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张立栋,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校长。
校长名片
人物名片

张立栋,中共党员,现任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校长,省特级教师。他提出 “四会、三学、五环”九年一贯制的阶梯式思维课堂,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秉持着先教做人,再教知识的理念,延伸出了关于“仁爱、健康、智慧、责任”四个维度的“四叶草”评价体系。为建设高品质学校,他提出和润教育的主张。通过构建和润课程,实现和润教育,浸润学生心灵,促进精神成长,注重特长发展,成就学生梦想。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26篇,编写论著6部,主持并承担研究省级以上课题12项。

“教育跟世间万物一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回归到最简单的东西,不就是一撇一捺嘛,一个大写的‘人’啊。”

——张立栋
校说新语
校说新语

建功立业

释义:建立功勋,成就大业。

新意:37年教育生涯,张立栋走过人生的两大阶段。在前25年,他从执教一路走到校长,将素质教育带到不同的学校中,获得山东省十佳校长等诸多荣誉,走到了职业的高峰。在2009年时,他却清空一身荣誉,从零开始,来到杭州二次“立”业,真正将东城实验学校立起来,强起来,从“第一”走向“第一”。稳扎稳打,一步一行,积跬步而志在千里,张立栋坚持沉下心来做慢教育,做品质教育,始终不停下“追逐”人生的步伐。

物件介绍:开学典礼照片

这是一张老照片,拍摄于张立栋来到杭师大东城实验学校的第一次开学典礼。十几年前,再次重新踏上“创业”征途的张立栋来到了杭州,也决心潜心十年,让东城实验学校从“第一”走向“第一”。这张照片象征着东实新篇章的开始,见证了师生们的成长足迹和东实十余年的奋斗历程。如今,张立栋对教育的追求永远没有终止,未来十年,东实将继续朝着高品质学校的前进道路稳固发展。

教育是“慢炖”的艺术
陈显婷 陈昊昱 胡语彤
记者
专访
张立栋
现任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校长
教育是“慢炖”的艺术

南方的冬日里,风裹着潮湿的寒气,一阵一阵往人的骨头里钻。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下简称“东实”)的校长室却温暖如春,张立栋校长穿着挺括的黑色西装,正伏案办公。

他来自齐鲁大地,来杭十多年了,却依然受不了南方的冬天。每天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把空调开到适宜温度,因为他不想“笨重”地办公,更不想因寒冷而失去应有的工作效率与精神样貌。

从1984年毕业工作至今,他走过37年光阴,获得过无数荣誉与头衔,也创造过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成绩,早就能够完美谢幕了。

可他,始终面向教育,迈着铿锵有力的脚步前行。

“累是有的,但最大感受是,做教育特别有意思,也很有意义。”30年坚守着校长岗位,张立栋由衷觉得快乐,因为他所做的努力,发挥出了作为“校长”的最大价值——带动教师,培育出了一支最好的团队;改变学校,打造品牌与口碑;完善教育,影响每个孩子的成长与未来。

