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六位教育家解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2019-12-03 08:58
教育研究
作者:

  编者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这是以教育部名义印发的第一个关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热切期盼,对进一步改进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了强大动力。本期约请权威人士(按年龄排序),全面深入阐释文件精神,推动文件贯彻落实。

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期待、鼓励和鞭策

潘懋元(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潘懋元(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我十分高兴地读到教育部颁发的第一个有关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的颁发,体现了教育领导管理部门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肯定,并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同时,也体现了教育领导管理部门对教育工作的引领从经验层次跃升到理论层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创新的文化自信。

  《意见》在指导思想上提出,要“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对我们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期待、鼓励和鞭策。

  我的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培养高等教育学科的理论工作者和具有理论水平的高等教育领导管理工作者。四十多年来,在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上,做了一定的奠基工作。由于是土生土长,未免显得土里土气。虽然具有中国特色,但是难以达到世界水平。因此,有必要从西方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汲取养料,扩大眼界。但要坚持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因为我们要建立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而不是对西方高等教育理论的效颦。

  《意见》共5项20条,对我们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多有鼓励与指导作用。例如,第一项第二条,提出要“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这对于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有多学科的视角,包括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生态学,等等。不能只就教育谈教育,要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研究高等教育问题。

  又如,第三项第十三条提出要“探索教育本质和规律”,这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最基本的任务。教育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教育基本理论(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应当是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教育科学研究应是从现实问题的实践中探讨理论,以理论指引现实问题的研究。我所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就是从大量的现实现象和历史总结中提升的。然后,我又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来观察多种多样的现实问题。这一探索,在《意见》第三项第十三条得到了明确的支持。

  最后,《意见》第五项的第十八、十九、二十条,既体现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困难与诉求,也是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全面的关心与支持。第十八条提出“加强党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领导”。第十九、二十条,针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困难与需求,对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的规范,教育咨询服务制度的建设,加大信息共享的力度,以及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适用、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等,都是我们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所渴求的。

  当然,这一规范性文件的落实,还有待于上下共同努力。一方面,教育领导管理部门要按文件的精神和具体的规定来领导管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单位和个人要切实按照有关规定运作。通过上下协同,我们定能创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推动中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推动教育现代化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顾明远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意见》对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意见,并规划了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目标,明确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具体措施,对今后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一个老教育理论工作者,备受鼓舞。贯彻落实《意见》,我认为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要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依靠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因为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调整、大变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变革,无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教育如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同时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探索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规律,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者,都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以科研兴教、以科研兴校,促进教育现代化。

  二要坚持党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念。总结的“九个坚持”,全面论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

  三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把握社会变革的大形势、大趋势,加强教育宏观决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升教育政策和科学化水平;要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要深入教育实践,总结鲜活的经验。教育实践总是走在理论的前面,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实验方兴未艾,创造了许多新鲜的经验。教育科学研究要总结教育改革的新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起到推广引领的作用。

  四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和比较研究,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并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形成本土化的新思想、新理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研究,推进教育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国际组织的研究,了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动向,提升我国参加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

  五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当今世界,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方式及管理模式。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课题。教育科学研究要把教育的信息化作为重要课题,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和可能遇到的风险,科学地、正确地在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六要健全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体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教育部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各省都设有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加强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协同合作、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改善教育科学研究评价奖励制度、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是当前面临重要问题。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是关键。教育科学研究机构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特别要重视青年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培养,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使他们有理想信念、扎实学识、心无旁鹜、追求真理,为实现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助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周洪宇(全国人大常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周洪宇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教育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随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教育现代化五年实施方案(2018—2022)》,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开启新征程。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在这个时代背景和时间节点,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当其时,必将对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有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意见》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取得的长足发展和显著成就,第一次集中概括了教育科学研究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次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总体要求,第一次明确了提高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教育科学研究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素质创新性科研队伍、提高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保障水平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

  总的来看,《意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注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二是注重问题导向。根据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针对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存在的理论供给、成果转化、国际化水平、体制机制、保障水平、自身建设、科研评价和学术风气等问题,立足国情世情,坚持问题导向,提出方法路径。三是注重激发创新活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系统谋划教育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教育科学研究考核和人才评价制度,充分调动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注重落地见效。坚持宏观引导与具体行动相结合,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体制机制创新、科研队伍、保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可落实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抓好《意见》的具体实施,要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融会贯通,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的作用,助力教育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把教育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教育治理效能。《意见》提出,按照国家教育现代化总体部署,构建更加健全的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研究体系,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打造一批新型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催生一批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教育科学研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有活力,组织形式和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更加合理,原创研究能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度大幅提升,推进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强国,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在新时代加强新型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建设意义重大。

