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全球化的大潮下,如今国人正趋之若鹜地把不及弱冠的孩子送往英美澳加等西方国家接受教育。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教育怎么了?只有在国外才能接受到“好的教育”吗?社会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大潮何时能够到来也成为大家最关注的热点。
同处一个科技迅猛发展,挑战纷起的时代,各国教育改革的思想、理论、方向和途径走向趋同。其实中西方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将会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接下来,带您细数中西教育关键词。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天天就知道学习;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很多中国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声中。中国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最关心的是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关心甚少。
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恐怕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火花。
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最珍视孩子们的价值观只有三点:善良、有同情心和尊重他人。他们经常告诉孩子,任何东西都来之不易,只要付出努力、全身心的投入,一切都有可能。他们给孩子的规则不是很多,这些规则只是让孩子们的生活更有规律和保障。
美国家长会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
美国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自己进行探索,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亟待实现。
澳大利亚与中国一样实行12年制基础教育体制,但其教育理念则更偏重"授之以渔"。澳大利亚的教育希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方位多面发展的,比如说包括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他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包括他们跟其他人合作的能力,这都是在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就业中尤为重要的。所有的学校都应用高科技来教学,特别是在一些学校,甚至会提供乐高机器人、iPad或者其它的一些高科技产品辅助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沟通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