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院长表示,中国的MBA教育,不管是从潜在的需求,还是现实的需求,都是在逐年上升的。不管是跟发达国家美国相比,还是跟发展中的印度相比,我们的需求都还没有充分的被揭示出来,所以MBA教育发展的空间非常大。中国从1991年到现在,有正式的MBA教育是23年的时间,这23年中,MBA报名的人数,从每年不到一百…【详细】
骆院长表示,教育是广义的服务业的一个门类,一定要提供差异化的价值,差异化一直保持下去就会出现不同的特色,各家商学院应发挥自己在禀赋资源的各方面特长,走特色化、差异化的道路。以美国为例,有很多大学可能建立在闹市、商业区里。比如说在曼哈顿岛上,有两个很有名的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详细】
主持人: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教育在线商学院频道主办的华东地区知名商学院巡礼的系列访谈节目,我们今天很荣幸的邀请到了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骆玉鼎先生,骆院长您好。
骆玉鼎:您好。
主持人:您先给广大网友打一声招呼。
骆玉鼎: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骆院长,因为中国的MBA教育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的年头,在这二十多年已经从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发展到了一个酝酿着改革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MBA教育的不断需求的扩大,也有很多新的教育方式不断的产生,比如说一些在线教育,可能社会上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说我们随着这个需求的扩大,MBA的教育在现在来说是否还像以前一样有那么大的热度,那么大的需求呢,您能来简单的给大家谈一谈吗。
骆玉鼎:好的,这个问题特别好,MBA教育发展非常快,但是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所以,实际上不仅是中国的商学院院长,甚至是全世界的商学教育者,高等教育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个层面是从数据或者说事实层面,即MBA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平,或者它的供求矛盾是什么样的情况,这是事实。第二个层面就是看事实背后的原因。我们先来看事实,中国从1991年到现在,有正式的MBA教育是23年的时间,这23年中,MBA报名的人数,每年招生的人数从每年不到一百,到今年入学的人数接近4万人,增长的速度的确是非常之快,所以也有很多人说,一个东西它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盛极而衰,或者说它增长的势头保持一段时间以后有可能会出现下降,这是一个猜测,它背后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就看看可比的其他地方的情况。
骆玉鼎:如果用美国作为类比的话,我们中国是13亿人口,美国是3亿人口,美国的GDP总量大概是中国的两倍,但是他每年MBA的入学人数是16万,我们是4万,美国是我们的4倍。而且这4倍左右MBA的人数,现在还没有出现非常大的下降趋势,可能还在上升过程当中,当然美国有点特殊性,就是美国的教育不仅是针对美国人的,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也到美国接受教育,所以说有一点特殊。不管怎样讲,一个3亿的人口,有中国4倍的报读MBA数量的话,同比来看,也就是说人口和报读MBA人数的比例,大概中美之间是1:16的关系,也就是说美国对MBA的需求是中国的16倍,这个情况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很经常看到的。
骆玉鼎:我们就举一个经常跟中国类比的地区印度。印度报读MBA的人数更多,我们中国目前有236个MBA院校,而印度经政府批准的MBA院校就有430多个,他没有经过批准的有3000多个,所以有一句话说,印度在大学上随便走,就像我们说在中国北京随便走,都能抓到一个领导一样。在印度随便找一个人他就是MBA,MBA的人数非常之多。
主持人:比例特别高。
骆玉鼎:比例特别高,所以从这个数据的层面来看,中国有可能,我们的MBA现在不是供给过量的情况,而是供给不足,而且这个供给不足还只是对已经接受的需求,对潜在的需求相比可能更加的不足。怎么说呢,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但是我们国外的同行,分析我们中国的商学教育需求的很多。比如上个星期我就看到了,设在马德拉的一个叫亚洲管理学院,亚洲管理学院是哈佛大学在六十年代,在那个地方跟一些企业家合作,在菲律宾办的,亚洲管理学院的院长叫Ricardo Lim,他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分析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商学教育的发展。他说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他的人口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的人口,有1.6个亿之多,每年都有1.6个亿,有1.6个亿的话,哪怕在这个1.6亿当中需要读MBA的千分之一有这个需求,那么这个总人数就是16万,是目前4万的4倍,这个是潜在的、有可能的需求。
