“七中现象”。舞蹈“红结儿”获第三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金奖,并成为中央教育电视台08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这几天,杭城一直都是“雨雨雨”的模式。伴着细雨辗转来到转塘环山路,杭州第七中学(下简称七中)的全貌渐渐出现在眼前。烟雨朦胧中,校园内雅正的建筑群落与周边郁郁葱葱的山林交相辉映,自然风光与建筑师的手笔水乳交融,倒令人有几分误入桃花源的错觉了。
  不过,对于七中的“当家人”楼平来说,这或许意味着更多。自2003年起担任七中校长以来,楼平已在此耕耘了14个年头,十几年如一日地将教育理念一点点渗到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在他眼中,七中不仅是学生实现艺术梦想的艺术殿堂,更是一片传承历史、肩负未来的沃土。
  从五四中学的教师、杭二中的教导处副主任、源清中学的副校长、杭九中的书记到如今七中的校长,楼校长说起这30余年的教育生涯时十分平静,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他没高看自己,只把自己当作一个“不完美”的老师。“教育,是一群不很完美的人引领着一群追求完美的人共同走向完美的过程。”

  2003年,楼平担任七中校长,从那时起,他便琢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教育理念走出一条具有七中特色的办学路子。慢慢地,楼校长总结出了五句话:以传统的安定风范树德,以良好的学校精神育人,以民主的管理理念治校,以瞩目的美术特色扬名,以优质的教学质量立校。
  楼校长认为,口号喊得响亮没用,必须要真切地落实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上。于是,这其中的每一点都成了七中生长的土壤与延续的活力,滋养着学校每个学生的成长。
  作为治校多年的老校长,楼校长有一套自己的办学方式。他愿意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他认为,如果搞“一言堂”能使自己更有“权威”,但对不少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不是一个教育人该做的。
  十四年的光阴,将楼校长与七中紧紧黏在一起,他跟学生之间发生了太多有意思的事。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对学生而言,食堂的饭菜是否好吃与校园生活的美好程度有很大关系。楼校长曾听到有学生抱怨,中午三个年级错峰式的吃饭安排导致后面的学生吃不到好菜,并且学生餐厅与教师餐厅之间相隔,学生也吃不到教师食堂的饭菜。
  就是这样一个十分平常的抱怨,楼校长却放在了心里。他决定打通学生餐厅与教师餐厅,不设界限,同时,每天中午他都会在12点下课铃声响后与最后一批下课的学生同步去吃饭。
  楼校长说:“我想让同学们看到,不管是校长、老师还是学生,在七中校园里都是一样的待遇,也以此来督促食堂不断改进菜品。”渐渐地,食堂的菜品越来越好,种类越来越丰富,师生也有了更多一同吃饭聊天的机会,在饭桌上如朋友般相处,很多“不愉快”也就渐渐消失了。
  近期,七中食堂还开展了“我喜欢的菜品我推荐”活动,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口味对候选的90种菜品进行投票,排名前20位菜品将优先出现在食堂的菜谱中,喜欢吃的都保留,无人问津的今后就不出现了。这个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热烈支持,参与度非常高。
  除了改善菜品外,对于校徽设计这种校园大事楼校长也很乐意听听学生们的想法。初到七中时,学校的校徽经历了一段几十年的空白期,于是楼校长动员全校师生设计新校徽。“让学生们慢慢设计、慢慢筛选,把设计校徽看作是一个引导、教育的过程,不着急出结果。”楼校长笑着说,将民主办学的每一步走好,在他心中其实比结果更重要。
  七中现在的校徽便是学校全体师生智慧的结晶。整个校徽呈现六边形,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楼校长介绍说,六个点汇聚到中心的一点,象征着向心力与凝聚力;六边形是蜂巢结构,很牢固,象征七中在百年风雨中经久不衰。此外,细心地人会发现,校徽可看作一支铅笔的横截面,象征着七中“艺文兼修”的办学特色。
  类似这样民主办学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景观石大都是由学生命名的。“流云”“逐浪”“守望者”……每个名字都蕴涵了学生的心意。“校园文化需要一点一滴营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未来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校园文化的践行者。” 楼校长说。
  提起七中,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扬名在外的美术特色。每年本科上线率达100%,重点大学录取达70%左右,近一半的美术生考入九大美院……楼校长笑着说,他走在中国美院的校园里,都会有很多学生跟他打招呼。其实这话并不夸张,因为七中每年考入中国美院的人数都能占到招生总人数的5%左右。
  说起美术特色的历史沿革,年头确实不短。早在1928年,七中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校园美术社团“金牛会”,美术特色自此开始萌芽;到了1993年,学校正式开设第一个美术兴趣班,到2004年时,扩大至8个班的规模,每班30人,保持至今。
  在七中连续迈上省三级、二级重点中学的台阶之后,楼校长深刻地思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改变“千校一面、千生一质”的尴尬局面。“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很显然,张扬传统的美术特色尤为重要。综合考虑七中的传统文化、所处环境、师资力量等,楼校长决定以美术为突破口走出一条属于七中的特色办学之路。这也正是他多年来教育理念的沉沉积淀。
  在楼校长的主张下,学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如今七中拥有美术教学大楼4幢,100平方米画室1间,学生画室36间、美术天光教室4间、陶艺工作室1间、雕塑工作室1间,更有300多平方米的名家美术展览馆和1000多平方米的师生作品陈列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创作和展示空间。
  事实证明,楼校长的做法非常有前瞻性。2014年,浙江省老牌的“省重点中学”评选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水到渠成,七中成为了浙江省首批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2016年又被评为首批“杭州市美丽学校”。
