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积粮,现任浙江省杭州第十中学校长,杭州市优秀教师、上城区第一、第二届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骨干校长、浙江大学教育管理硕士。有多年行政管理经验,并承担多个区立项课题和省市立项课题,有十多篇文章在各类各级报刊和评比中获奖。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习与反思,把握教学发展前沿。基于学科特色发展——备课组的项目管理;基于学生评价——作业设计的改进;基于学生综合发展——21个好习惯的养成;基于学校综合发展——宗文、明理、尚义课程群的建设;基于学教改革——美丽课堂的建设;基于学生个性化——小班化实验学校的探究等。
在上城区的皮市巷,屹立着一所浙江省连续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中学——杭州老底子都熟知的杭州第十中学(下简称杭十中)。从1806年创建的宗文义塾到如今,这所学校历经了210年的风雨沧桑,也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可唯一不变的是从这里传出的朗朗书声。
当杭十中的接力棒交到现任校长陈积粮手上时,他思考良多。早在2007年,杭十中已经入选浙江省“百年名校”的100强。然而,陈校长认为,创办至今已有210年的杭十中是个十足的“百年老校”,但距离“百年名校”尚有一些差距。
那么,在陈校长眼中,“一所真正的百年名校,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又‘名’在何处?”在反复思考中,他有了答案:名在历史,名在文化,名在未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陈校长带着这所既古老又青春的学校走了怎样的原创之路?
当杭十中的接力棒交到现任校长陈积粮手上时,他思考良多。早在2007年,杭十中已经入选浙江省“百年名校”的100强。然而,陈校长认为,创办至今已有210年的杭十中是个十足的“百年老校”,但距离“百年名校”尚有一些差距。
那么,在陈校长眼中,“一所真正的百年名校,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又‘名’在何处?”在反复思考中,他有了答案:名在历史,名在文化,名在未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陈校长带着这所既古老又青春的学校走了怎样的原创之路?
杭十中在两百多年的漫漫岁月中屹立不倒,培养出了马叙伦、张宗祥、刘大白、吴晗、戴望舒等一大批著名学者,还曾走出了五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位苏联工程科学院院士,这样沉甸甸的校史对陈校长而言是无价之宝。
“以文为宗,明理尚义”,短短八字道出了十中的办学内涵;“质朴耐苦,诚实不欺”,凝练了十中学子的基本品质。“百年教育的积累,是财富,是资本,但更意味着继承和超越。把百年老校变成百年名校,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对于杭十中的未来,陈校长心里有很多想法。尽管学校连续两年获得上城教育最高质量奖,又在2016年获得了三年发展规划优秀奖,但他依然觉得学校的发展之路还很长。在他看来,一所学校的发展可分为适应、超越、优秀、卓越几个阶段,不可一蹴而就。“真正的名校应该名在历史、名在文化、名在未来,各个方面缺一不可。”
因此,他思考,是否能从校史中挖掘出宝贵的文化资源来引领学校发展呢?为了让全校师生都能参与和感受这份历史传承,每年新生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校史馆,感受校史。教师们则轮流当起了讲解员,不断去了解、学习校史文化。
不仅如此,陈校长特地在行政楼的五楼设置了一间约50平米的古籍阅览室,与校史馆只有一墙之隔。陈校长介绍,目前,学校保存下来的线装古籍有10955册,距今已有100多年,年代最久远的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陈校长说,尽管这些古籍都是文物,但学校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希望每位师生都能翻翻看看。“之所以将古籍室面向师生开放,是想让他们在新时代下,感受校园文化百年来的变迁与发展,体验厚重的历史,增强传承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陈校长强调,对古籍的阅读也与“宗文”国学课程相辅相成,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外,陈校长还为师生提出了一个个阶段性小目标,比如关键词“规划、规范、提升”。“规划,指上至学校、下至师生,都应该要有自己的规划,朝着目标努力;规范,指学校管理机制要精细化、制度化、程序化,每一个环节都要做细致;提升,包括提升重点高中升学率在内的各个方面。”
一所学校的发展,当然不能仅仅关注升学率,陈校长更想提升杭十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他希望,学生在回忆少年时光时能有很多难忘的回忆。“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白同朔是十中的校友,210年校庆时他也回来了,他说在十中留下了很多欢笑与泪水,那三年为日后开拓了视野,奠定了基础,终生难忘。””
“以文为宗,明理尚义”,短短八字道出了十中的办学内涵;“质朴耐苦,诚实不欺”,凝练了十中学子的基本品质。“百年教育的积累,是财富,是资本,但更意味着继承和超越。把百年老校变成百年名校,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对于杭十中的未来,陈校长心里有很多想法。尽管学校连续两年获得上城教育最高质量奖,又在2016年获得了三年发展规划优秀奖,但他依然觉得学校的发展之路还很长。在他看来,一所学校的发展可分为适应、超越、优秀、卓越几个阶段,不可一蹴而就。“真正的名校应该名在历史、名在文化、名在未来,各个方面缺一不可。”
