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燃情科技创新 勇攀地学高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科技事业发展回顾
2023-05-05 11:57:00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以下简称地科院)于1956年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最早建立的四个科学研究院之一,是我国专业齐全、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性地学科研机构,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全国地质科技创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建院67年来,地科院对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地质矿产工作规划、计划、部署起到了参谋咨询作用,在解决地球科学的重大问题、疑难问题上起到了攻坚作用,在先进的地学理论、技术方法的引进、消化、吸引和再创新上起到了先锋作用,在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摇篮作用,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在全国地学科技前沿研究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地质报国”矢志不渝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百废待兴,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需求非常迫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将地质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毛主席说:“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195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应需而生。

  在这片科学研究的沃土上,先后有40多名院士在此工作。其中,李四光、孙云铸、谢家荣、孟宪民、许杰、黄汲清、程裕淇、李春昱等地质先贤,成为引领一代代地质科学工作者“科技报国”的光辉旗帜。地质报国、科技报国成为地科院人一脉相承的基因和灵魂。

  为了解决新中国的能源问题,李四光依据大地构造理论和对油气形成移聚条件的看法,明确回答中国油气资源的蕴藏量是丰富的,并结合中国地质构造,提出了找油的方向。而后,地质力学理论在能源资源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青海油田等的勘探,使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为了给国家的“两弹一星”事业提供原料,科技人员依据纬向构造带控制重元素矿床的认识,在粤北发现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矿。基于此,我国1964年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和其后试验成功的氢弹,用的都是我国自己找到的铀矿。

  为了完成好为国找矿的光荣使命,通过创新成矿理论和综合技术方法,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矿产地质勘查难题,在青藏高原、新疆天山—阿尔泰、南岭、长江中下游、西南三江、柴达木盆地、昆仑、西秦岭等重要成矿区带,圈定了大批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指导发现、评价了白银厂铜矿、大厂锡矿、新疆罗布泊钾盐矿、西藏盐湖锂矿和甲玛铜矿、四川甲基卡锂辉石矿等一大批大型、超大型矿床。


钾盐调查队挺进罗布泊

  为了解决岩溶地区特殊地质条件导致的地质环境问题,创立了岩溶领域的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岩溶动力学理论,开拓了岩溶碳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岩溶生态学研究领域,领跑国际岩溶理论与应用研究。创建了岩溶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岩溶地质景观区土地流转与生态旅游等特色生态产业模式,辐射带动1000多万人脱贫致富。

  为了揭示地球深部的奥秘,地科院成功开展了中国青藏高原深部探测与多学科综合研究;在东海县完成了我国大陆第一口超深科学钻探;在汶川地震后的178天启动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在沿汶川地震造成的两条破裂带布设了6口科学群钻,开展了长达14年的研究。

  ……

  光辉的长卷上,深深镌刻着地科院几代人勇攀高峰、砥砺奋进的卓越成就。

以“从0到1”的突破,推动地质科技发展

  作为地质科学创新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地科院在地质科学研究领域一直弦歌不辍、履践致远。

  建院以来,地科院的科研工作始终与地质工作紧密结合,参与并服务于全国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多轮找矿会战、水工环地质调查及有关工程、物化探地质调查、岩矿测试等,参与国家科技规划制定,主动承担国家地质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不断取得创新科技成果,以探索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寻找国民经济急需的矿产资源、能源,减轻地质灾害,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己任,不畏艰难,奋力前行。

  打开地质事业的史册,地科院可谓功勋卓著,其中,许多“从0到1”重大突破,甚至改变了地质工作的格局。

  早年,由黄汲清等人编撰的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7项编图成果为国家各部门的国民经济建设规划和全面地质工作部署提供了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全面提高了全国地质研究程度和地质科学理论水平。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实施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覆盖国土面积600多万平方千米,所研制的地球化学标准样行销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制定39种元素分析系统成为国际同行遵循的准则,奠定了中国地球化学勘查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

  近年来,地科院又将“从0到1”自主创新的目光投向了地球深部。

  深部探测可以揭开地球深部结构与物质组成的奥秘,为解决能源、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提升灾害预警能力提供深部数据基础,同时也为碳中和提供重要保障。也正因为如此,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

  2008年,地科院在原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和财政部支持下,组织实施了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启动了我国首个深部探测计划。2015年,地球深部探测中心成立,2021年,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成立,迈出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坚实步伐。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科研团队在西藏罗布莎开展野外工作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奋力赓续地质荣光

  风雨兼程的历史不仅是地科院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现代科研院所和地质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动写照。

  2000年,地科院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地科院科技体制改革通过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联合阶段性验收,正式进入国家创新体系。地科院创新体系由院部和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单位组成。

  目前,地科院有在职人员2052人,其中两院院士11人,杰青9人、优青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15人,青年千人计划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4人,获得过“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自然资源部梯次人才50人,以及在读研究生560人、在站博士后108人,形成了以院士领军、研究员和博士为主体、创新能力强、高层次人才密集的地质科技创新团队。拥有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以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为龙头的部科技平台21个。地科院设有研究生院、博士后流动站, 具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地科院尤其注重培养科技人员的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国际知名地学科研机构,始终活跃在国际地学舞台,先后与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个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组织实施了数百项国际合作项目,成功举办一系列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中心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中心先后落户地科院,国际地科联秘书处等 7 个国际组织也挂靠于此,有40位专家在国际组织中任职。

  经过67年的积淀与发展,地科院正在孕育新的腾飞。

  党的二十大吹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对地质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3年,地科院迎来了一个格外忙碌的春天,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部署,打造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火车头”,为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地科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以创新平台为牵引,“三位一体”推进自然资源部深地实验室建设、深地探测与矿产勘查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申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履行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使命,构筑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尖端优势,突破地质找矿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勇担地质找矿“国家队”和“主力军”,建成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成为全球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全面提升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仰望地质脊梁,传承地质精神。地科院将用更大热情、更好成绩赓续地质荣光,时刻迎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用实际行动交出地质人的优秀答卷。

  (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