骆玉鼎:实际上按照别国的经验,在适龄人口里头有报读MBA需求的人远远超过了千分之一,道理很简单,你不可能在一千个人当中才有一个人是一个管理者,所以这个管理者的量有可能不是千分之一,而是百分之一,如果是百分之一的话,就更吓人了,就有160万潜在的需求,这是从潜在需求的角度来讲,那么中国现阶段对于MBA的需求,潜在需求可能是目前供给量的4倍甚至到40倍这么一个量。那么已经揭示出来的、现实的需求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我们商学院的MBA中心设有招生部门,我们招生部门的同事给我提供了一个分析图,很有趣,我今天没办法拿出来给各位网友看,但是各位网友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做一个Excel的图。
骆玉鼎:就是你如果把1991年到2014年,中国GDP的增长率跟我们MBA每年的入学人数的增长率,把这两组数据连起来画两条线,你会发现这两条线是特别有意思的,这两条线就好像一条鱼一样,很明显看到经济增长在上升的时候,MBA招生的人数在下降,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下降的时候,MBA招生的人数在上升,是一个反周期的现象。那么这是我们招生总监首先给我的第一印象。他说,骆老师你看,我们中国的MBA它的入学情况是具有很典型的反周期的特征,经济增长高入学就少,经济增长低入学就高。那么我就问他,我说这背后有没有什么道理和逻辑呢。他就跟我讲,他说骆老师我们能不能这么来理解,在中国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快,所以各种各样的机会,留在那个地方,等着去捕捉的时间也非常短,你一旦不去抓住那个机会,十步往外机会就消失了。所以,正在处于事业发展状态当中的潜在学生而言,他们如果要中断自己的工作,去报读MBA,或者EMBA,甚至是非全日制的学生,必然对他现有的工作会造成一些干扰,换句话说他来读MBA或者EMBA的机会成本非常大,那么经济发展越快的时候,机会成本就越大,他就越不来读;经济发展速度慢一点以后,可能成本低了,他就来读,这个可能也有。我觉得这个分析挺有意思的。
骆玉鼎:但是再反过头来,我又问他,我说那么如果考虑到MBA教育它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性,实际上从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见顶以来,到目前为止,如果我们把07年之前的那段时间给他抛开来看,单看这一段是什么一个情况。他说骆老师,单看这个的话,我们大致看到的是MBA的入学,或者说报读比跟入学人数之比都是逐年在上升的。我想那都是对的,其实一方面你看到了更大的时间段里头,可能有一个反周期的规律,但是从07年之后我们看到的情况,实际上不仅入学人数的数据,或者它的增长率来讲是逐年上升的,而且报考和录取之比,实际上是能够反映供求紧张状况的指标,他也是逐年上升的,或者说从07年到2014年,每年有更多的学生希望来报读MBA,但是考上的却越来越少。因此我想从事实的层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MBA教育,不管是从潜在的需求,还是现实的需求,都是在逐年上升的。那么我们不管是跟发达的美国相比,还是跟发展中的印度相比,我们的需求都还没有充分的被揭示出来,所以它发展的空间是非常之大的。
骆玉鼎:您刚才谈到的这点,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就是原来有这么多的需求,但是教育的方式,尤其是技术的进步,随着网络经济,移动互联这些方式的发展,那么对教育来讲,它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所以有些人就在讲,他说你看,这个MOOC一出来,在线教育一出来,免费的网上教育资源一出来,传统商学院你的MBA教育或者EMBA教育面临着灭绝或者死亡了,什么道理呢?MBA或者EMBA教育,他是一个学历学位教育,是一个正规的教育,那么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发学位就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你这个培养计划,你是相对来讲比较固定的,比较僵硬的,比较死的。而现实当中每一个管理者,他们的需求,他是千差万别的,有些人他希望学一点营销,有些人喜欢学一点会计,有些人喜欢学一点金融,有些人什么都行,但是他就觉得自己没有领导别人的能力,所以你看每个人的需求千差万别。你用一个固定的菜单去面对不同的需求,你做不到。
骆玉鼎:再接下来我们再看,这些网络培训的方式很灵活,不论什么时候我上网就可以看,时间上很灵活。第二个,内容上,我们受众对学习的内容具有完全自主的选择性,我不高兴看我一关就不看了,我想看什么我就去搜索什么,现在搜索引擎非常发达,视频的也好,文字的也好,甚至PPT也好,都能很方便的能搜索到,非常灵活。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免费,互联网经济的特色,就是不要花钱,不付钱又很灵活,这样一来商学院正规的、体制化的商学院教育是不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是我们长期在讨论的事。
