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学校是学校发展必然选择
交大附中的办学目标及办学理念始终都凝聚在了“幸福”上面。戴校长认为,人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来说,一方面,人的生活方式与存在形式来源于人的价值追求。从宏观方面来看,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永恒的愿景和主题。教育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理应以“幸福”为核心而展开。
“学校即系统,系统的构建与价值取向催生幸福学校的愿景追求,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因而‘幸福学校’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微观层面来说,幸福是对学校历史沿革中学校精神的不断凝练与升华。交大附中成立于1957年,在近六十年的发展中,交大附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最初关注勤奋严谨的做事态度;发展为关注和谐创美的育人氛围;逐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师生的幸福体验;最后,系统构建学校价值追求。
戴校长介绍交大附中的“幸福学校”建设已初见端倪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有不同,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谈到具备哪些条件的学校才能称得上是一所幸福的学校时,戴校长说:“我们通过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调研,认为幸福学校是能为学生成长、教师成功提供丰富感受与体验的广阔时空,人际和谐,富于文化生活气息与科学研究精神的学校。”幸福学校就是一所生活自在、个性自然,有精神追求的学校。
戴校长介绍,目前交大附中的“幸福学校”建设已初见端倪。学校通过四大途径作为载体,分别是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幸福班级、幸福环境四大载体。课程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找到人生方向。课堂精彩师生实现“三维”目标,即有趣、有参与、有成就。班级建设让学生感受浓浓的归属感。环境宜人育人的功效。学校精彩、有价值和有追求的元素正在日益生成...【详细】
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
幸福的学校由幸福的课程组成,交大附中在构建幸福课程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同样也收获了许多东西。戴校长介绍,幸福课程是联系教师和学生、联接此岸与彼岸、联结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纽带。究竟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完成承载这样的使命,这是学校曾经的最大困惑也是现在的最大收获。
学校围绕学生共性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入手,把感恩重责、阳光包容、博学笃行、健康雅趣作为培养目标,从德、心、智、美四个方面建立起文学与社会、体育与心理健康、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四大类课程体系近200门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教育资源。例如,为了满足一位同学在化学方面的兴趣需求,学校曾为他一个人建立了高端化学实验室,该同学后来获得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免试进入北大深造。这间实验室正在培养更多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
近年来,两位“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巩炳辰同学、杨永健同学,也是依托学校智能机器人课程成长起来的。美国的哈佛大学与英国的惠灵顿公学均开设“幸福”课程,学校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生命动力...【详细】
教师的幸福感是幸福学校的关键
交大附中在办学理念中提到“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学校在营造幸福学校、幸福课程的过程中,也同样追求让教师感到幸福。戴校长认为教师幸福的核心就是“安居乐业”,因此学校一直力求在“居”和“业”两方面下功夫。“居”的方面,学校利用各类资源为老师们解决后顾之忧,为教师排忧解难,帮助老师解决生活所困与教育所缺。比如,学校为教职工子女开设走进农科院、游泳、陶艺等课程;再如,学校为家住较远但因工作需要回家较晚的班主任、年级组长、行政人员提供临时性应急公寓。“业”的方面,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专职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通过对教师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量身打造职业规划,并经由系列课程培养幸福教师。
正是通过这些努力,老师们才能凝心聚力,真心实意、不遗余力地为学生的每一点成长和学校的每一步发展奋斗。学校每年还开展“迎”和“送”的活动,“迎”是迎毕业生回到母校,重返高三幸福课堂。高三毕业的学生都希望重回母校上课,以这种独到的形式感恩母校培养。
“送”是所有毕业年级老师在学校排成长队,以欢庆、喜悦、期待和不舍的辛勤惜别学子,祝福他们带着幸福踏上征程。学校的王自闇老师曾感言:“我们要想把学生培养成能幸福生活的人,我们自身首先要成为一个能幸福生活的人。我是教师,伟大和平庸都可能在我这里形成,这让我如履薄冰。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详细】
快乐成长是实现学生的“长”
对于处于中学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什么是幸福?又该如何才能获得您所说的幸福?
有人将幸福定义为成功,有人将幸福定义为财富,对于处于中学学习阶段学生的幸福,戴校长又有一番自己的感悟。他认为,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腰”,如果小学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根基,大学是学生成长的繁茂枝叶,那么中学就是中间至关重要的主干。能否“挺直腰杆”幸福成长,首先方向要正确。学生要有阳光健康的“三观”才能径直向上生长;要有精准敏锐的感知、有容乃大的胸怀才能深广地汲取养分;要有感恩重责的情怀和独立创新的人格才能成为具有生命动力的参天大树,这就是学校要培养的幸福学子。
交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快乐中成长”,旨在通过快乐有成的教育实现学生的“长”。戴校长认为,学校是一个好玩的地方,要培养学生归属感;学校也是一个寻找伙伴的地方,要让学生有心灵的交流与感动;学校更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地方,不仅是知识、能力,更有精神和价值取向的萌发与引领。
2015年毕业的高三学子张郑霖源同学高考总分704分,在谈到在校三年的学习时,他说:“交大附中的老师在传授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使用批判的观点来看待身边的事物;交大附中的同学们热爱创新,勇于对社会、政治、民生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拥有独立的思想。我在交大附中最大的学习收获,即是自由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能力。”
怎样使交大附中的分校、新校区“从行到心”地融入到交大附中文化中,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
戴校长介绍说,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思路是“融入”与“浸润”,不是简单地将交大附中模式拷贝到每个校区。“融入”首先是尊重,尊重各校区原有的历史文化尊重每一个人的付出与创造。“融入”还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相互学习,各显其长,最终完成一个共同使命。“融入”不是 “输血”,而是 “造血”,输血太多,总部会疲惫,这种形式迟早会把学校拖垮,也会给加盟学校的教师不安全感,主体的再生才是学校的发展之道。所以,学校更注重挖掘各校区的品质和特色。比如,今年加入的东校区,在其多年积淀的基础上,要更为凸显美术教育特色,传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第二分校则根据其生源特点,学校正在开展“潜能开发班”探索,专门研究所谓“学业困难”学生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目前该班学生各方面表现都有很大提升。
“浸润”就是将集团化办学的“幸福”追求形成大家的共识,萃聚交大附中的文化,各校区以孜孜以求、协同发展的精神,为学生创设各具特色、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从而推动整个区域内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访谈的最后,戴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他眼中什么才是最大的幸福。他说:“幸福是一种利己而悦人、通透而洒脱、明智而悠然的过程。幸福是为心灵找到诗意栖居的港湾,为生命找到来去自由的归宿,为自己和他人找到超越困境的良方。 归根结底,幸福是一个心路历程,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