  新型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距离为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明确方向,推进新型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路径转型。一是研究人员的转型,由重学历向重阅历和学历转变。《意见》明确提出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措施,比如“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推荐知名智库专家到有关国际组织任职”等,这些措施非常重要。二是研究内容的转型,由注重学术理论问题研究为主向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转变。三是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转型,由传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向依靠人工智能、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转变。四是研究成果的转型,由过去的注重学术理论成果发表向重视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转变。五是组织形式的转型,由单学科、个体化的科研组织形式向跨学科、组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转变。

  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也需要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上下功夫。要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掌握《意见》的要义,按照文件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项”狠抓落实,不断推进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科学研究应该“上天”、“入地”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教育部名义印发的关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意见》充分肯定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明确提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进行了全面阐述。同时,《意见》对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全面提高服务教育决策能力,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立足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等体现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推进教育科学研究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育科学研究队伍,提高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整体水平等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服务与保障能力的三个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意见》的出台使我深受鼓舞。《意见》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回应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热切期盼。尤其是《意见》提出的服务实践需要的原则以及全面提高服务决策能力、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明确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与重点,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首先,教育科学研究需要“上天”。衡量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不是出版了多少著作,拿到了多少项目,而是看能不能回应国家教育决策的需要和一线教育实践的需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天”和“入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智库建设,加强教育政策研究,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把握世界教育发展大势和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特点,强化预研预判,为国家和区域教育发展提出具有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教育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教育科学研究的评价标准偏重于纯理论和学术研究,强调在重点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和出版学术著作,职称评定、学科建设也唯论文、唯项目、唯奖项论,政策性建议往往不作为重要的学术成果。

  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看,一项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往往能够深刻地影响教育决策,助力教育决策科学化。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有关发达国家在做出重要的教育政策前,往往会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论证,进行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等。我们国家的许多重要教育政策,也是充分听取和吸收了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如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决策,就是采纳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

  再比如,我们国家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也与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的教育学者的呼吁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自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就参与和见证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决策过程。这个建议,就是根据我们对于世界义务教育发展历史和我国国情的研究,在21世纪初叶特别向国家提出的政策性建议。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提出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再次提出在全国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同时,我所在的苏州市试水在城市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2005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义务教育法》,并且在当年正式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其次,教育科学研究需要“入地”。教育科学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解决一线教育实践问题,帮助一线教师改进教育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帮助有关区域整体提升教育品质。《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一方面,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深入教育实践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一线的大中小学校教师也要增强科学研究意识,结合实际问题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大问题。一方面,教育专家沉不下去、不接地气,不注重解决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只满足于写论文发文章,为研究而研究,为学术而学术。另一方面,一线教师视教育理论为畏途,对教育科学研究缺乏兴趣,而对学校、教育的许多问题束手无策,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从2000年开始,我发起了一项民间教育改革运动“新教育实验”。这是一个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十大行动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近20年来,“新教育实验”在理论联系实践、解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教育实验”规模从1所学校发展到5216所,570多万师生参与。培养出一批有教育情怀和理论兴趣的一线教育专家,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区域教育生态,是唯一进入“一丹奖”发展奖前五名的中国团队,并获得2018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领导系主任严文藩教授评论说,“新教育实验”有效地解决了教育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鸿沟问题,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融合的桥梁。

  我们深切地认识到,理论一旦被广大教师掌握,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专家一旦深入田野现场,就会大有用武之地。同时,我们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通过新教育种子计划和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引导一线教师研读教育理论书籍,撰写教育叙事,培养了一批有理论、有智慧、有热情、有办法的专家。

  我们相信,在《意见》精神的指导下,在正确的教育科学研究评价的引导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面向基层一线研究教育,坚定问题导向。一方面努力“上天”,为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谋策,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入地”,解决发生在教室、校园和家庭中的教育问题,为解决教育的重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迎接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新时代

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授)


  ▲袁振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性判断,是中国加快走向世界中心的新起点。高质量经济离不开高质量教育的支撑,高质量教育离不开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适逢其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