骆玉鼎:要回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去谈起,最早我们有教育的时候,实际上更多的是师徒之间口口相传的这么一种教育的方式,所以那个时候就有师这个需求,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有很多的教育节目,苏州台有一个《生公说法》的讲坛,那就是靠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给下面很多人口头传授知识。后来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技术变化,就是印刷术出现了,书籍出现了,有了印刷术有了书籍,尤其是书变得比较便宜之后,理论上讲,人们自学就变得非常方便了,我可以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学习,那么人们对老师的需求就大幅度下降了,老师作为一个职业就变成不需要人多,或者换句话来讲,可能只有最顶级的老师,只要他写一本书,别的老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骆玉鼎:随着书籍的出现,老师这个职业才慢慢的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或者一个行当,也不是出现一个顶级的老师,别的老师就没有生路了。正好相反,老师的需求扩大了。今天同样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很多人说了,哈佛、耶鲁、斯坦福顶级的商学院他出了免费的MOOC之后,是不是就变成营销通吃,全世界只有哈佛一家商学院,别的商学院就全部关门了,因为他已经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资源免费的放到网上大家可以去听,其他商学院就没有出路了,一个逻辑。孔夫子出来之后,并不会导致其他的老师通通失业,那么墨客出来以后,也不会让哈佛一家独大,让其他商学院没有了活路,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
骆玉鼎:后面支撑这个论点,我刚才说的这个论点,它背后的逻辑在哪,我这里也想说明一下,其实对各位网友来讲,可能都有这么一个体验,我们每天从网络,从各种不同的媒体,从现实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当中获得的知识,或者说有价值的信息,这个是海量的,如果你有兴趣去获得的话,你可以在网上学无止境。但是,你会发现这些零散的、片段的、碎片化的这些信息、知识,在你积累的过程当中,有时候会出现得到越多,越无所适从的现象,其实可能每个人都遇到过,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就是碎片化的知识如果不能形成一个体系的话,他对人的思维,进而对人的行为,它的指导意义是比较小的。换句话说,就是好像一个人你手上戴了五块手表的话,你就不知道准确的时间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把它给串起来,这个就是系统化的学习,或者说体制化的高等教育,它跟社会上的种种自主学习方式最大的不一样。
骆玉鼎:我们的高等商学院教育,它是在使命导向之下,先确定好MBA项目它的项目目标,EMBA、MBA项目的目标,在这个目标里,再设立课程表,每一门课程要围绕着项目的培养目标来打造几个字目标,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从使命到目标到能力到知识、能力和自备几个方面,他有一个映射的过程,所以这个培养体系本身是完整的,按照这个培养体系去进行培养的话,很有可能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的训练过程,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主持人:其实商学院并不是像网络,只是为了灌输你知识,教给你一些东西而存在的,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骆玉鼎:也不能完全这样说,因为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交互式的技术,像各种各样的交友的网络,社交网络,它也有互动,也有交互式的这个过程。但是我认为大学教育和网络学习还是不一样的。比如老师要求你完成一定的作业,这个还是很有价值的。
骆玉鼎:第二个,除了这个系统性之外,另外一点,我想就是我们的线下讨论,学生跟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跟老师之间的讨论,还有学生跟校友之间的讨论,他在上学这个特定的环境里,能酝酿发展的比较充分,比在网络上交流要密切得多,这也是大学非常重要的一点。