“做校长这件事,我永远不会厌倦。”张立栋校长笑着说。

山东省的十佳校长
山东省的十佳校长
张立栋一直认为,教师都是有主见、有素养的知识分子,跟他们“打交道”,不能靠行政,而是要靠个人的魅力和品格。
在最初从教的六年,他也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其中之一,在枣庄三十中,懵懵懂懂而又兢兢业业。
“从来没有想过会当校长,当时就只想,我既然当了老师,就要做好学科教学。”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年轻时的张立栋深以为然。作为语文老师,他抓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作为班主任,他更重视引导孩子学会做人,打下人生底色。
等不知不觉走向了管理岗,张立栋同样坚持这句话,管理者就是把自己的事先做好,作为一种示范,让别人能够信服地跟着学。
1990年,枣庄市有位小学语文教研员退休了,当地教育局希望能从中学优秀语文老师中挑选一位继任,很快就选中了张立栋。同样是教育岗,但教研员意味着有更多深入研究教育的机会与更好的平台,张立栋欣然前往,成为当时当地教育系统内最年轻的教研员之一。
不到一年,张立栋就被派去上海交流学习。等他回来后,另一个调任通知来了:前往市教育局一所直属小学担任副校长。
1994年,张立栋晋任校长,从此以后,他再没有离开过校长岗位。
张立栋刚进入市直属小学时,这所小学过于重视成绩,整个学校都在追逐冷冰的分数,却又力不从心。可以说是缺乏特色,缺乏成绩,更缺乏优势,这是张立栋首先想改变的。
于是,他选择从学校一直忽略的舞蹈切入,请著名的舞蹈老师、开设诸多舞蹈课程和项目……一系列重点培养举措让学生们有了更多跳舞的机会。久而久之,这所艺术短板学校凭借舞蹈优势与特色走向了全国。艺术培养力度的加大也让学生的评价体系从分数评价走向了等级评价,让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
1999年,张立栋再次迎来岗位调动,调任市教育局直属的枣庄市十五中校长,这一当就是十年。
在当时,小学校长调任中学校长是鲜少的,张立栋这次调任可谓是“临危受命”。
作为当时地区最优秀的中学之一,枣庄市十五中正面临着升学率滑坡的危机。张立栋一来,就重点抓住学校生源好、家长素质高的特点,重新带动学校素质教育发展。
张立栋首先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让交警、科技人员、技术人员等从事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课堂,凭借经过专业审核的教案,给孩子们带去一堂堂别开生面的课。家长的参与提高了孩子们的见识与涵养,将“德育”二字真正做到了生活化。
张立栋想,哪怕只有一半孩子对这些课外知识有印象、能吸收,哪怕只有几个孩子,因这样的课堂产生了向往,甚至点燃了梦想,这些举措便是有价值的。
这便是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
五六年后,张立栋不仅守住了这所中学的品牌,还让学校成功地成为了山东省十大素质教育示范校之一。
2008年,张立栋的职业生涯已经到达了无数教师理想的高度,特级教师、山东省十佳校长,山东省劳动模范……多重荣誉加身,在外人看来,他甚至已经没有什么理由需要再拼搏了。可在2009年,张立栋却毅然决定奔赴杭州。
主动清零,45岁再创业
主动清零,45岁再创业
2009年,为提升九堡基础教育水平,杭州市九堡中心小学(同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面向全国招聘校长,100多位候选人,张立栋又被选中了。
“如果我不来杭州,可能就会耽于现状的安稳与成功。”张立栋不希望就这么走到职业尽头,更不想因一时的成功而“满足”。为了不给自己留遗憾,他来到杭州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平台。
“无困难不张立栋”,用这段话来形容他的几次调任尤为贴切。张立栋来杭,首要任务正是要改造、提升处于薄弱中的杭州市九堡中心小学。
当年,九堡经济还远远没有“跑”起来,基础设施落后,建筑陈旧,九堡中心小学更是样样差强人意的“后进生”。张立栋站在校园里,仿佛重回了1991年那所枣庄市教育局直属小学。但是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又一下子把他拉回了现实。
杭州是典型的南方城市,冬天的冷湿气很重,室内比室外还冷,夏天则热得像个蒸笼。张立栋来时正值8月,高温持续了半个多月,太阳底下没站多久就让人眼前发晕。这是他之前从未感受到的炎热。
“有机会就不能放弃,人生要有追求。如果想要安逸,我就不来这里了。”张立栋很清楚,自己面临的是一座陌生的城市和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这是他从45岁开始的“二次创业”。
但他反倒心中澎湃,因为这样一个平凡的学校,潜力和空间是无限的,“做校长最大的价值就在这。”
面对这个艰巨的挑战,张立栋先让自己彻底静下来,褪去名校长的过往,“一所学校,一位校长,一切清零,从头开始”。好在,他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背靠杭州师范大学东城教育集团的专家团队力量,尤其是时任集团理事长林正范先生的引领和支持,使他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首先,人总是要先去适应环境,再去改变环境。”张立栋把空调当暖气过冬,没离开过面食的胃也逐渐适应了天天大米饭的日子。吃久了杭州清淡的饮食,张立栋笑说,吃山东的辣椒反而有些不习惯了。
“未来的十年,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张立栋定下一个目标,十年做好一所学校,不仅是江干,甚至是杭州,是全国的好学校。他相当坚决,一开始就定下了十年发展目标,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这件事就是我到这里的价值,不实现就不算有价值。”
“不信我花十年,做不好一件事。”张立栋说。
明确目标,他便定方向,划路径,一一清晰分明,传达给管理团队的每个老师:前三年要抓规范,打基础;中间三年要抓精细,重过程;后四年则要抓精致,求品质。
“教育光靠苦是不一定能做出成绩的。”张立栋说,做教育欲速则不达,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要稳扎稳打,慢慢地做,更要有方针、有方法地做。