因此,他思考,是否能从校史中挖掘出宝贵的文化资源来引领学校发展呢?为了让全校师生都能参与和感受这份历史传承,每年新生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校史馆,感受校史。教师们则轮流当起了讲解员,不断去了解、学习校史文化。
不仅如此,陈校长特地在行政楼的五楼设置了一间约50平米的古籍阅览室,与校史馆只有一墙之隔。陈校长介绍,目前,学校保存下来的线装古籍有10955册,距今已有100多年,年代最久远的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陈校长说,尽管这些古籍都是文物,但学校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希望每位师生都能翻翻看看。“之所以将古籍室面向师生开放,是想让他们在新时代下,感受校园文化百年来的变迁与发展,体验厚重的历史,增强传承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陈校长强调,对古籍的阅读也与“宗文”国学课程相辅相成,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外,陈校长还为师生提出了一个个阶段性小目标,比如关键词“规划、规范、提升”。“规划,指上至学校、下至师生,都应该要有自己的规划,朝着目标努力;规范,指学校管理机制要精细化、制度化、程序化,每一个环节都要做细致;提升,包括提升重点高中升学率在内的各个方面。”
一所学校的发展,当然不能仅仅关注升学率,陈校长更想提升杭十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他希望,学生在回忆少年时光时能有很多难忘的回忆。“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白同朔是十中的校友,210年校庆时他也回来了,他说在十中留下了很多欢笑与泪水,那三年为日后开拓了视野,奠定了基础,终生难忘。””
杭十中的前身是宗文义塾,是由嘉兴著名义士周士涟募捐创建的义塾,“以文为宗,明理尚义”,短短八字中浓缩着的办学宗旨早已融入杭十中的血脉里。时代变迁,如何在新时代里诠释“皕年宗文”精神,肩负新的使命?陈校长决定从学生每天的课程抓起。
“宗文,即以文为宗,文道结合”,这自然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陈校长认为,推广传统文化,其实是身为教育者的一份责任与义务。为此,杭十中成立了“宗文”国学馆,开设两个古色古香的专用教室,专门由包括优秀的省特级教师在内的精英教师团队开展“宗文”国学课程,比如《古文观止》《古代人物传记》《汉字的故事》《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书画鉴赏》《镜花缘的奇幻故事》等10余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曾有人担心,国学课程会不会让学生觉得无趣?事实上,很多面临小升初的孩子来杭十中体验国学课程时,别具一格的讲解往往能令他们耳目一新。浙大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赵海雅老师的《中国古代礼仪》人气就很高,六年级学生跟着赵老师学习古人的礼仪规范,比如见到家长应该如何行礼、见到老师又该如何问好等,让他们知道在不同的场合、遇见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礼仪。
“明理,意为明辨是非,体察事理”,有追求真理的含义,科学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载体。在很多学校,为了节省时间,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做实验、学生在下面看,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十中尽可能让学生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只要有实验环节,科学课就安排在专业教室上,学生也变得干劲儿十足。”陈校长说,像《电和磁的科学故事》《烟花的奥秘》《生气的肥皂泡》等课程,都把学生变成了动手实验的小能手。
杭十中十分重视体验式学习,陈校长正是背后的引领者。“科学课程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小孩子现在最缺乏体验机会,没亲身体验,就不会留下烙印。所以我要求课程开发团队尽量设计能够让学生体验的课程,给学生体验、学习、交流的机会。”如今,科学专业教室使用四年多了,得到了省市区各级教学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和指导,也多次开展教研活动,与兄弟学校交流探讨,课程建设也越来越完善。
“明理”除了让学生明白知识事理,还意味着明白生活道理。陈校长仍以学生的体验为着力点,举办各种典礼,开展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所感悟。比如在班主任节活动中,让学生画出班主任的样子,感受班主任的不易、表达感恩之情;在中考前的百日誓师大会上,不少学生有感而发,甚至感动落泪,内心对学习的担当和无尽的潜能被激发……
“尚义,指崇尚道义,坚守正义”。宗文义塾是首家招收孤寒子弟、开辟免费供膳的“义学”,在清朝被特赐御书匾额“乐善好施”“乐善不倦”。公益精神在杭十中薪火相传,如今也成了陈校长治校的一个目标。他希望,公益能够成为十中人的习惯。
在“爱心微面馆”活动中,十中学子扮演了服务员的角色,将热气腾腾的汤面送给环卫工人,传递温暖;杨隽楚同学创作的随笔集《天马行空的鱼》义卖1000余本,筹得的资金捐赠给学校作为文学鼓励基金;全校教师的“微心愿”、家长们的公益助学接力等等这些活动都在积极关怀和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都是“幸福的小鸟”公益课程的一部分。
