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
[详细]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现任校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校长周其凤院士。
北京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截至2005年底,北京大学共有文科资深教授23人。北京大学共有长江学者74人,其中特聘教授54人,讲座教授20人,总数居国内高校第一位。北京大学共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
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北京大学现有普通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271个研究所(中心)、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18.5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点、201个博士点;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
北京大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在教学管理上,逐步推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提高了选修课的比例,建设了素质教育通选课…
[详细]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建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次成功探索。改革计划以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命名,任务是:继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方针,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积极稳妥地推进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借鉴世界优秀大学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和北大实际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更好地实现北大的人才培养目标。2001年9月学校成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推进全校范围的本科教学改革;与此同时,设立了元培计划执行委员和实验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7年北大第一个非专业类本科学院“元培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北大本科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办学模式:自由选择专业、导师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混合住宿全程管理。01-11年元培共招收十一届学生,总数1809人。从实验班到元培学院,已经成功培养七届毕业生963人。
北京大学“元培综合评价系统”,对“实名推荐制”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深入的考察。每一位参加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学生,要经过8个专家各个角度,各个方位的考察,要经过五个环节。第一,初审材料的初步的评价。第二,学科的基础面试。第三,综合的面试。第四,随机抽取的笔试。第五,体制测试。在这个审核的环节,我们每一份的材料都是随机派发给8位专家匿名评审的,他们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理想抱负,高中学业成绩这些情况,在系统当中是独立进行评价。目的是进一步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窠臼,通过长期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为北大选拔更适合北大培养的优秀学生。
“综合评价系统”的实施,标志着北京大学已经初步形成具有鲜明北大人才培养特色的招生综合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不再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是根据北大人才培养特色和需求,结合中学校长推荐意见、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表现,把考察重点转向更为重要的发展潜能、兴趣、理想抱负、想象力、逻辑思考与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社会责任感等要素上来,为各类具有不同特点和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努力为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招办联合北京十一学校、北大附中、浙江杭州第二中学与全国范围内的部分中学合作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中学生选修该课程的成绩将作为北大自主选拔录取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项目的规划、指导及组织工作将由“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委员会负责实施,该委员会由大学、中学相关人士组成。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国部分中学将在现有高中选修课体系中,在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和历史等基础学科领域开设微积分、电磁学、大学化学、中国古代文化、中国通史(古代部分)首批5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根据计划,2013年秋季学期起还将陆续推出线性代数、几何学、力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化学前沿、微观经济学等十余门先修课程,争取经过3年的努力,最终建成30门左右不同学科的先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先期由北大相关学科资深教授和试点中学骨干教师共同制定。为确保课程质量,北大还将组织相关院系对试点中学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每年7月,“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委员会将组织统一考试,颁布更新的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