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院长
张文宇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是省属本科高校,始建于1948年,时为鞍山新华中学专科部,1949年组建鞍山工业专门学校,1950年改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195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1998年由冶金工业部划转为辽宁省政府,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经教育部批准,2002年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建校70余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坚持“创新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办学理念,逐步形成“坚持既为冶金行业服务,又为辽宁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办学定位,打造出“立足冶金,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培养踏实肯干、适应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办学特色,持续深化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五年,毕业生2.7万余人,25%在鞍钢、宝钢、中铁、中化等国企就业,38%在沙钢、腾讯、格力等知名民企就业,57%在辽宁就业创业。许多校友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管理骨干。宝武钢铁、河钢、鞍钢、中矿、五矿、宝钢、包钢等国有企业均有我校毕业生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务。
请介绍一下研究生院的工作开展情况及突出成就。

(1)教学管理科学规范。“十四五”伊始,我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突破千人,近几年稳中有升,今年招生人数达到1160人,为提高教学环境,学校新建教学楼,多媒体教室无线网全覆盖,支持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建设1间智慧教室。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第一时间制定教学工作预案,“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全力保障教学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坚持“考核内容不缩水,考核标准不降低”的原则,根据在线教学和在线考核特点,科学合理设计考核形式及内容,任课教师与授课学院监考,教学督导巡考,研究生院督查等多方位监控,确保顺利开展研究生线上考试。

(2)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调整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切实落实思政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并更新课程内容以增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开设两门全日制硕士公共选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研究》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与整体质量,把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计划,开设《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落实体育、美育和劳育教育,增设全日制硕士公选课《艺术鉴赏》和《劳动教育》。同时,要求各培养单位根据本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更新专业课程设置,重点是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尤其是结合学科方向与团队设置,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以增加学生的选择范围,使专业课程与学生课题能更为契合。还有,在培养方案中,针对跨专业学生增加毕业学分要求,加设3-4门专业系统课,以弥补这部分学生专业基础欠缺的问题,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开展本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在课程大纲的修订中,首先要求各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深入研究专业培养规格中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和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并体现专业教育中的美育元素和劳动教育元素,以此提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和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课程育人目标之中,并分解落实到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讲义当中。其次,要求各任课教师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比重,增加案例教学,尤其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科研课题内容与课程相结合。最后,课程考核方式上,要求过程考核比例不少于40%,在专业选修课上鼓励以论文、答辩形式作为考核手段,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

(3)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积极动员组织研究生老师申报教改课题,设立校级教改课题培育优秀成果,给与经费支持。通过专家评审、答辩评审、专家报告等方式提高申报书撰写质量。“十四五”截止目前,我校已经获批辽宁省研究生教改项目23项,中国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1项,辽宁省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8项,中国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项目1项,辽宁省研究生校校合作项目7项,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7项。

(4)赛教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研究生培养经费中专设学科竞赛支持费用,修订了《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调整了学科竞赛目录并对此进行了明确的分级,加大了资助与奖励力度。加强宣传与引导,鼓励交叉学科组队参赛,目前我校研究生参加竞赛类别越来越多,竞赛获奖数量逐年增高。“十四五”以来,共获得各类研究生学科竞赛省级二等以上奖项180余项,其中国家级40余项。

(5)内容丰富的品牌活动。学校始终注重研究生的思想引领,成立了“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围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展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的理论宣讲,引领广大研究生科创报国。为强化研究生学风建设,提升研究生科学道德精神,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学校连续4年举办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月系列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承优良学风,激励研究生严谨治学,勇攀高峰;我们还有丰富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如科技文化节、“三走”活动等,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和人文素养,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6)比较完备的奖助体系。我校统筹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学校经费投入、导师资助经费和社会赞助等资源,加大对研究生的奖励与资助力度,不断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学校设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及其他校内外奖学金,并设立了研究生“三助”体系。既保障了研究生的基本学习生活,也激励了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进取。

