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报道安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地权制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安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耿鹏鹏副教授在乡村治理转型的产权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该研究基于中国农村重大产权制度改革,观察测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政策对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研究形成的《农地确权是否推进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论文发表于《管理世界》第12期。论文第一作者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耿鹏鹏副教授,通讯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知名专家罗必良教授。
产权界定与实施中的地权强度是村庄交易秩序及其乡村治理的重要制度基础。中国农村的地权结构长期面临着稳定性与安全性不足的隐患,因此决定了:第一,地权模糊与农民产权弱化引发了传统村社土地产权的人格化特征及其特殊的交易关系。第二,当产权不明晰或合约不完全时,农民通过关系型交易构建家庭社会资源与人际资本,并关联到地权的分配与竞争。所以,缺乏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农地产权结构使得关系型秩序成为村庄活动的基本线索。而产权的明晰与稳定可以使产权主体具有资源配置的权能主张与利益边界,由此减少“公共领域”的租金耗散和契约不完全程度,从而形成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型交易和村庄治理秩序。农地确权政策被视为维护地权安全与稳定最为重要的政策安排,其本质是产权界定,明确划清地权边界,赋予农户长期稳定的地权,强化地权的法律保护。本研究试图以农地确权政策引发中国传统村庄治理体系解构,并重塑村庄治理秩序为线索,揭示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产权机理,阐明乡村治理秩序由“关系型”向“契约型”转换的历史进程与内在逻辑。
论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追踪调查数据,通过设置准自然实验发现,农地确权将解构中国农村土地的人格化及其关系型交易格局,解构村社人情礼赠格局与关系型合约关系。文章强调,农地确权政策具有“破”与“立”的双重效应,一方面松动农地流转“差序格局”,“撕裂”由亲缘地缘所维系的“关系型”村社治理体系,另一方面以法制化、正式化、契约化的方式推进村庄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必须进一步强化农地确权的严肃性与稳定性,挖掘其潜在的制度红利并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第一,鼓励农地流转的契约化与市场化,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激励投资行为的长期化;第二,市场化的契约交易必须要有相应的产权安排来保证,一个基本的政策匹配策略是必须倡导产权的明晰与稳定、尊重与保护相应的契约精神与商业文化。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70)资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