  教育科学研究面临的新形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关系急剧变化,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深度变革,毫无疑问,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也面临着重大转型发展的历史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改善机遇。自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教育的转型发展已初见端倪,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脑科学等的新进展新突破,这种转型发展来得更快、更强烈了:教育的形态,从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转移,从固定人群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学习固定内容的学校教育,向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内容的泛在教育转型;教育的功能,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重心转移,尤其注重责任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教育的内容,从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分科性学科教育为主,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综合性、问题性教学为主转型;教育的评价,从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统一化标准化教学,向瓦解班级授课制的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的因材施教转型;教育的形式,从以教定学,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向以学定教,学什么教什么、怎样学就怎样教转型;教育的手段,从以黑板粉笔为主要工具的线下教育,向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转型;教育的生涯,从一次受教终身受益,向不间断的终身教育转型……面对史无前例的历史大变革,如何深刻把握历史走向,敏锐感触未来,培养胜任未来、创造未来的高质量人才,为教育创新变革未雨绸缪,教育科学研究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向高质量发展,走完西方早发国家近两百年走完的历程,在这其中,教育科学研究也功不可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教育科学研究更加大有用武之地,需给予新的定位,确立新的目标,争取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从“跟跑”到“并跑”。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在一个很长时间里处于“跟跑”状态,以模仿、学习、借鉴外国的教育思想和科研成果为主,沿用的是西方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对我们加快缩小与西方的差距,促进我们教育的变革,提高我国的现代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过程也存在照搬照抄、囫囵吞枣,甚至“言必称希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研究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起来,将模仿借鉴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教育优先发展理论,教育的放管服理论,等等。在基层实践中孕育出一大批具有中国智慧、中国风格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比如斯霞和她的爱的教育思想,于漪和她的教文育人思想,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育思想等,与世界各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同放光彩。

  从“并跑”到“领跑”。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辟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成功道路,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加速度发展的范例。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如何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已难以模仿,大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意见》提出:“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研究中国问题。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并以问题引导研究、推动研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认识、积累知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中国的教育问题既有中国的个性,也有人类的共性,研究好、解决好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中国自己的需要,同时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总结中国经验。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艰苦卓绝奋斗的结果,这种成功体现了制度性优势,蕴含着内在的规律,对这种规律性的探索我们进行得还很不够。比如,对上海取得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优异成绩“秘密”的揭示,最有影响的是费里德曼(Friedman,T.L.)的报告。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实践蕴藏着深厚的宝藏,现在所揭示的只是冰山的一角,需要我们大力开采。

  形成中国理论。没有明确的理论就没有思想的自觉和行动的自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功和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结果。中国教育的教学、教师、课程、办学、治理的理念、制度、政策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和文化优势,把这种特点和优势上升为理论,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构建中国话语。话语是概念术语的体系,是思想观念的外显,也是思维方法和价值信念的载体。话语一旦形成,就对人们的认识和价值起到影响和建构作用。清末之降,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毁了我们的江防,其思想意识形态也长驱直入,替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西方学术话语也成为我们的主导话语。区别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话语与制度、文化紧密相连,泥沙俱下,与我们的需要正反互见甚至背道而驰,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的实际和未来,重构中国话语是我们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动能

  明确科研新导向。《意见》要求:“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增强中国教育自信”,“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基层一线,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性,以重大教育战略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发展。”这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新导向,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凝练重大问题是学科作出重大社会贡献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任何一门学科发展水平和学科地位的显著提升都与它们对重大问题的凝练和回答紧密相连。“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提出评价新机制。《意见》要求:“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教育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引导鼓励开展政策咨询类、舆论引导类、实践应用类研究。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这提出了科学研究评价新机制。

  鼓励创造新方法。《意见》要求:“深化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推进研究范式、方法创新,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首次提出“加强实证研究,坚持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对重大问题持续跟踪,注重长期性、系统性研究”。这对聚焦真问题,揭示教育活动各要素内在联系,弄清楚这些联系的因果关系以及因果作用机制,获得更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获得真知灼见,具有重要意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见》还就科研队伍建设、科研环境改善、科研经费增加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教育科学研究向高质量目标迈进提供了重要保障。这无疑将对促进我国教育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新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代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基本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蓝图

崔保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崔保师(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专门就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由教育部印发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是教育科学研究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努力构建新时代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基本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总体设计,对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开创性、全局性、基础性意义。