包容与悦纳
包容与悦纳
“越是什么都想抓的时候,越要沉住气。”张立栋说道。面对这样一所“一无所有”的学校,就像造房子一样,要先打好坚实的地基础。
这时的九堡中心小学有50几个教师,几乎全是本地人,紧密的地缘关系让学校这个“场”变得不那么纯粹。张立栋难以忘怀,在最初上任的那段时间里,老师们都害怕“出彩”,甚至害怕校长公开的一句表扬。
大家都争相“平庸”,谁也不敢“鹤立鸡群”,而本地老师们相熟的氛围,更无意间成为外地老师融入集体的一层屏障,为张立栋招纳年轻新老师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但他并没有直言批评,2010年,张立栋花了半年时间间隔性地组织沙龙,推荐老师们一起看书,一起讨论。他曾推荐了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让老师们在讨论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最后,他才终于点出:当“奶酪”消失,环境改变的时候,只有适时做出主动的改变,才能追寻到更好的结果,而抱守固有想法犹豫不决的人,就再也找不到新的“奶酪”了。
同样的,九堡中心小学想要改变现状,改革势在必行。不论是制度、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教师结构等等,每一样都亟待展现出新的面貌。老师们如果固守自己曾经的状态与心态,又如何能够追上教育进步的大潮?如果固步自封,九堡中心小学如何摆脱较落后的困境?
张立栋趁此时提出两个词:包容与悦纳。悦纳同事、朋友的优秀,悦纳外地老师同校共事,包容每个孩子的缺点与不同。
一是让校园之内人人学会悦纳,二是带动老师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改革。
想做比会做重要,抱团比单干重要,态度比能力重要。张立栋说,“最重要的是营造大家想做事情的氛围。”所以,他将管理做成“服务”,先让团队里有人想做敢做。如果有人愿意做,只要想法合理明确,学校就会竭尽所能地提供资源与平台,来帮助他完成目标。
想做事的老师越来越多,做成功的也越来越多,慢慢形成良性循环,更多的老师变成想做事,能做事,积极上进的人。原本活力不足、特色不显的学校氛围被彻底打破。
人心一稳,“地基”便牢了,张立栋初阶段的抓规范,打基础便在这样的氛围里,顺利推行开来。紧接着,张立栋重抓“精细管理”,从奖励制度、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和老师们一起头脑风暴,进一步规范校内制度,编制《学校管理指南》,对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明确规定了一视同仁的官方准则。
一年又一年,慢火久炖中,学校逐步完成了它的蜕变,以“包容、悦纳”两词为基础,形成了“尊重赏识,情满校园”的校园文化氛围。
如今,张立栋将这八个字,写在了东实正对校门的景观墙上。
“站”起来了
“站”起来了
“学校的成绩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发力点,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面提升”,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张立栋一直在寻找可以改变学校办学现状的突破口。
2009年江干区举办运动会,仅得7分的东实全区排名倒数第一,在年末的体育表彰大会上榜上无名。对着体育组的四位老师,张立栋故意甩下一句狠话,“如果明年没有名次,我不会再来了”。
鞭策是严厉的,张立栋却没有挥挥手走人。他意识到,体育正是东实提升成绩的最佳突破口。
“金牌就是时间与汗水。”张立栋想,学科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明显提高,但体育成绩,只要肯付出,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看得见回报。
用张立栋的话来说,体育这件最容易让大家看得见的事,可以为缺乏信心的东实打入一针强心剂,磨炼学生的意志与精神,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表彰会后,张立栋带着体育组四个老师为如何展开体育教育“头脑风暴”,让老师们定目标,想方案,他只有一句话:需要学校为你们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尽管提出来。
就这样,一锤定音,东实的操场很快热闹了起来。每天清晨六点半,下午四点半至六点,这两个时间段雷打不动,操场上都能看到体育组老师带着学生训练的身影。
当时,体育组的赵老师家住塘栖,正常赶公交要近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为了六点半准时训练,他偷偷租了辆面包车,商量好每天5点开到他家楼下,将他接送到公交车站。
不仅是田径运动,东实的体育项目越来越丰富,足球、篮球、排球等等,师生日复一日地训练让整个东实洋溢着青春又热血的气息。
一年后,在区运动会上,东实兑现了当初咬着牙说出的承诺——全区第七名。
对当时的东实来说,这是从无到有的喜悦,是努力与付出换回的信心与成就感。
张立栋立刻在全校师生面前,给体育组老师们发了一个“大红包”,并郑重地颁发了“体育突出贡献奖”,为老师们的付出盖上了荣誉的印章。
之后,他还做了一件事,让体育老师在全校师生面前自述这一年来的经历,说说是如何从各地学校讨来经验,在这一年中都做了哪些努力,以此传递“东实好声音”。
一直以来,体育组在运动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被师生们看在眼里,所有的付出与成功都是看得见的。“这也正是体育的魅力,体育象征着向上、攀登、不畏艰难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人就站起来了。”
从此,东实更铆足了劲儿往前冲,第七、第五、前三……在体育教育上的崛起,让江干区看到了东实的光芒。随后几年,如获神助般的东实,在足球、排球、篮球等项目上接连斩获省、市冠亚军,且在2016年、2018年相继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一所学校能并拥这两项荣誉,实在是凤毛麟角。虽然这些荣誉包含了无数的时间与泪水,但所有人都打心底里觉得——值了!
