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登华:
不久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华盛顿协议》国际事务办公室、天津市新工科教育联盟、天津市新工科教育研究院等同时在天津大学成立,这是新工科研究和实践的又一新节点。
“新工科”成为近两年高等教育领域的“热词”,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并加入到这场教育改革中来。新时代对人的知识、能力、素质有着新需求,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要更时刻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好“供给侧”工作。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是中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2017年4月,教育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在天大召开,形成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即“天大行动”。这个核心内容是“天大行动六问”: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两年来,学校积极布局和推动落实新工科建设,成立了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搭建了新工科建设国际交流平台。
新工科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调共享为途径,强调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是推动中国工程教育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着力点。
新工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破解许多的难题。但我想,“新工科”建设我们应该着眼以下重点:
一是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需求,建立覆盖人才培养过程的动态调节机制,形成人才专业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快速响应。
二是优化人才成长的学科环境。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成长构建综合性学科布局,不断拓展新的学科专业领域和方向,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
三是推动融合贯通。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优的课程体系、更强的职业引导。贯通学科专业、贯通培养方案、贯通课程体系、贯通教学运行,供不同发展志趣、不同培养类型、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选择。
钟登华:
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谁抓住了历史机遇,领先科技与产业革命,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
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对教育教学组织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方式等进行改革创新。
包括天津大学在内,我国高校正在大力倡导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传统优势工科中,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构大学教育、完善学科布局、改革科学研究范式。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我想,这是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需求。
我们也了解到,包括天大在内的不少高校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人工智能。我认为,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要开展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同时要在相关专业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素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
在学科布局方面,我们应更加重视学科的融合创新,培育“人工智能+X”学科方向,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学科团队;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在科研组织模式上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的科研模式,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