  《意见》指明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

  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实践创新和总结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就,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体现时代要求、富有中国特色、符合教育实际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为此,《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调要树牢“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意见》提出了“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实践需求、激发创新活力、弘扬优良学风”四条原则。进一步明确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搞科研,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研究范式方法,激发科研活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优良学风,充分调动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科学发展。

  《意见》提出,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更加健全的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研究体系、机构体系、队伍体系,催生一批优秀科研成果,机制更加完善、机构和人员更有活力,组织形式和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科研成果和评价更加合理,原创研究能力显著增加,社会贡献度大幅提升。指导思想提供了思想指南,基本原则确立了工作遵循,发展目标明确了努力方向,为推动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强国,推进教育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了框架。

  《意见》确定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

  职能定位和重点任务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明确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职能定位和重点任务,有利于更加充分发挥其功能与作用。《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五大职能定位。一是繁荣教育理论。《意见》指出,要系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等研究,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理论、制度发展的历史根脉、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筑牢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石,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增强中国教育自信。二是服务国家决策。《意见》指出,全面提高服务决策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等重大形势趋势,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三是指导教育实践。《意见》要求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一线、深化研究,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四是引领社会舆论。《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主动释疑解惑、推广普及科学理念,做好舆情研判。五是促进国际交流。《意见》提出加强中外教育科学研究交流和国际比较研究,拓展与国外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传播分享中国成果经验。《意见》还强调要加快成果转化,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推动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

  《意见》健全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

  机构体系和协同创新机制

  组织机构建设是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支撑。《意见》明确划分了教育科学规划和管理机构、教育科学研究专门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教育学术团体和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等六类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规划领导小组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作用,明确了组织机构的职能职责定位,构建了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体系。

  协同攻关是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也是基本要求。协同创新机制是整合科研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意见》明确要求,要树立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系统一盘棋思想,重视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以教育调研平台、教育数据平台、国际教育信息平台、教育规划平台等四大平台为载体,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战线协同攻关能力,为深化教育科学研究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意见》提出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

  运行机制和范式方法

  优化运行机制是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意见》对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围绕科研主责、加强制度建设、激发科研活力,释放创新活力、鼓励学术争鸣、强化科研诚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改革任务,对稳步推进教育科学研究组织形态创新,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转型和发展亟待研究范式转变和方法创新。《意见》强调,要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范式和方法创新,着重加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追本溯源,探索教育本质和规律;在实证研究方面,要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加强实证研究,强化长期性、系统性跟踪研究;在比较研究方面,坚持中外融通,既要挖掘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经验,又要积极吸纳国际教育研究的前沿进展和优秀成果。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强化教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充分运用新兴学科、新技术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等,从而不断拓宽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

  素质要求和能力建设

  《意见》首次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信念坚定、学识广博、敢于创新和求真笃行”四个维度的素质要求。信念坚定,就是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学识广博,就是要努力掌握全面系统的教育学科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积极拓展自然科学等跨学科理论支撑,富有全球视野和历史眼光,具备多视角、多领域、多层次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敢于创新,就是要主动学习新知识,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研究,创新教育理论。求真笃行,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热爱教育、崇尚真理、脚踏实地、潜心研究、遵循规律、加强自律、勇于发展,力戒浮夸浮躁、投机取巧,杜绝“圈子”文化,自觉防范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意见》强调了教育科学研究队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并从人才成长、薪酬激励、人才引进、梯队建设、表彰奖励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此外,《意见》还明确了促进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培训、管理、学术休假和进修等制度,首次提出了5年一周期的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创新提出了持久良性的“旋转门”机制等内容,对于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安心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意见》完善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

  评价方式和保障机制

  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指挥棒”,做好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要有科学的评价方式。《意见》要求,要改革教育科学研究评价,根据研究类型的不同,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注重建立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努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顽瘴痼疾。此外,《意见》还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晋升机制、职称评审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利于营造学术成长和学术创新的宽松环境。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根本保证。《意见》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和推进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纳入教育发展整体部署和总体规划。强调重大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研究制订要进行科学论证,宣传发布要组织专家解读,贯彻落实要组织专业评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教育科学研究经费的支持力度和加强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政策保障,对完善资助体系、保障经费稳步增长、优化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探索政府购买教育咨询服务、信息共享、对外交流合作等进行了规定,有利于全方位提高教育科学研究保障水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意见》出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回应了广大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长期以来的热切期盼,顺应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必将大力推动教育科研工作开创新局面、为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8-25 09:28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8-25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