稳稳地三步走
稳稳地三步走
体育的优异表现让所有人都振奋了,老师和学生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这一切都在张立栋的预料之中稳步前进:第一步,先靠体育唤醒自信。他为获奖的学生、老师、班主任乃至家长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让他们挨个发言,“他们是一个整体,体育成绩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
体育起了带头作用,东实的艺术也紧跟其后。先是在区里,再到市里的艺术节,东实都先后获得了一、二等奖。学校的舞蹈与合唱团还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荣获全国少儿春晚和全国六一文艺汇演金奖,学校也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第二步,抓课堂提升实力。体育的提升是针对部分群体的,而课堂是面向全体的。“思考力是人的核心学习力。”通过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第三步,抓课程提升品质,摸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四会 三学 五环”体系,分别从低中高三个学段入手,循序渐进,贯穿九年。同时,也更多地关注学校的拓展课程,包含社团课程、体验课程和德育课程。
从身体素质再到人文素养,东实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向了前列。2017年,东实更是创造了江干区公办学校的历史,重高上线率高达73%。在这蜕变的十年中,连续六年被评为江干区教学质量一类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江干区优秀教学质量学校。
张立栋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学校不仅仅要关注当下,更需关注十三年后学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九年,东实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期都在这里度过,而6岁到15岁正是打基础的年龄段,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如何给他们的为未来成长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底色变得弥足重要。
“幸福四叶草”是张立栋心中美好学生的样子,这四瓣叶子分别象征着东实学子的四个特征:仁爱、健康、智慧、责任,每个学生都由内而外地散发着自信、自主的气质。
“就像木材一样,老农民可以用来烧火做饭,艺术家则可以用来雕刻成艺术品。育人亦是如此,人各有所长,应追求不同个体差异的全面发展。”
成功的秘诀
成功的秘诀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东实这十年,张立栋说,也许是“成长”。东实十年就像从远方走来一样,仔细聆听着脚步的声音,由远到近,由小到大,慢慢清晰起来了。他将这十年的发展变化归结于人的变化:学生在变化,老师也在变化。
“说实话,改变人是最难的。”张立栋十分感慨。
他说,首先得解决教师的“五感”:安全感、存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张立栋之所以将安全感放在首位,是因为他认为教师的安全感源于校长,校长向老师施加压力,导致的唯一后果就是老师害怕校长,不愿意来学校,这也是他最不愿看到的。
校长随手推门听课,这在东实是很常见的,被听课的老师也不慌不忙。因为即便是毕业不久的新教师,上课还不够灵活,张立栋也能从中挑出优点来说说,激发教师的成长动力。
张立栋说,“教育跟世间万物一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回归到最简单的东西,不就是一撇一捺嘛,一个大写的‘人’啊。”
将管理做成服务,搭台子,竖梯子,老师们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这也是张立栋一直在坚持的。学校里有两百多个女教师,为方便产假后回校上班的女教师,校园里专门为“宝妈”设立了三星级育婴室,关切女教师的哺乳期需求。此外,卫生间提供热水,教职工家属吃饭免费,在点点滴滴小事上,张立栋都把老师们放在了心里,而老师们也自然而然地回馈给了学校。
比如那些学校里不断上演的动人事迹。有胳膊骨折打好石膏就来上课的老师,也有刚做完手术便回校工作的老师,这一切的发生,都因东实的每位老师都深爱着学校,深爱着学生。去年5月,整个东实教师的述职报告优秀率接近百分之百。人们都会忍不住问张立栋,这十年蜕变秘诀是什么?他坦言,是创建了一支好队伍。
关于东实的发展,张立栋在2019年曾写过一篇演讲稿《由“第一”到第一》,讲述了过往十年东实的变化。当然,东实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党委政府尤其是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对于未来,如今的他又有了新的追求:要把东实变成师生心灵成长的栖息地。目前,东实已有三个校区,分别为东昌、东盛和东润,寓意“东实繁荣昌盛,润泽天下”。
一所好学校拥有的独特校园文化,也被称为教育品牌。优秀教育品牌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积累沉淀的,张立栋说道:“教育并非依靠外力推动而发展,而是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向上发展。教育是慢的艺术,就像是中医治病讲究调理,都需慢慢来。”
在过去十年基础上,张立栋提出了全新的东实教育品牌——“和润教育”,是指面向全体、五育融合、特色鲜明、和谐润泽、充满活力的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在潜移默化中让师生时时处处享受教育的幸福。
“以终为始”应是教育最大的特征,和润教育的提出是终,也是始。未来,东实就是要把这块招牌子竖起来。
“做校长,真的太有意思了。”张立栋如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