(7)平稳良好的就业形势。学校坚持既为冶金行业服务,又为辽宁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立足冶金,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培养踏实肯干、适应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20%的毕业生在鞍钢、宝钢、中铁、中化等国企就业,31%毕业生在腾讯、奇瑞等知名民企就业。许多校友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管理骨干。

(8)严格把控学位授予质量。研究生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位授予质量,不断优化学位授予管理流程,紧紧抓住学位论文选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等关键环节,坚持贯彻“严”“实”“精”三字方针,充分发挥好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育人作用,发挥各环节评审委员会、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核把关作用,严格要求、落实举措、精细管理,大力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与授予学位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21年辽宁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6篇学位论文被评为省优秀学位论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论文抽检结果中综合评价为“优秀”的学位论文1篇。获奖论文篇数创我校历史新高,且首次获得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历史性突破。2022年辽宁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共有7篇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奖,其中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获奖总数再创历史新高。

在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上实现了哪些突破?

(1)导师遴选与培训。优化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和学术条件,创新性的在校内博导和硕导遴选条件中制定了“相当学术成果认定办法”,将出版学术专著、出版规划教材,各级科技奖励、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并获奖、获批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相关领域职(执)业资格证书等成果或证明替代不同等级的学术论文。同时,增加了“硕导遴选的破格申请条件”,做到遴选条件精准化、多样化;我校顺利完成了2023年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共遴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1人(校内4人,校外7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4人(校内36,校外38)。为了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夯实研究生导师职责,聚焦研究生全过程人才培养,推进导师立德树人工作落实到位,2022年研究生院举办了我校首届研究生导师培训会。2020年、2021年、2022年遴选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共约200余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使新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责任更加明确,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准绳,构建导学育人共同体,2022年积极组织了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导师团队的申报工作,成功获批1个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和1个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近五年来(2019年至今),我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立德树人考核机制,逐步推进立德树人常态化,累计考核导师1484人次,其中给予导师停招处理24人、限招处理14人、约谈处理3人,不断推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走向深入。

研究生培养上实施了哪些创新举措?

(1)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一线骨干作用,全年辅导员与导师交流研究生学习、思想等情况共6000余人次。通过评选校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和向省里推荐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导师团队,巩固、提升和弘扬优秀导学文化。

(2)坚持以党建引领研究生教育培养。依托“硕士讲堂”、开展主题理论宣讲、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月、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节、开展春秋季“三走”活动等,参与人数达2500余人次,提升研究生学术、科学和人文素养等,丰富研究生课余文化生活,教育引导研究生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同时注重研究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帮扶,并持续加强网络思政的相关工作。

(3)项目牵引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活力,营造研究生浓厚学术氛围,通过积极申报辽宁省和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为研究生拓宽研究生学术研究视野提供良好平台。为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励学术创新,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设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项目,将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列为常态化工作,2022年度在全校开展了以“科研报国、追求卓越、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优秀研究生学术报告会,11个学院承办31场报告会。2023年度刚刚获批省级1项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项目、6项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今年研究生已在国家级研究生系列大赛上获奖14项,省级二等奖以上30余项。通过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通过科研活动赋能教学过程,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把科研设备转化为教学创新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鼓励导师积极申报辽宁省和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3年度刚刚获悉我校获批9项教改项目获省级研究生教改。

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工作中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重点是什么?

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突出成就:

学校坚持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时代方位,围绕“一个核心”,推进“四链融合”,即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核心要素,优化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并进的“创新链”,锚定以钢铁冶金、精细化工、菱镁新材料等行业领域为重点的“产业链”,畅通财政引导、中介评估、企业投资集聚的“资金链”,激活既懂市场、又懂科技的复合型科研队伍“人才链”。通过建章立制、整体推进、示范引领、赋权提升四个阶段的有益探索,政策、平台、市场等要素加快集聚并实现互联共通,工作模式逐渐成熟,为学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近几年,依托学科建设深厚积淀,增设新兴学科、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硕士招生目录,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由原来的一级目录招生改为14个专业领域招生,有利于人才培养更紧密对接冶金行业发展前沿。以服务冶金行业低碳发展为目标,自主增设1个目录外交叉学科“低碳技术与工程”。修订《辽宁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动态调整管理方案》,做实专业“调停转增”,淘汰落后专业,自2021年起增设了7个符合辽宁需求的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据计算及应用、金融科技、机器人工程)。 

