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张媛,杭州市刀茅巷小学校长。
校长名片
人物名片

张媛,现任杭州市刀茅巷小学校长,曾获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创新人物、浙江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杭州市五水共治工作先进个人、杭州市绿色公益先锋人物等荣誉称号;《杭州少先队》、《漫视野》封面人物。1999年参加工作,2000年起担任大队辅导员,曾任学生处主任、校区主管,2016年担任副校长,2018年担任校长。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有能力使自己幸福的人”,引领学校在口琴、环保、融合教育等方面做强品牌、做精特色,带领团队开发口琴博物馆App,募集爱心基金扶贫助教,力求打造一所有品牌、有温度的特色化校园。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而真正的教育便是给予并塑造他们的最好方式,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有足够能力使自己幸福的人。

——张媛
校说新语
校说新语

张弛有度

释义:松紧有度,收放自如。

新意:一张一驰,是跳跃的音符,更是张媛希望孩子们拥有的,对“幸福”的态度。作为音乐老师,她穿梭在流动的乐声里,更让音乐打破时空的限制,“流动”起来。张媛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能够拥有一颗会感受幸福的心。即便面对生活的挫折与磨炼,孩子们也能学会坚强,学会“放自己一马”,在喜怒哀乐中,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健康、快乐的成长与生活。

物件介绍:口琴博物馆宣传识别册

这本口琴博物馆宣传识别册是配合刀茅巷小学自主研发的“口琴博物馆app”使用的一本智能识别图册。2016年,张媛带领团队研发出这一款打破时空限制的口琴博物馆app,不仅能够远程观赏口琴博物馆,还能观看口琴教学、学校历史以及学生们的精彩剪影。为了配套使用,这一本口琴博物馆宣传识别册就诞生了,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打开识别册扫一扫,就能走进刀茅巷小学,走进口琴博物馆。

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使自己幸福的人
陈显婷 陈昊昱 胡语彤
记者
专访
张媛
现任杭州市刀茅巷小学校长
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使自己幸福的人

一面面玻璃墙后,陈列着各式各样不同年代的口琴。灯光下,精致小巧的琴身折射出金属的光泽,隔着玻璃望去,耳边似乎响起了悠扬清亮的乐声。

这是杭州市刀茅巷小学(下简称“刀茅巷”)校内“口琴博物馆”一隅。这个被师生深爱着的“口琴博物馆”自2008年建成,如今走过了十几年,尚为杭城乃至亚太地区之首家。2016年,作为音乐教师的副校长张媛,让“口琴博物馆”走出了刀茅巷,让悠扬清亮的乐声“流动”了起来,流进学生的心里,流进学校的血液里,流向更多人的耳朵里。

刀茅巷的每个孩子都会吹口琴,每个孩子毕业时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奏曲。张媛为孩子们造一个梦,也坚持时时走进课堂,听他们聊聊天真的心声。在每天荡漾着乐声的校园,张媛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路向前,“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而真正的教育便是给予并塑造他们的最好方式,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有足够能力使自己幸福的人。”