  其实,“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这份荣耀来得并不意外,因为七中从未间断过对美术特色办学的追求。不过,楼校长认为,能评上特色示范校不仅因为美术特色,其他特色也功不可没。七中的舞蹈团是杭州市中学生歌舞团的分团所在地,曾去北京参加过教育台的春晚节目;健美操也经常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奖;学生参加DI创新思维大赛,第一次就拿到了亚太地区的第二名……
  此外,学校里还开设了包括播音、街舞、话剧、吉他、文学、动漫、魔术等在内的20多个社团供学生们选择,实现个性发展。不仅如此,七中毗邻浙江音乐学院和中国美院,就这一先天优势,七中与这两所高校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了场地、师资等共享关系,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曾有人跟楼校长建议,能不能把七中办成一所完全美术特色的普通高中?他深思熟虑之后,完全推翻了这个假设。“做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我深知七中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功底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文化课功底也不差。”楼校长坦言,搞艺术创作的人,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长久发展也是不大可能的。
  秉承“艺文兼修,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楼校长从课程入手,实现文化班浓厚的学习气氛与美术班灵动的艺术氛围相融合,形成特色办学、多元发展的局面。七中为文化班的学生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给艺术班的学生开设了文化类选修课。在文化班的课堂上,专业课老师给学生上音乐史、美术史,欣赏名师大家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创作和鉴赏能力。
  其实,楼校长比谁都了解,艺术是七中的特色,而文化却是不能缺失的根底,艺术与文化之间是互相融通、互相推动的。他感慨道,发达国家的人们艺术素养都比较高,艺术素养高的人,综合素质就高,而综合素质高的人,他的创新能力就强、品位就高,文明程度自然也高。如此看来,楼校长提出的“艺文兼修”的办学特色,正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关系。“我希望每一个有特色发展需要的学生都能在课程上找到依托,三年后,当他们走出七中,与同龄人相比,能多一份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能力。”
  走进七中,总会不知不觉间被雅致古朴的建筑风格吸引。广场里耸立的柱子上刻着校训“诚勤爱”,意味诚以律己,勤以治事,爱以达人;钟楼是校内的标志性建筑,远远便能看到,上面刻着首任校长项兰生写的对联:“是社会中坚,是国民先导,责任重丘山,吾辈敢亏职守?正成德年龄,正达才时候,光阴争顷刻,诸生毋自蹉跎。”
  七中的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浙江安定学堂,时值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剧,杭州大实业家胡趾祥决定捐资办学,开创了杭州私立中学教育的历史先河。历经几番更名,多次迁址,1945年才回迁杭州。1956年,转为公立学校并更名为“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沿用至今。
  在114年的历史长河中,七中诞生了一大批杰出校友。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旗帜;华君武,著名漫画家;范文澜,我国社会主义史学奠基人;尉健行,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校园里几步之内便可看到以著名校友名字命名的雁冰教学楼、文澜教学楼、虹庼图书馆、惠棠实验楼、紫岩体艺馆等,处处流露着的人文积淀与历史内涵,感染着每位七中学子。其实,这样的安排,正是楼校长心底对历史传承与发扬的体现。
  2003年,当楼校长初踏入七中时,他便想,七中作为百年老校,桃李满天下,杰出校友不胜枚举,历史积淀可谓深厚,何不挖掘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让它变成七中未来发展的动力?循着这一初心,楼校长脚步坚实地迈着每一步。
  楼校长认为,任何事情都跟传承有关,办好一所学校更是如此,校史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要怎样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担当起传承的责任?首先得了解历史。”为此,他与学校教师花了几年时间出版了《百年辉煌》系列丛书,其中包括百年踪迹、百年故事和百年人物三册。每年新生入学,都能拿到一本,了解七中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自觉地担当起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除此以外,在校史馆广场鸣校钟、唱校歌、讲校史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项兰生班”“吴斌团支部”,能在这里命名,是无数七中学子心中最崇高的荣誉;“百年寻根”活动从此出征、“安定大讲堂”从此开讲等等,这些校园文化活动都离不开一个词——“传承”。“我们回顾历史,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楼校长说,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起传承和发扬历史的责任。
  为了这一份传承和责任,楼校长将一座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灰色砖瓦的古民居迁到了学校。“既保护了我国古代民居建筑的文化元素,又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呈现,学生很喜欢,经常把他当成速写的对象。”楼校长欣慰地说。
  光阴荏苒,从楼校长第一脚踏进七中至今已是第14个年头。回望曾经的风云历史与杰出校友,他是一位小心呵护、不断发扬的传承者;面对当下学生,他又是一位如父般亲切、循循善诱的老校长。“校长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楼校长常在心里这样叮嘱自己。也许,正如他说的,教育,是一群不很完美的人引领着一群追求完美的人共同走向完美的过程。路途虽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坚定地向目标挺进。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备12045350号-1 | 文网文[2008]22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902063号
版权所有 赛尔网络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