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数变形记”——奥数在中国的发展史 |
|
初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由华罗庚引进中国
|
60年前,华罗庚考察了苏联的“数学奥林匹克”后,兴奋异常,他认为,这是中国正需要的。19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举,进入全面学习苏联的年代。从苏联回国后,1956年,在华罗庚和苏步青等人倡导下,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宁波等城市分别举办了中学生数学竞赛,这是奥数在中国最早的阶段。这一年,高中毕业不久的裘宗沪,正准备去当老师……[详细] |
|
金色的光芒:1980年中国数学竞赛的“遵义会议”
|
中国数学竞赛出现转机,开端是1980年的“大连会议”。后来,人们把这次会议称作中国数学竞赛的“遵义会议”。会上成立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普委会)。出版数学普及读物、组织数学竞赛、做好成人科普工作成为他们的工作内容。几乎所有与会代表都认为,要以数学竞赛为普及的手段,但是重在参与,竞赛成绩并不重要……[详细] |
|
杀入小学 拔苗助长:“数学竞赛也要从娃娃抓起”
|
31届IMO之后,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支奥林匹克教练员的队伍。当时,各级教练员人数达到6500人左右。绝大部分地区已办了业余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有关数学竞赛的书刊已成为热门货。在这一年的“宁乡会议”上,普委会提出了“搞一个强调普及和基础的小学生竞赛”。1986年,社会上已经掀起了一定程度的小学生竞赛潮。当时很多数学界的人士都不赞成搞小学数学……[详细] |
|
逐渐失控:多股力量把奥数拽向了脱轨的地步
|
政绩是其中一股力量。奥数界流传的一个段子说,当年广东省主管文教的副省长说,他家门牌是22号,坐22路公交车,据说广东在全国数学竞赛中也是排名22,他要管一管。于是具体安排成立了广东省奥校。随后广东成为全国IMO奖牌较多的省份。影响奥数走偏轨道的另一股力量,是功利色彩严重的保送。1986年正式组队参加IMO后,为了让每年参加国家集训队二十多个学生安心……[详细] |
|
叫不停的奥数:奥数与“反奥”多次陷入轮回
|
全国奥校进入方兴未艾之时,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地是比较有特点的。北京奥校形式松散,广州则是在寒暑假重点培养学生,武汉奥校则采用函授方法,上海市中学生业余数学学校则是每周日开展活动,且只针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为此,上海奥校形式颇得裘宗沪推崇。他认为“当时还应该规定一条,数学奥林匹克名词应该只用于高中”……[详细] |
|
|
|
1894年
1894年匈牙利“物理—数学协会”通过在全国……[详细] |
|
|
1902年
1902年,罗马尼亚由《数学杂志》组织了竞赛……[详细] |
|
|
1934年
1934年前苏联在列宁格勒大学主办了中学数学……[详细] |
|
|
1956年
我国在1956年由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等人倡导……[详细] |
|
|
1959年
1959年起有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简称IMO……[详细] |
|
|
1981年
1981年4月成立了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IMO分……[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