把一些有企图心,有智慧的,有能力的青年学生,25岁到40岁他们人生最有创造力这一段,这么一群人,放在学校里,哪怕不对他们进行任何正规的教育,他们相互之间也能碰撞出很多火花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主持人:骆院长您刚刚也提到说这个MBA教育现在已经在,不管是我们国家还是国外也好,已经被精英人士向往的这种教育方式,那么现在同时,因为可能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一些专业硕士类的这种学历的培养,我不知道MBA教育和其他的一些,可能是深造的方式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骆玉鼎:这个问题特别好,我们中国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是从1978年之后才开始恢复的,这个里头有一个过程,所以从1978年开始我们有硕士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叫研究生,他们是以研究为目的的,以学术性研究为目的的,后来慢慢的发展到今天以后,发现不完全是这样,研究生这个名字是从英文里面翻译过来的,叫Postgraduate,其实就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再进行学习的意思,没有任何研究的意思在里头,发现这一点之后,我们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做了相应的条件,从硕士生这个层面就增加了所谓叫专业性硕士,而且发展的方向是大力发展专业的硕士。那么研究型的硕士就越来越少了,以我们财经大学为例,我们的研究型硕士基本都变成了硕博连读,就是研究,这个硕士如果你要想做研究的话,它只能成为你博士学习当中的一个过程,那么其他的几个硕士层面的教育就变成了专业化的。
骆玉鼎:专业硕士目前发展的最大的一类就是MBA,但是在最近两三年里,我们也看到了,其他的类别的专业硕士发展得也非常快,比如说有会计专业硕士,就是MPAcc,也有金融硕士,金融专业硕士,还有保险专业硕士,还有项目管理硕士,还有国际商务硕士等等,这些也称为叫专业硕士,MBA也被称为叫专业硕士,这是我们中国现阶段的一个叫法。其实仔细一看不是这样的,就其他国家而言,MBA我们叫一般性的管理硕士,而金融硕士,会计硕士这些才把它称为叫专业硕士。换句话说MBA是一般性的,金融会计是专业化的。这么一来,只是名字的差异,是不是都要叫专业硕士?我的意思是MBA不是专业硕士,是一般化的管理硕士,一般化的和专业之间会不会有竞争关系,我觉得是有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呢,我觉得两种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骆玉鼎:举个例子来讲,我们财经大学我们会计专业硕士和金融专业硕士,他的适合需求也是非常之大的,他面对什么样的群体呢?他面对的是那些自己认为在金融或者会计专业领域里头还需要提高的个人,换句话说更多是适用于专业性的,比如说我要做会计师,或者我要在金融里头做某一个技术性的行当,他需要学这个专业硕士。MBA它培养的学生对象是各种行当里头的管理者。管理者和专业人士有区别,也有联系,也有很多的管理者是从专业人士不但提升,提升他的管理能力,变成了管理者的。
骆玉鼎:但是应该说有绝大部分的专业人士,他一直朝着他的职业生涯走下去,永远都不会走到管理者的岗位里头去。就比如说在金融行当里头,假如说我们有一个证券公司,证券公司里头有一个研究员,这个研究员他从研究助理开始,变成普通的研究员,再成资深的研究员,他一辈子做研究,从来不管任何的团队,他一直就是做个体的研究,他是一个专业人士。但是在研究员的队伍里头,毕竟会有一些人,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带一个研究的小团队,带一个小组,带一个行业,然后最后成为这个研究所的所长,最后可能成为公司的副总裁,成为公司的总裁,成为公司的董事长,那样他就走向了管理的道路,通常而言的话,我们觉得一个人在他职业生涯当中,有可能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他是从专业人员助手起步比较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可能逐步的就要从专业队伍里头进到了管理序列里头,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仅仅学金融硕士,或者学会计硕士,那么你只懂专业,你不懂一般性的管理,这样你就走不远。
骆玉鼎:所以从全球的范围来看,MBA这样一种方式是绝对的比像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或者其他专业硕士,它的前途更远大,它的需求量也更大,在大部分的大学里头,这种金融硕士,会计硕士只是像点缀一样的,招个三五个人,十来个人,或者几十个人。可是MBA在任何大学里头的商学院,成熟国家的,他都是上百人,几百人,甚至接近千人的规模,所以需求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那么,对我们中国而言的话,我觉得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有些特定的行业,像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它的从业人员素质已经,从学历层次来看普遍都比较高了,他可能现在能够进入到大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他进入到业务主线的这些人,那么金融机构招新人的时候,起点的学历就是硕士以上,所以就造成这个行业里头学历层次比较高,学历层次比较高了之后,他有没有必要再来读一个相同水平的,同样是硕士水平的一个MBA,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骆玉鼎:经过我这段时间,一段时间以来的研究,我觉得金融行业里头的这些管理人员,他们比较少的受到EMBA教育,或者一般化的管理教育,是目前金融行业里头,整个金融行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你觉得很奇怪,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应该与金融知识水平不高直接相关,为什么说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和一般化的管理水平不高直相联系。