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国际化历程,从输送学生进入到课程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高品质的办学机构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在当前国内的国际化办学实践中活跃着不少已经在海外有所成就,又回到国内致力办学,融汇贯通中西教育的办学实践者。“教育·国际视野”栏目为您邀请到这样一位杰出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创办人林敏校长与我们一同聊聊国际化办学方面的话题。

本期嘉宾:林敏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的创办人、总校长、上海市督学。复旦大学学士、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博士,曾在国外大学任教多年、担任过教授、系主任、校长特别助理。

01

中国情怀使然,回国办学12载

林敏校长说,虽然1982年就出国了,去了欧洲,读硕士、博士,又到新西兰一所国立大学教书,在国外生活二十年,读书教书,确实也了解了西方主流社会他们教育文化社会。但始终觉得自己和生长的土地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很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回到中国来做点事。2005年,松江正在开发一个大学城,需要有一些较好的教育资源,所以就在这创办了西外学校。在这12年的办学里,从第一年几百个学生,几十个教职员工,到今天有五千多个中外师生,创办到现在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02

西外学校坚持培养学生成为“全球公民”

林校长说,国际化的双语人才,叫“全球公民”。中文是母语,但同时英文也变成母语或者准母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坚持中国身份认同的前提下,变成一个国际化的人才是“全球公民”。中国的学生首先要把中国的身份,中国的语言,中国的社会和这片土地作为基本认同基础,因为这是安身立命的根基。然后要有自信和自尊,这样才能更开放,更包容。例如现在好多在美国读书的小留学生,他们不和美国人来往,在全是中国人的小圈子里生活,只上课的时候,才跟老师同学交流。这样的学习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这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越是国际化的人才,越自信,而且从来没有一个所谓国际化的人才,是没有一个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03

开设双语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力

林校长认为,国际化课程,一定要是双语的。首先要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学好,在这个基础上再把英语学好,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力,所以在西外是双班主任。学校里,半天学习中国国家规定的课程,半天学习其他整合在的课程,作为校本国际化的补充课程。在这个基础上,来培养孩子的一种真正的全球国际化的意识和视野。中国的课堂是高结构高控制的,基础知识的扎实,对应试是非常有效的。但西方的课堂是让孩子去探索发现,他们实际操作力超过我们,那么这些是需要在西方的低结构低控制的课堂当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如果都是高结构高控制,那孩子永远跟着老师走,但低结构低控制的课堂的缺陷是就是基础知识不一定很扎实。真正好的国际化教育,是要培养孩子这两种看上去是矛盾、对立、不相融合的能力和素质,但实际上一个真正的一流国际化人才,这两种能力素质都要有。

字字珠玑

主持人: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分享一下您的经验与模式?

林敏:

把中西方老师放在一起,先进行物理式的结合,然后再进入”化学”层面上的融合,让他们有更多教学上的交融,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教育的。现在,中方老师也慢慢在主动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不再完全是高结构、高控制的一种模式。比如:以前这些老师都是按照传统课堂模式让学生们排排座面对讲台听讲记笔记,但现在有时采用小组式讨论交流及课题式学习,师生围坐在一起上课,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教师的主导控制力越来越弱化。一所国际化学校,不仅仅局限在英语或以洋高考为目标的教学上,更重要的是教学本质要发生变化。教学理念是什么,教学实践是什么,培养了孩子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学生的能力质有了哪些变化,这才是国际化学校最要关注的东西。

主持人:

在国际化教育融合方面,怎样寻找平衡度?

林敏:

从小坚持两种语言体系的学习,把这两种课程体系有机的交融在一起。中国的教学体系比较严谨,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但是西方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创造性,想象力,开放包容度,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还有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融洽,那种感情上的分享交流,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学校里,上午中国的课堂很严谨规范,下午外方老师的课堂学生们突然间变成一个像美国的孩子,非常活跃,积极讨论,能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可以做很多很有创意的东西,所以说严谨基础和创意想象这些可以相融,并不对立排斥。

主持人:

回首历史,在人才培养上怎样不断改革创新?

林敏:

个人比较喜欢读史,在辛亥以后的社会转型,和我们现代有一点相似,也是一个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大变局,不断的变化和冲击,对于旧有的体系,要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创新。清末民初中国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大师们,例如,蔡元培,鲁迅,胡适,汤用彤等,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师,是他们没有把中国东西全丢掉,也没有排斥西方的东西,他们是真正的一种开放包容,真正地融合东西方的学问文化,成为他们自己的人文底蕴和构建自身的知识构也成为其治学及生活的方式。仔细回顾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都是小的时候饱读诗书,然后又到国外去留学,他们的知识结构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真正的非常深厚的两种文化的经润和融合。

智慧碰撞

Q :

国际化学校中,教师应有怎样的教学理念?

A :

中国学生的思考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较差。所以老师该研究怎么去改变这个状态,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考高分,考托福,考AP,却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如果希望学生到了西方大学以后,能够适应西方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也能拿高分,那么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生态,要让老师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林校长认为目前中国国际化学校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当学生到美国学校读书时,他们会明白,有些问题不是完全按照老师思路走。中国的教育国际化能走入误区,现在国际化学校的教师有一种倾向,他们走出“中国式高考”却又陷入“洋高考”的怪圈。真正的国际化教育,是要聚焦教与学的深层模式变化。

Q :

对于中国的教育发展,谈谈您的看法?

A :

一个大国的崛起不光是靠硬实力,更重要的是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实际上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在国际舞台上通晓国际事务、有全球胜任力和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一批人才,这批人才是要靠中国教育来培养的。对于中国的教育,要有理解和包容的心态。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要办好中国的教育是不容易的。所以说教育最难办,是众口难调的;在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国家所能提供的教育一定是相对比较标准化的教育;对于中国的教育要有一种理解、包容的心态。不要一上来就批评中国教育不好,这些不好其实是需要我们耐下心来,从改变自己周围的教育心态开始慢慢做。

Q :

当前教育形态下,给家长的建议是什么?

A :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有一个变化,不要有这么大的压力,条条大道通罗马,我在文革时上的中小学,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重点学校,不是也照样能够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上复旦,照样以后也能到国外去读书,拿到硕士博士还成为西方大学的教授博导吗?以平常心正确看待教育是现在家长应有的心态。每个人无论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作为校长,其实我们都可以做一个示范,多读书,多分享。这样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越做越好。你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变成这样一个人,同样老师校长也一样,我们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让自己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一个公民,这样你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

精彩影集

林敏校长说:“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西外办学一定要坚持的理念,他强调,西外的很多出彩的课程,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课程都是围绕培养学生批判力、创造力和创新力等核心素养而展开的。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国际化学校在线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