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文理学院的智慧校园平台上,学生可以实现从入学、在校期间到毕业后的全周期教学、生活服务,教职工也能实现从招聘到退休的全过程人事管理与服务。打造一体化多功能智慧教学平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数据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服务水平,36间智慧教室全新建成、优秀网课随点随学、移动互联遍布校园每个角落......
一、数字校园建设成效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一方面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另一方面对数字校园建设和运营运维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经过一系列举措,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体化平台支撑各类应用
建成包含主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应用管理平台、能力开放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消息发布平台、网上办事大厅在内的、先进适用的智慧校园平台,为碎片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服务涵盖师生全生命周期
基于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围绕学工、教学、人事、资产等关键数据线,建成学生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学生从新生到成为校友的学生管理全过程管理与服务;建成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教学管理全过程管理与服务;建成人事管理系统,实现教职工从招聘到退休的人事管理全过程管理与服务。
支付中心简化财务流程
统一的校园支付中台,集各类缴费与充值、各类经费发放与个税代收等功能于一体,打通了学校与银行、税务、用户间的资金流,架起了财务管理与用户之间的管道,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的财务工作事务处理。建成的集身份融合、PC应用融合、移动应用融合于一体的统一门户以及碎片化的微应用,极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建成36间智慧教室
学校智慧教学平台建设“以智慧教室建设为主,兼顾标准化考场,进一步孵化先进教学范式”,开展具有示范性、展示型、推广性的智慧教室建设,已完成教师发展中心智能化改造,建成了36间具有一定规模的基于互动教学软件的智慧教室,改造了一批基于互动教学软件的多媒体教室,将全校教室改造为了全面支持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实践环境,进一步改造了教师发展中心教学设施设备,建成了支持互动教学软件开展师资培训的培训基地。
智能感知遍布校园
在校园内,建有集物联网、移动互联、一卡通应用、身份识别为一体的智能感知平台,实现了校园一账通,建成了支持虚拟校园卡的新一代一卡通系统,实现校园内多场景的身份识别,实现了一卡通数据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和结算管理集中化,实现了统一的电子支付和费用收缴管理。视频监控覆盖校园,食堂后厨等重点区域实施多角度监控。食堂消费实现刷卡、扫码、人脸识别等支付方式。图书馆进出实现刷卡、扫码、人脸识别认证,建有图书馆管理系统,实现读者、图书管理、图书借阅等业务全过程管理。
网络教学建设成效显著
重庆文理学院积极探索网络教学模式,目前已建成超星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网络课程建设、网络教学、MOOCs、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微课程、碎片化学习、在线测试、学习过程记录、教学管理评估、学习情况跟踪与分析等功能。同时加强与超星、智慧树、蓝墨云班课、重庆市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等优质课程资源平台合作,引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
学校还鼓励教师开展符合教师个性特征和教学特长的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形成小班化、云班课、智慧教学、对分课堂等示范性教学模式,利用建成后的智慧教学环境,支持项目协作、分组研讨、分组辩论等教学活动,课堂交互体验好,老师教学体验极佳,学生们也感受到了全新的数字化学习体验,目前特色课堂教学覆盖面60%以上。
此外,学校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时采集课堂教学视频流,实现非介入式、远程在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督导评价工作的数字化,提升评价工作效率。
目前,学校顺利通过了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建设单位验收,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第一批“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连续两轮获得“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集体称号”、获得“重庆市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创新示范项目”。并于2023年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优秀应用案例”称号。
二、未来规划
未来,重庆文理学院将在先进适用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教育教学融合发展体系建设、数据治理能力体系建设、公共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打造一个更加智慧的数字化校园,为学校建设应用型工业大学夯实数字基座。
(一)建设先进适用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探索IPv4与IPv6、5G与Ethernet融合的网络技术的校园应用,将WiFi6、有线、5G相融合,IPv4与IPv6相融合,铺设好信息高速公路,使信息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完善数据中心,实现服务器、存储、网络、应用等方面高度虚拟化,使用户可以按需获取资源(硬件、软件),形成按需扩展、随需变化、自适应、自配置、智能监控、绿色低碳的云数据中心。
(二)建设教育教学融合发展体系
坚持产出导向与创新引领相结合,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支撑体系,推动智慧教育发展。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建设及提升运用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多样化工程,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一体化智慧教育教学平台,建成支撑智慧教学的泛在开放学习环境,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方法改革。
(三)建设数据治理能力体系
基于智慧校园基础支撑平台,以流程为依托,以服务为核心,面向校内各角色需求建立各类应用服务,对校内现有工作流程适时改造,使各部门工作能够协同,应用系统融通,形成整体的、统一的业务整合和流程整合。基于数据中台建设思想,持续开展数据治理,全面厘清学校数据资产,建立各部门业务数据的管理机制和数据安全策略,形成各个业务数据获取、交换、共享、协同机制及支撑技术体系,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权威,整体提升学校的协同办公能力和工作效率。依托学校数据中心,建立以人、财、物、教学、科研、管理等数据为核心的教育数据共享交换基础平台,形成对教育大数据进行汇聚、存储、共享、展现、分析和安全保护的能力,为学校开展宏观决策分析等大数据应用做好基础支撑。建设大数据基础服务平台,建立学校的教育大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提升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
(四)建设公共资源服务体系
依托国家、市级、校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探索资源共享机制,采集适用的数字化资源,开展教育资源整合,构建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资源服务。依托智慧教学平台,推进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全面普及发展,推动实现师生“一人一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
(五)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能力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新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数字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数字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六)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以《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加强学校党委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网络安全工作职责,完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完善网络安全监督考核机制。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体系为抓手,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全面提高学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