教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教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回顾自己的读书生涯,张媛觉得自己还属于一个“好学生”,自小学起担任班长、大队长,成绩一直还算不错。初中毕业时因为赶“流行”,选择了安吉二中的幼师班。高中毕业后的她,原本能顺利就业,可在那年,她却产生了一丝不甘心。
“我当时觉得,我的学历还是有些低了。”张媛说,18岁的她站在毕业的档口,仍然想要抓住机会,考一个好大学。
这个决定虽有些突然,她却很坚定。由于文化课成绩远远不足,她就埋头恶补了一年。1997年,张媛考进了浙江教育学院(现浙江外国语学院)音乐专业,如愿晋升到大专。
实现了年少时的一个小梦想,毕业后,张媛成为了一名教师。
1999年8月,刚毕业的张媛来到了德胜路小学(现德天实验小学)。她是学音乐的,理应教音乐,但当时学校了十分缺乏语文老师。因此,校领导对她说,“要不要改教语文?”
从副科教学转为主科教学,可以说,这是一条更容易“走出去”的路。可是张媛却拒绝了,“我认为我的学科水平不够,不能去教语文,我想教专业以内的东西。”
她所说的,就是她的音乐。于是,张媛在21岁时,开始了音乐的教师生涯。
虽然是一个音乐老师,但并不比主科轻松。当时,张媛主要负责二、四、六三个年级的音乐课,一个星期的课时多达22节。担任教师第二年,她还兼任了大队辅导员,工作内容更加繁杂。“没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张媛说,“教书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回顾那些年,张媛脸上仍然时时展现出笑容,她唯一遗憾的是因为自己当时太过年轻,没有更好地平衡“行政”与“教学”的关系,常常东奔西走的忙碌,也没有做过一天班主任,没能离孩子们更近一些。
所以,时至今日,她最爱的还是课堂,她喜欢走到教室里去,和孩子们在一起。更常常对走上管理岗位的年轻老师们说,要将“教学”放在首位。
2003年,在职业生涯的第4年,张媛当上了学生处主任,这一待就是13年。十多年的中层工作经验让她有了长足的发展。她说,“那些年的历练,让我对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面对领导交代的事,懂得给‘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
2016年,张媛调任刀茅巷副校长,迎来了教学生涯中的一个转折。
老城墙里的口琴特色学校
老城墙里的口琴特色学校
2年后,张媛上任刀茅巷的校长,执掌学校的管理与发展。由于已有多年的中层管理经验,很快,张媛就找到了刀茅巷发展的问题所在。
“刀茅巷小学是一所特点很鲜明的老校,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发展的问题。”张媛说,首先是教师结构倾斜严重,老教师的比例较高,“老师的平均年龄达到了42岁。”
她补充说,其次,刀茅巷是一所“老城墙”里的公办小学,周边都是老小区,老人家多,租住户的占比非常大。如此一来,刀茅巷几乎70%的生源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就使得本地的家长很难给予学校充分地信任。
“管理是有困难的,教育教学只是其中一部分。”张媛提倡年轻老师多多承担起教育创新的责任,特别是从高处入手,把学校的形象“立”起来。
“怎么稳住刀茅巷,怎么跳出中层思维,找到学校发展的制高点?”张媛说,一定要让学校能够拥有“发声的途径”。
于是,张媛努力抓住了老底子“口琴特色”。早在1998年,刀茅巷就已开展口琴特色教学,口琴队最鼎盛时可达60人,占学生人数的九分之一,这些孩子甚至还参加过亚太口琴节捧回大奖。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口琴特色发展面临瓶颈。口琴不同于钢琴、管弦乐器这些主流乐器,较为小众,同时又缺乏平台让孩子们走出校园、校际交流等,日积月累之下,刀茅巷的口琴特色也如明珠蒙尘。
张媛决定,要让刀茅巷口琴特色这颗“明珠”再次发光。经过商讨,学校选择了一款适合初学者的复音口琴及便于随身携带的口琴袋作为每个新生的入学礼,孩子们都将带着这款口琴,走完他们的小学生涯,甚至伴随其一生。
人人一把口琴,人人一个刀茅巷专属口琴袋,张媛紧紧抓住了口琴特色再次崛起的机会,积极开发与口琴特色相关的衍生课程,如口琴博物馆•小小的代言人(已获评杭州市精品课程)等。在普及口琴知识的同时,这些课程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更让他们能够以更简单、更轻松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爱上音乐。