这好像是悖论,事实就是如此。今天你如果去华尔街,你会发现华尔街招聘的新人,不说所有的话,绝大部分是MBA学位的拥有者,换句话说他要的是一般性的人才,那么这些人怎么能进入到华尔街非常专业化的领域去进行相应的金融工作呢?道理很简单,我们MBA招的是已经有工作经验的人,所以在专业里头,他也许已经有了不错的水平了,这个时候再到商学院里对他在金融里面的某些方面知识进行强化,但是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他一般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个非常重要的。而且越是在金融机构里头层次越高的人,那么他对金融专业的要求其实就相对的降低了,技术方面的东西总是可以由新人,由更年轻的人来完成,但是经验、眼界、见识、管理能力、领导力等等是不可能靠天才一下子就掌握了,所以就有越来越多的金融中高层人员回到商学院去读MBA。
骆玉鼎:我们中国不是这样,中国有一个很大的麻烦,我们认为进大学读书就是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学历学位的考虑,我这个读书只能从低向高去读,先取得学士学位,再取得硕士学位,再去拿一个博士学位,已经有说是学位的人我就不再考虑再拿一个硕士学位了,至于那些已经有博士学位的人,我就永远不会考虑再去读一个硕士学位,过去很多人是这样想的。
主持人:站在的起点就是自己的学历层次。
骆玉鼎:对,他主要考虑的是学历层次的提高,但是最近几年我们发展已经有一些变化了,有很多具有博士学位的人他重新来读我们的MBA或者EMBA,有说是学位的人来读MBA或者EMBA的人就更多,这些人代表着一个方向,就是专业人士如果要进行职业生涯的转换或者改变,他必须再来读一个MBA学位,这个是非常重要。
骆玉鼎:那么对于我们目前有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如果在报考金融硕士或者会计硕士之前,的确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你在金融或者会计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如果是的话,那你这个时候不应该是再去考一个专业的金融硕士,或者一个会计硕士,而应该是来考MBA,或者你如果觉得你自己在金融或者会计领域里头,你有比较强烈的研究的兴趣,你也不应该去考金融或者会计的专业硕士,你应该去考他们的PHD,你应该去做研究。这样我们中国和国外就比较趋同,就是你会看到,绝大部分的人是读MBA,只有少数人,极少数人会读金融、会计专业硕士,这个是我对不同教育的一个评判,这个评判并不是因为我目前是商学院的院长,所以我就偏袒MBA,不是的,我其实是一个金融教授,其实我对金融硕士,我们国家金融硕士他的创立,或者会计硕士创立过程也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都是一个学校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不可能要贬低专业硕士去提高MBA,没有这个必要。
主持人:确实在社会上很多人认同你,确实是符合这样的,更认可MBA。骆院长,现在中国MBA也发展了二十多年,起初的由几所MBA院校,发展到现在大概二百多所,从发展的过程中,商学院MBA被冠上很多的标签,比如说国际化,或者是走一些打造特色项目的这种标签,您是如何看待很多不同的商学院他设定的特色发展,能简单谈一谈吗?
骆玉鼎: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实际上教育是广义的服务业的一个门类,应该这么讲,而服务业是干什么,他就是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价值,你一定要提供差异化的价值,如果你把商学院当成一个教育服务业的话,你的教育也应该是具有差异化的,当然这个差异化是在满足一般的学理学位教育水平普遍要求之上,我们要求要有差异化。
骆玉鼎:差异化一直保持下去就会出现不同的特色,我觉得各家商学院应发挥自己的禀赋资源的各方面特长,走特色化、差异化的道路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再以美国为例,你发现有很多大学,可能建立在闹市当中,在商业区里。比如说像在曼哈顿的岛上,有两个很有名的商学院,有哥伦比亚大学,也有纽约大学,这是在叫金融中心地区,商业的繁华地区,它的商学院发展的路子必然就跟那些在波斯顿郊区的,MIT,哈佛会有区别,这个是因为它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的。
骆玉鼎:所以你在美国的西部很容易找到一个非常庞大的一个校园,但是你在曼哈顿你就找不到一个非常庞大的校园,校园的面积,教师团队的人数,还有外在的各种各样的条件,使得这个学校在上百年的发展当中,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所以我们今天去看你就知道了,纽约大学它的金融特别的好,它甚至比沃顿还要好,西北大学它的市场营销,凯洛格商学院它的市场营销好像特别的好,斯坦福大学技术创新好像特别的强,伯克利他的经济学方面的训练好像特别的好,哈佛大学他在培养领导力上面有独特的方法,就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口碑。