陈校长说,十中的公益课程涉及面也非常广,呈现的方式与形式也很多样,“学校能做的就是开发课程,搭建平台,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懂得感恩,担当起社会责任。”
“宗文,即以文为宗,文道结合”,这自然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陈校长认为,推广传统文化,其实是身为教育者的一份责任与义务。为此,杭十中成立了“宗文”国学馆,开设两个古色古香的专用教室,专门由包括优秀的省特级教师在内的精英教师团队开展“宗文”国学课程,比如《古文观止》《古代人物传记》《汉字的故事》《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书画鉴赏》《镜花缘的奇幻故事》等10余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曾有人担心,国学课程会不会让学生觉得无趣?事实上,很多面临小升初的孩子来杭十中体验国学课程时,别具一格的讲解往往能令他们耳目一新。浙大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赵海雅老师的《中国古代礼仪》人气就很高,六年级学生跟着赵老师学习古人的礼仪规范,比如见到家长应该如何行礼、见到老师又该如何问好等,让他们知道在不同的场合、遇见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礼仪。
“明理,意为明辨是非,体察事理”,有追求真理的含义,科学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载体。在很多学校,为了节省时间,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做实验、学生在下面看,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十中尽可能让学生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只要有实验环节,科学课就安排在专业教室上,学生也变得干劲儿十足。”陈校长说,像《电和磁的科学故事》《烟花的奥秘》《生气的肥皂泡》等课程,都把学生变成了动手实验的小能手。
杭十中十分重视体验式学习,陈校长正是背后的引领者。“科学课程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小孩子现在最缺乏体验机会,没亲身体验,就不会留下烙印。所以我要求课程开发团队尽量设计能够让学生体验的课程,给学生体验、学习、交流的机会。”如今,科学专业教室使用四年多了,得到了省市区各级教学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和指导,也多次开展教研活动,与兄弟学校交流探讨,课程建设也越来越完善。
“明理”除了让学生明白知识事理,还意味着明白生活道理。陈校长仍以学生的体验为着力点,举办各种典礼,开展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所感悟。比如在班主任节活动中,让学生画出班主任的样子,感受班主任的不易、表达感恩之情;在中考前的百日誓师大会上,不少学生有感而发,甚至感动落泪,内心对学习的担当和无尽的潜能被激发……
“尚义,指崇尚道义,坚守正义”。宗文义塾是首家招收孤寒子弟、开辟免费供膳的“义学”,在清朝被特赐御书匾额“乐善好施”“乐善不倦”。公益精神在杭十中薪火相传,如今也成了陈校长治校的一个目标。他希望,公益能够成为十中人的习惯。
在“爱心微面馆”活动中,十中学子扮演了服务员的角色,将热气腾腾的汤面送给环卫工人,传递温暖;杨隽楚同学创作的随笔集《天马行空的鱼》义卖1000余本,筹得的资金捐赠给学校作为文学鼓励基金;全校教师的“微心愿”、家长们的公益助学接力等等这些活动都在积极关怀和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都是“幸福的小鸟”公益课程的一部分。
陈校长说,十中的公益课程涉及面也非常广,呈现的方式与形式也很多样,“学校能做的就是开发课程,搭建平台,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懂得感恩,担当起社会责任。”
20多年教育路走来,陈校长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他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让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可能,成就每个生命的精彩。”其实,陈校长的教育理念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在1996年毕业时,他对教育的理解尚不深刻。但在辗转多个学校的不同岗位之后,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办教育的不容易,也在身边不少人的支持和引导下,有了很多成长的机会。“我感恩于成长过程中的这些经历,也想将这份教育的恩情回馈给社会。”渐渐地,在教育行业工作让陈校长有了一份使命感。
在陈校长看来,在当今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千生一面”的办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他更愿意引领学校从普众化教育变革为个性化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后备人才”一直都是他的教育理想,他希望学校能够成就每个生命的精彩,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责任担当的十中人。