当提及对口琴特色的后期打算,张媛提到,她会继续做好普及,让会吹口琴成为刀茅巷学子的一大特质,同时还准备为孩子们特制属于自己的MIDI。张媛说,这不仅能成为孩子和学校共同的珍贵回忆,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从“口琴进课堂”开始,形成“生生会吹奏,班班响琴声,级级有社团”的艺术教育特色。2015年,刀茅巷还领衔省内二十多所学校成立了浙江省口琴艺术教育联盟,结合城乡互助共同体工作,共同普及口琴艺术教育。坚持近二十年的“小班化、特色化”办学之路,不仅让学校焕发勃勃生机,就连孩子都焕发自信,学校被评为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
近年来,这所被老城墙、老小区包裹着的公办小学,用口琴特色发出了更为响亮的声音。
“行走的”口琴博物馆
“行走的”口琴博物馆
不论是曾经,还是现在,提起刀茅巷,很多人第一个联想到的词始终都是“口琴”。
2008年,在国内外口琴界人士的支持下,一座承载口琴历史的“口琴博物馆”在刀茅巷落成,成为当时亚太地区仅有的一座。据张媛介绍,馆内共设有8个展区,以口琴的起源和发展、各种各样的口琴、亚太口琴节的历史、世纪琴缘等为主题,展示了各类口琴、音视频、文字图片等珍贵资料1000余件。其中,还不乏年代久远的口琴“孤品”。
尽管刀茅巷占地面积并不大,但张媛却想为孩子们造这个更大的梦。时任副校长时,她就常常走在这座陈列着各色口琴的博物馆里,总觉得还能再做些什么。
博物馆就像一部不会动的历史书,总是在等人走进来,张媛忽然想,能不能让口琴博物馆动起来、走出去?
一位从事智能AR方面工作的朋友为张媛的设想提供了可能。于是,担任校长后,张媛又花了一年时间,做成了一个新的“口琴博物馆”
这样的功能全部集中在张媛带队自主研发的“口琴博物馆App”上,它将口琴博物馆装进了宣传册里,不论在何时何地,一扫便能立体观览博物馆。而负责讲解的智能讲解员,则是以刀茅巷的学生们为原型设置的,张媛将口琴博物馆“小小讲解员”作为荣誉激励孩子们,还专门为小讲解员开发了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登上App,用自己的声音向大家介绍学校最具代表性的口琴特色。
倘若能实地来到刀茅巷,你还能体验到App的另一功能。一走进校园,只要打开App,扫描校内的任一建筑物,就能出现立体实景与文字介绍,为每一个未曾来过的客人全方位地展现刀茅巷的每一处风景。
口琴博物馆App变成了一个“行走的口琴博物馆”,也容纳了不少其他不同的板块,孩子们可以通过App观看口琴教学视频,还能在App中观看教育宣传片,并浏览各类活动的精彩留影。
“这样就相当于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把口琴博物馆带回家。”张媛笑着说,“真正能够让音乐‘流动’起来”。
目前,第一批宣传册只印了200本,张媛不想太过着急,而是希望沉下心一步步做。她想,不仅仅要让口琴博物馆走出去,更要让每一个刀茅巷的孩子能够感受到变化,受到音乐的影响。
让孩子有幸福的能力
让孩子有幸福的能力
专访期间,张媛翻出了一叠细心保管的材料,原来是孩子们的作业。
“幸福就是在想要什么的时候得到这个想要的东西。”
“幸福可能是分享。”
“幸福是吃一顿大餐,打一天游戏,睡一次懒觉。”
“幸福是能够得到认可。”
……
大大小小的纸张上,不同的稚嫩的笔迹书写出了“幸福”的样子。这其实是张媛在她的综合实践课上向孩子们抛出的一个问题:“你认为幸福是什么?”
孩子们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却真实地反馈出了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张媛说,让孩子们袒露心声才能更好地和他们交流与沟通,“我希望孩子们能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说是实践课,却也涵盖了思政课的内容。张媛希望,在课堂上她能与孩子们进行自由、真诚、有效地沟通,而不是干巴巴的灌输。于是,“幸福是什么?”成了她的课程的主题之一。
平时,张媛还会从时事热点,网络流行语,逆行的英雄等内容出发,让孩子们抒发感想。除了这种主题类型的课堂交流外,她也会设置一些具体的实践小项目,比如让孩子们设计关于秋游安排,去哪里、为什么去、要怎么做、注意哪些问题等,孩子们需要思考、讨论,并做成海报在课堂上汇报。