主持人:就像每一个学校有一个自己的特色标签一样。
骆玉鼎:对,在中国来讲,我们虽然说MBA教育仅仅是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现在看起来特色已经逐步的明显了,那么如果要准确的说出每一所学校的特色还有点难度的话,至少分层的样子已经出来了,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财经类学校,还有独立的商学院,各自的特色已经有点不一样了。那么我想各自的学校结合自己的历史传统和资源禀赋发挥自己的强项,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的机会。
骆玉鼎:举个例子来讲,同样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或者说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它有很强的工科的背景,如果说交通大学能够把它的工科,把制造业的这个强势优势的学科跟商学院教育结合起来,那么他就得到了培养制造业领袖的这样一个独特的商学教育项目。我好像现在有点在给交通大学做广告的意思,但实际上是举个例子,实际上交通大学也就在做这个事。那么同济大学我们知道它在城市规划领域里头非常强,非常强大,如果它的商学院把它的MBA教育跟城市规划跟建筑结合起来,结合的很紧密,他也可以发展出非常有特色的MBA教育。所以我说一定要跟他的禀赋相结合。上海财经大学,或者说整个中国财经类的大学,它的资源禀赋在哪里呢,这个其实很明显,在中国只有财经类的大学,才跟美国的一流商学院有相似之处,别的都没有,怎么说呢,你看美国一流的商学院的毕业生,60、70%,70、80%,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金融业或者是咨询行业,但是在中国不是这样的,交通大学的MBA毕业生要想进金融行业,除非他原来是金融行业的,否则他根本别想进。复旦大学的学生要想进,MBA的毕业生要想进金融行业它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骆玉鼎:财经类的学校不这样,财经类的学校我们进来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就有40%左右是金融行业里头来报考的,毕业出去的时候,进入金融行业的达到了70%,所以任何一个工科的也好,综合类的学校也好,它的毕业去向上看,我们看跟财经类学校,尤其是跟上海财贸这样财经类里头的顶尖学校相比是没法比的,我们学生的去向比较集中,做金融,做财务,即使不进金融业不进会计行业,那么他到企业里头主要也还是从事与金融财务相关的。
骆玉鼎:第二个就是从校友的角度来看,我们财经大学MBA的规模,或者EMBA的规模加起来只有七百人,这其实是不大的,可是放在整个财大的大盘子里头,我们在校学生有1万5千名,那么中国其他的商学院,没有哪一个商学院有这么大的学生人数,这样就导致出现的一个结果是什么,我们的校友不仅是商学院的校友,整个学校的校友,那么他有60、70%,或者是70、80%是做财经相关工作的。所以校友资源比任何一个其他类型的大学都要大得多,就是财经领域,在金融领域,校友资源要大得多。还有第三点就是师资的队伍,独立的商学院,比如中欧,它的全职的教师实际上才40多名,综合类的大学或者工科大学它的商学院的教师人数不会超过两百人,比如复旦大学150人不到,交通大学160、170人,可是财经大学,我们商科的教授规模在700人以上,换句话讲,财大的商科教授的人数是同城的复旦和交大加起来再翻一倍,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而且师资的水平也不比,如果我们不说比其他综合类大学要好的话,那至少不比他们差。所以我们实际上是以普通的大学4倍左右的师资,在培养我们的MBA,这个优势也就比较明显了。所以的话,我想财经类的学校,如果能够紧扣住自己的财经特色,以金融、财务、会计为主线,去培养这些人,那么我们也能够走出我们自己的一条独特的路子。
主持人:其实也就是,不光是在教育上能促进特色化的形成,其实对社会上的一些职业的发展,也都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骆玉鼎:是的。
主持人:好,在节目的最后也感谢骆院长和我们大家从各个方面分享了中国MBA教育的情况,感谢骆院长。
骆玉鼎:谢谢大家,欢迎大家报考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的商学教育始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后商科迁址上海,并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详情】
上海财经大学2015年入学MBA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预面试即将展开,以下是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招生常见问题解答,供参考。2015年入学全国管理类联考将于2014年10月开始。1. 在MBA学历学位教育项目中上课时间是怎样安排的?脱产班学习:学制:两年,上课时间:周一到周五白天…【详细】
中国教育在线商学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