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湖北商贸学院斩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大满贯!

      2020-07-06    

  "我们土木人要用实力证明自己,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近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落幕,湖北商贸学院共8个代表队参赛,在与全国众多双一流高校的同台竞技中,一路披荆斩棘并全部获奖,共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实现此次赛事获奖大满贯,综合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一跃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的黑马。
8支参赛队伍全部获奖
  据悉,本次竞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协办,比赛内容涉及抗震、多高层设计、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施工等多方面,要求参赛队伍根据给定建筑类型,进行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使用BIM技术完成结构设计、结构计算、装配式设计和构件深化,旨在促进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推进高校BIM和装配结构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各学校大学生搭建同台竞技的舞台。
  师生团队云端沟通,最多时视频会议长达三小时
  此次比赛中,湖北商贸学院建筑经济与工程管理学院共派出8支队伍参赛,由陈莉和宋娅芬两位老师担任指导。由于疫情原因,初期比赛组委会并不能给出赛程开始的具体时间,陈莉和宋娅芬从1月下旬就开始积极联系居家的同学们,鼓励他们在居家期间着手为此次比赛做准备。
  通过语音会议与队员们探讨,通过视频会给同学们做同步指导......QQ语音、微信视频会议、钉钉,为了不浪费一分一秒,两位老师几乎尝试了所有能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式,最终选取最原始的方式--打电话来一一指导。
  "信号不好的时候一句话要说上四五遍,难为同学们的耳朵了。"陈莉老师回想起赛期时的'艰难过程'无奈地说道。
比赛前期老师的建模指导
  在云端指导下,同学们针对抗震、多高层设计、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施工等给定的建筑类型,进行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使用BIM技术完成结构设计、结构计算、装配式设计和构件深化。为了努力将"扭转位移比"尽可能调小,每个项目都要进行近百次模型优化。
  "为了一个细节,老师都要不停地重复同一句话,大家都挺不好意思的。"参赛学子吴成龙说,手机微信聊天记录每页都是爆满,最长的一次视频会议长达三小时。
  由于不能实时看到建模,只能等模型做出来后,团队才能做接下来的设计,因此每个组第一项工作就是用revit建模软件建出模型,大家再共同讨论,通过Revit软件和GSRevit软件进行结构施工图绘制和预制构件深化,并输出相应的图纸。大家再共同研究赛制、制作模型,通过不停地寻找模型的不足点,从而发现最优解,力争把模型做到完美。
  "整个模型制作过程虽然很辛苦,但看到自己的努力慢慢转化为成果,心里还是蛮欣慰的。"吴成龙表示,"通过这次比赛增长了我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水平,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自学+百次调试,啃下最难苦头
  陈莉老师介绍,本次比赛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模型建立、施工图生成及装配构件深化。但参赛学生大部分都是大三的学生,许多相关的专业课还未开始接触,同学们只能自己通过反复实践,结合计算结果,及时与老师沟通方案,并反复调试模型,总结归纳经验,才能保证所有队伍的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提及赛程期间的瓶颈期,吴成龙脱口而出"主要就是装配构件的深化设计问题,高层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技术资料对我们都是第一次接触。"
  面对这个大难题,吴成龙和队员们查找、翻阅了大量的装配式图集和规范,还查找了大量的施工现场照片,硬生生'啃完了'三四本他们之前完全不了解的装配式建筑书籍,后面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大量的查阅资料,总结方法,才在后来的调整模型中越来越得心应手。
  吴成龙介绍,他们的8支参赛作品虽各有千秋,但每个作品从建模到完成,凝聚的是同样的努力。从一开始建模无从下手,到后期新建模型,调整方案到计算通过,只花了2天时间就完成了,但背后是队员们除了上课和日常作息时间,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在调试模型。
  当其他学生享受着假期的悠闲时光时,参赛队员们每天却蹲在电脑前在为几毫米的误差反复调试。
  "快出来'搬砖'啦!"虽然不能在线下见面,但吴成龙与他的队友每天都在云端联系,从研究赛题,学习理论知识,再到建立初步模型,模型深化,最后形成施工图及计算书,共历时234天,吴成龙与他的队友一天不落地在qq群内打卡相互鼓励,"没有他们陪着我一起,这种搬砖的日子会非常难熬。"
  "所谓匠人,如果觉得自己的作品'太棒了'的时候,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而他们在计算结果通过之后还会反复调试,希望得到更合理的结果,他们这种崇尚专注、精益求精的态度已经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工匠精神。"陈莉和宋娅芬两位指导老师感慨道他们才是"合格的后浪"。
 
  巧用BIM技术,打造环保装配建筑
  据了解,装配式建筑以工期短、用料省、绿色环保等优势著称,而基于BIM(建筑信息化)及装配式建筑都具备标准化、模数化的特点,与现代的城市建设的基本需求相符合。而我国装配式建筑建设过程存在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三个阶段相分离的情况,容易影响施工进度或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因而通过建立基于BIM技术全过程协同设计,并将BIM模型应用于虚拟生产和装配环节,将有助于设计出利好工厂生产、现场装配的设计产品,提高施工效率。
  此次该校特等奖作品就运用了BIM技术,可以使模型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可视,而且结构模型尽量避免使用一字型墙和短肢剪力墙。
  "我们的作品模型结构位移比比较小,结构计算合理,施工图和装配深化细节处理较好。"该作品作者张自祺同学分析此次获得特等奖的原因说,赛题给定建筑平面图,该建筑属于平面扭转不规则建筑,数据总是会超出限制,对扭转位移比不利,规范规定,建筑要控制结构的扭转位移比,而这一块是赛题中比较难调整的地方,赛题要求最大扭转位移比按≤1.4控制,他们组在满足≤1.4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最终方案确定是先x方向的最大位移比为1.35,Y方向最大位移比为1.16,达到了更好的位移比调试结果。
  而这结果的背后是张自祺及其团队成员付出的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每天晚上12点以后还在问我调整的方案怎么修改比较好,一个成功的模型,有的调了七八十次。"陈莉老师说,计算结果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参数是否都通过了,位移比,周期比和有无超配筋信息等等这些问题都几乎是魔咒,每天都在师生团队脑海里萦绕,一直到比赛最后截止那天,团队们仍然还在调整。
  "通过参加本次大赛,大家都明显提高了CAD绘图、BIM软件运用、结构设计计算等专业方面的综合能力,用行动实践'工匠精神'的真谛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该校建筑经济与工程管理学院副院长朱磊表示,除了在课堂、竞赛和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该学院一直十分注重深挖育人合力,积极构筑科研育人体系,依托各类创新实践平台,搭建科研育人活动载体,创设条件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术讲座、学生科研社团、校级学生科研课题、科研竞赛等,让学生学习掌握行业内先进技术,为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的新时代建筑人才不断"添油助力"。(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张利 胡文凤 ) 
湖北分站二维码
[中国教育在线湖北分站]
扫一扫 关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