这样的实践探究,汇报的结果并不是重点,让孩子们懂得站在不同的角色和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懂得表达与交流,才是张媛希望看到的。
教育的艺术远不止于此。
有一回,班上的一个小男生欺负了一个小女生,成了家长和同学眼里的“捣蛋鬼”。张媛找到他,那个小男生才低下头说:“她占了我的位置,我不喜欢她。”
原来,小女生的个头高,是无意间占了一些位置。张媛笑着问他:“既然不是有意的,男子汉是可以让让女孩子的嘛。”小男生这才又委屈地补充道:“她用的美术工具也都是我带的。”
张媛认为,孩子间从来没有大矛盾,往往都是一些小事,更没有一个孩子是“坏孩子”。她蹲下来,认真地告诉小男生:“你看,本来你是没有错的,而且你身上还有很多别的优点,经常帮老师跑腿,还给老师端过咖啡,如果不是老师信任你,会把事情交给你吗?”她接着说,“但因为欺负她这一点,把你的优点都掩盖了,是不是有点冤?”
小男生点点头,终于明白了,自己可以不做欺负人的“坏孩子”,相反可以做个好孩子。于是,当张媛问他该怎么办的时候,他很认真的给出了答案:“只能先慢慢改变,我要先和她保持距离!”就这样,小男生不仅认识到了错误,还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优点。孩子间的矛盾就这么迎刃而解了。
我欠她一个解释
我欠她一个解释
其实,在张媛的课堂上,从来都不缺乏与孩子的交流与亲近。不论是多年前担任音乐老师,还是如今再以校长的身份走进综合实践的课堂。
2017年5月,张媛收到了一封意料之外的来信。
2016年,她离开长青小学到刀茅巷担任副校长,也离开了她待了十多年的校园。这次调任,对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位音乐老师的“不辞而别”。
张老师消失了,但是长青三年级的王冰宁在作文中写到:张老师,你在哪儿呢?
张媛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一个孩子牢牢地记在心里。这封信写在小姑娘的作文里,被有心的班主任老师发现,转给了张媛。
张媛得知后非常意外,她给王冰宁回了一封信,由班主任转交。张媛想,等孩子毕业了,她一定要去一趟她的毕业典礼,因为她还没有回答她信里的那个问题,“我还欠她一个解释。”
2020年4月,王冰宁在毕业之前又给这位多年前的“张老师”写了一封信,被班上费解的老师发现了源头。这位“消失”的张老师就是张媛。而张媛也悄悄地来到了她的毕业典礼上。
站在角落里,张媛朝她挥了挥手,招来了长高一大截的小姑娘。她笑着说:“你这么挂念张老师啊。”
王冰宁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大哭着说:“你一走,我就找不到你了。”
张媛的眼眶也控制不住地泛了红,她安抚小姑娘,心里久久震颤着。
“其实,我给他们上音乐课的次数并不多,但没想到她能记住我那么多年,这应该就是教师独有的幸福感吧。”张媛说,这也是她始终坚持留在课堂上的原因。
此前,在接过这门综合实践课时,张媛就希望让孩子们爱上这门课。她一直认为,孩子能在校园里开心快乐,拥有“获得感”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愉悦的学习受益终生,接纳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基础教育的意义。”
每个家庭都不同,每个家长能给孩子的影响也不同,但张媛始终坚持,做学校能做的事,每个家庭都不同,每个家长能给孩子的影响也不同,但张媛始终坚持,做学校能做的事,
目前,刀茅巷还建起了两间资源教室,为特殊孩子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团辅+个别化“补救”,每周一开展2个课时。张媛希望,每一位在刀茅巷学习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全纳教育给予的默默守护,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洒进阳光。
“幸福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一样的,但我觉得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将是陪伴孩子们终身的。”这正是,从教20多年来张媛一直在主张与践行的,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使自己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