为此,他主张围绕“宗文、明理、尚义”精神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特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名声在外的击剑课程就是其中之一。每学期的体育课都会拿出5个课时进行击剑理论、礼仪、基本动作等内容的学习,以及实战训练。“击剑不仅能塑造学生优美的形体,培养优雅的举止习惯,还能培养学生机警的反应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陈校长说,对于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学校还会“开小灶”。
击剑是杭十中的品牌,也是一块金名牌。学校建起了全市中学里第一个击剑馆,配有8根剑道和相应设施,四年来,培养了不少好苗子,也在击剑界打响了名声:2014年获得浙江省青少年击剑锦标赛成绩团体总分第一名;2014年获得杭州市中学生阳光体育击剑比赛锦标赛团体中学团体总分第二名;2015年获得杭州市中学生阳光体育击剑比赛中团体总分第三名;2015年获得浙江省青少年击剑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学生精力太分散,会不会影响学业成绩?对此,陈校长表示,学业发展固然重要,但学业发展、综合能力发展、个人的持续发展应该是不矛盾的,学业发展只是教育培养的一部分果实,其他方面的发展也能促进学业发展。“不能牺牲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来换取学业成绩的提高,不能牺牲学生的未来为自己戴升学率的高帽。”陈校长如是说。
其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陈校长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一来,学校应该是社会公德的引领者,要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后备人才;二来,教育不能太功利,要尊重每位师生的成长;三来,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十中成为百年名校、成为杭州市品牌学校做一些努力。”陈校长坦陈。
当然,要达到这些目标,陈校长也对自己提出了很多要求。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关注师生生命的教育人,懂教育,潜心教育,静心教育。“教育的功德,就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因此,他将坚定不移地将杭十中办成“百年名校”,造福家门口的老百姓。
在陈校长看来,在当今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千生一面”的办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他更愿意引领学校从普众化教育变革为个性化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后备人才”一直都是他的教育理想,他希望学校能够成就每个生命的精彩,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责任担当的十中人。
为此,他主张围绕“宗文、明理、尚义”精神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特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名声在外的击剑课程就是其中之一。每学期的体育课都会拿出5个课时进行击剑理论、礼仪、基本动作等内容的学习,以及实战训练。“击剑不仅能塑造学生优美的形体,培养优雅的举止习惯,还能培养学生机警的反应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陈校长说,对于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学校还会“开小灶”。
击剑是杭十中的品牌,也是一块金名牌。学校建起了全市中学里第一个击剑馆,配有8根剑道和相应设施,四年来,培养了不少好苗子,也在击剑界打响了名声:2014年获得浙江省青少年击剑锦标赛成绩团体总分第一名;2014年获得杭州市中学生阳光体育击剑比赛锦标赛团体中学团体总分第二名;2015年获得杭州市中学生阳光体育击剑比赛中团体总分第三名;2015年获得浙江省青少年击剑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学生精力太分散,会不会影响学业成绩?对此,陈校长表示,学业发展固然重要,但学业发展、综合能力发展、个人的持续发展应该是不矛盾的,学业发展只是教育培养的一部分果实,其他方面的发展也能促进学业发展。“不能牺牲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来换取学业成绩的提高,不能牺牲学生的未来为自己戴升学率的高帽。”陈校长如是说。
其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陈校长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一来,学校应该是社会公德的引领者,要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后备人才;二来,教育不能太功利,要尊重每位师生的成长;三来,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十中成为百年名校、成为杭州市品牌学校做一些努力。”陈校长坦陈。
当然,要达到这些目标,陈校长也对自己提出了很多要求。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关注师生生命的教育人,懂教育,潜心教育,静心教育。“教育的功德,就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因此,他将坚定不移地将杭十中办成“百年名校”,造福家门口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