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之前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复试均是一次性完成,一志愿上线考生与调剂考生同时参加复试笔试和面试。2019年始我校拟分阶段进行复试工作,一志愿考生将在第一批进行复试,之后各专业的缺额再面向校内外调剂生源并组织二次复试。具体情况以届时学校公布的复试录取办法为准。
根据教育部《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我校今年的调剂政策将在调剂开放时间及选拔规则上作相应调整。
2019年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共包括49个专业(领域),预计招生1400名。其中土木、水利、交通运输、管理、机械、车辆、材料等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测绘、地理学与我校优势专业紧密相关。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也必将蓬勃发展。系统科学、外国语言文学、风景园林是我校前两年新开专业,招生形势相当不错。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MBA)、新闻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是我校2019年新增招生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是我校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开设较少,就业前景非常好。
2019年我校非全日制招生包括建筑与土木工程、工商管理(MBA)共2个专业(领域),预计招生200名,采取业余时间教学,方便上班一族就读。
详情请登录我校研招网查询(http://yjszs.cqjtu.edu.cn/)。
在教育部公布当年度《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根据上线情况我校有可能对部分专业二次划线。
我校积极鼓励广大考生一志愿报考我校。凡一志愿报考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在原报考专业经复试合格的优先录取,一志愿录取后各专业如有缺额再对外调剂。在报考专业录取的一志愿考生在评定新生奖学金时将在初试成绩的基础上上浮20-30分后计算综合成绩(具体上浮分值以我校研究生院当年公布的政策为准)。
我校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主要包括以下类别:
1.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0元,按照当年国家和重庆市相关文件执行。
2.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覆盖面100%)。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3.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70%)。一等奖学金每生每年10000元(15%);二等奖学金每生每年7000元(25%);三等奖学金每生每年3000元(30%)。研究生新生参照此标准评新生奖学金,按录取综合成绩排序评比。
4.专项奖助学金。包括苏交科研究生奖学金(每生每年10000元)、路航研究生奖学金(每生每年3000元)、宁夏路桥研究生奖学金(每生每年2500元)、中交路通百万奖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宁夏路桥研究生助学金(每生每年2500元),按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5.“三助一辅”岗位津贴。设置助研、助教、助管等“三助”及学生辅导员岗位,参与者可获得相应资助,每个岗位每月不低于500元。
6.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项目一经立项,可获最高10000元资助。
7.出国(境)交流学习项目。选拔优秀研究生参加国(境)外短期交流学习项目,研究生申请获批准后,每生可获最高50000元资助。
8.困难补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研究生,可申请特殊困难补助。
学校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日本群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有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中铁公司、中交建公司等校外企业及科研院所建有100余个联合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
我校硕士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就业渠道宽广,近几年的年终就业率都在90%以上。近几年毕业的研究生中,在科研院所工作的占20%左右;在建筑、交通运输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约占50%左右;在教育行业工作的约占12%左右;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2%左右;在其他行业就业或升学的占6%左右。
近年来,我校不断优化就业创业工作顶层设计,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有效维护友好单位、毕业校友就业合作关系,主动出击拓展对口专业就业市场渠道,每年为我校研究生收集并发布千余家单位招聘信息、召开专场招聘会百余家、举办重庆市就业创业巡讲等精品就创指导活动数十场,切实提升就业创业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交通运输行业重大需求,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就业创业长效机制,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切实成效,7年以来研究生年终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获评“2016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高校”。
随着考研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及非全日制学习形式加入等因素,现在的国家线相对较低,一旦一志愿落榜,调剂越来越困难。建议考生在选择招生单位及专业时不要盲目跟风,只看重报考学校、专业的名气影响而忽略自身所学专业、能力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高落榜率事件发生。希望考生们根据学校、专业、导师、就业前景,结合自身兴趣、能力、专业背景,综合考虑,做出最优选择。
(1)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情,才能考出最好的效果;(2)除了努力复习,还要充分了解国家、报考单位、考点当年的招生政策,不懂多问,避免吃政策亏;(3)网上报考、现场确认时要仔细检查各项报名信息,特别是关键信息,避免因信息错误影响后续考试和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