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勇于实践动作快。教育部成立监管司后,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在全国率先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全市16个区教育局统筹近70个编制,均单独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随后立即组建市、区两级“双减”专班,全力开展工作。教育、金融等部门联合印发《天津市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组织20家银行为校外培训机构提供资金托管服务,上线了资金监管信息平台。率先制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二是精准施策举措实。建立高危风险校外培训机构包保制度,由相关区和单位包保一个或几个高危风险校外培训机构,其他区落实属地责任。市“双减”专班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制定防范化解风险措施。召开区级专题工作会、中小学书记校长会、教师会和家长会,夯实基层责任。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营转非”、“学转非”等工作中,采取合并审批要件、精简审批环节、建立绿色通道等举措,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持续推动力度大。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在坚持常态化巡查基础上,区级“双减”专班每周组织联合执法检查,构建部门、街道、社区网格化动态排查机制。严格落实各级责任,召集周例会、专题会、调度会及时了解情况,研判风险,明确具体要求,压实各级责任。加大督查督办力度,采取“蓝军”暗访、点调抽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明察暗访,通过印发督办函、提示函、督查整改清单等方式,全面压实整改责任。
四是狠抓落实效果佳。围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已制定30余项指导意见、实施方案、配套制度。截至12月20日,天津市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为92.17%,线上机构压减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0%完成“营转非”工作。
一是强化存量治理,落实“大大压减”。今年3月教育部“双减”试点工作座谈会之后,南通市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中小学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暂停审批托管类机构。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采用分片包干制,“一对一”进行政策宣讲,引导其注销或转型发展。出台《关于做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通知》,12月15日前全面完成“营转非”工作。截至目前,南通市765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注销491家,转型271家,合计占比99.6%。
二是强化依法监管,推进联合治理。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建立并实施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市教育局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县(市、区)教育部门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为机构监管配齐配强力量。市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全覆盖开展全市校外培训广告专项治理行动,创作设计系列公益视频和公益海报,广泛宣传“双减”政策,传播科学教育理念。与地方金融、人民银行、银保监、税务等10部门联合出台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办法;成立由教育、政法委、网信办、公安局、地方金融等11部门组成的南通市校外培训机构维稳工作专班,实行实体化集中办公。利用县(市、区)、镇街、村(居)三级监管网络,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检查。市教育督导委员会出台“双减”督导“一号工程”实施方案,组建8个督导组,赴各地开展专项督导,全覆盖督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工作。
三是强化过程可控,加快平台建设。市教育、财政、大数据集团等部门联合开发建设南通市“双减”监管与服务平台,平台集机构资质管理、课程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培训材料审核等功能,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纳入管理。平台集成校外培训机构监控视频,融入南通市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系统,运用AI智能分析技术,实现对机构24小时全覆盖监管;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资金监管,由第三方建立支付系统、分账系统和消课系统,实现监管服务平台与多银行间的互通,实行“一课一消”等。
18~23周岁
24~32周岁
33~40周岁
其他
高中及以下
中专
大专
其他
工作就业
报考公务员
落户/居住证
其他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