今年学科建设工作重点:

(1)出台《辽宁科技大学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 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2)制定《“学科高峰计划”年度支持项目实施方案》,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创新建设和建设支持机制改革,对高水平学科团队开展定向支持。 

(3)博士后流动站申报工作。组织冶金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优化本科专业布局。完成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工业设计专业从机械学院转隶建艺学院,停招材料化学、功能材料、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4个专业。

(5)学位点专项合格评估工作。继续组织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点以及数学、光学工程2个硕士点全面做好参评准备,全面指导和支持申报材料撰写并组织高水平专家全面深入诊断评价,力争顺利通过专项合格评估。

(6)增列优势特色学科。按照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整体布局,主动凝练方向和整合资源,积极增列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目录外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低碳技术与工程”,加强组织、充分准备,推动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取得实效,以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高水平成果涌现。

(7)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第五轮学科评估数据研究分析,对照评估要求,进一步细化各学位点总体规划,强化年度方案实施,形成《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分析报告》,持续推进建设质量提升。

(8)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学科建设经验,科学梳理学科发展现状,系统分析学科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进一步引导全校上下提高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共同推进学科建设上水平。

研究生教育领域是否做出了一些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院以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动真碰硬,着力解决制约学位授予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修订了《辽宁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等14个文件,新制定了《辽宁科技大学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及管理办法(试行)》,形成了以与人才队伍建设相贯通、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相贯通、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相贯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体系。

(1)优化学位授位标准。积极破除“五唯”评价形式,拓展学业评价内容内涵,引导广大研究生将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发表在中国大地上。评价重点由原来的重成果数量,转变为重成果质量,评价内容由原来单一的学术论文,转变为出版学术专著、出版规划教材,各级科技奖励、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并获奖、获批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相关领域职(执)业资格证书等成果或证明等多种形式。并要求发表成果须与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高度契合学科专业特色,支撑学校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建设。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院不断优化导师遴选条件和流程,优化了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和学术条件,创新性的在校内博导和硕导遴选条件中制定了“相当学术成果认定办法”,将出版学术专著、出版规划教材,各级科技奖励、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并获奖、获批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相关领域职(执)业资格证书等成果或证明替代不同等级的学术论文。提高校外导师准入门槛,结合我校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校外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学术条件和相当学术成果认定办法,为“校内外双导师制”建设保驾护航,同时取消对校外硕士副导师的要求,做到差异化遴选。导师遴选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遴选条件单一的固有模式,实现多种遴选条件并行,做到遴选模式精准化、遴选流程精细化,确保导师水平与指导能力得到客观呈现。

(3)强化过程管理与质量监督体系。严格规范学籍管理,完善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规范研究生学习年限的相关要求、完善关于研究生休学、复学、退学、提前毕业和结业条件的相关规定,畅通分流渠道,加大分流力度,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实现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学业考核、开题、中期、预答辩、论文评阅、答辩、论文评优等各环节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同时引导研究生增强对自身专业的重视程度和问题意识,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为研究生教育创造一个良好与规范的学术环境。

对于今年被贵校录取的考生,有哪些生活/科研建议?

首先,祝贺所有考取我校的新生,欢迎你们成为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大家庭的一员。研究生生活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希望你们提前规划好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生活方面,要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锻炼身体,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会自我管理,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应对学习压力和科研挑战。科研方面,要多读专业文献,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关注学科前沿,了解最新科研动态;积极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多和导师沟通,加强科研训练。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多读书、多听学术报告会,拓宽知识面,提高科研素养,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希望你们在辽科大度过一个丰富充实、多姿多彩的研究生生活!

访谈导航
扫 码 进 入 官 网
关 注 掌 上 考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