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总要恋旧,我曾多次说过我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一辈子。1984年任清华大学教务处长;I987年任教务长,中间当了一年计算机系系主任;1990年任副校长;1992年调国家教委任高等教育司司长;自1995年先后任国家教委副主任、 教育部副部长,直到2001年退岗。这期间一直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2001年至2013年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这期间由于工作的需要有不少的讲话,也写了一些文章,虽然水平不高,但为了原原本本地从一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跨世纪的改革发展,所以编成《周远清教育文集》出版(已 出版四册),又把未编入“文集”的讲话和文章出了《周远清教育文存》(四册)。由于讲话基本上都是没有事先准备稿子, 文章也基本上是自己写的,因此“文集”和“文存”确实是原原本本反映了当时的改革实践和当时自己的思想实际。
2015年是我国高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20周年。翻阅自己的“文集”和“文存”,发现我这一辈子关于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讲话、论述,工作中的探索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回顾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历程很有感慨,可以说是一辈子跟素质教育打交道或者说跟素质教育富有情结、深有情怀。
(一)清华大学的全面素质教育
清华大学有一个教学讨论会的制度,每过几年学校就要召开一次教学讨论会,以研究和决定学校教育特别是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由于事关重大,学校的干部、教师都非常关注每次的教学讨论会。素质,学生的政治素质、社会素质是在教学讨论会上提出并不断得以成熟和完善的。
1983年9月至1984年3月学校召开第十七次教学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培养方法,提高教师素质、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1984年1月学校党委书记李传信在讨论会的第二次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总的一个精神,就是强调提高素质问题,就是提高全面培养人的素质,就是德、智、体,提高学生德的方面要求,用另外一句话就是学生的政治和社会素质的问题。”
1988年5月至9月学校召开了第十八次教学讨论会,副校长梁尤能作了工作报告,主题是: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他强调“学校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全校所有同志都要充分认识搞好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极端重要性。”
笔者于1987年至1992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和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在贯彻第十七次、第十八次教学讨论会的过程中也反复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如:
“第十八次教育讨论会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更好适应社会需要。从近一个时期社会上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我校毕业生在素质上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不少学生的思想素质不能适应工作,文化素质也不高;第二……”
“在第十八次教学讨论会总结中,还提到了要加强学生的基础,包括思想文化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实践和科学实践基础及外语基础。”
“加强文科建设,是理工科院校面临的一个新的十分重要的课题。文科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科交叉的支柱、思维与智慧的源泉,对改善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要建立一个科学、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加强美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工作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特别是把学生的课外文化、体育、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培养计划,纳入教学工作轨道。”
“教学工作总体目标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相应地采取了许多措施,给我印象最深、有深刻记忆的有课程要培养学生素质;要明确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什么素质。在全校影响比较大的一件事是,当时应用数学系系主任萧树铁同志在1989年3月清华大学召开的数学教学工作会议上专门讲了“数学与人才培养”,讲到“数学的训练不仅是一种知识或业务的训练,它还是一种素质的训练”,“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另外,大范围开设音乐、舞蹈课。从1990年开始,学校为大一学生开设“音乐基础知识与欣赏课”和“舞蹈基础与实践课”,要求大一学生必须从这两门课中选一门并必须得到两个学分方能毕业,借以提髙学生的文化素质。
所以清华大学从1984年第十七次教学讨论会以来,特别是1988年第十八次教学讨论会以来,提出了全面素质教育,还提出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思想文化素质等概念,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这可能是我国大学中比较早提出素质教育并进行探索实践的学校,或者是之一。
(二)“三注”的提出
1994年10月,国家教委在杭州召开了第五次委属高校咨询会(与会者为委属高校的校长、书记)。我当时是高等教育司司长,在会上我有下面一段讲话:
“......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教育思想上,一是要注重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学校要创造一个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理、工、农、医类学校。最近我们正研究选修课的问题,要把整个学校的教育列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不仅有教学计划,还要有培养计划。还有身体素质也很重要,二是注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不同层次的学校应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虽然很注重基础、注重严谨,但在这些优点下还隐藏了培养创造能力不够的缺点。三是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全面施行因材施教。过去我们怕提个性,其实‘个性’与个人主义完全是两回事。只有充分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这里讲到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后来归纳为“三注”。这个讲话得到了一些校长的赞同。我个人也非常看重这次讲话的内容。在这里,一是比较正式地提出了教育思想的改革,并且讲到我们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创新能力不够,个性没有得到发展,明确提出了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二是提出了素质教育,用了“注重”两个字,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四个方面的素质),并且把文化素质单独作为重要的内容提出。三是把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个性发展放在一起提出,说明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三)第一次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的召开
1995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正式启动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第一次会议,以后连续几年召开了类似的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是高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标志性的会议。
第一,这是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研讨会,前面已提到在咨询会上已经把素质教育归纳为“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四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单独把文化素质教育提出来。这次单就文化素质教育召开试点研讨会,体现了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来展开,我在以后的许多讲话中都讲到了这一点,并且也是切中时弊、顺乎潮流的。
第二,明确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6个问题。①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②与政治课的关系;③不大面积调整教学计划;④不冲击专业教育;⑤不一刀切、不拉花架子;⑥注意文化倾向。今天回过头来看这6条基本上是合适的,它保证了文化素质教育直到今天还是健康有序地在推进。
第三,一呼而起。本来想选30所学校试点,后来有50多所学校报名,并且有些学校专门到北京来争取。另外,思想也比较统一。试点以后,各学校都积极扎实地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虽然也有一些分歧,但是很快就统一了。这次会上还提到了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当代我国和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对文科学生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这一点多次得到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张岂之先生的肯定。
(四)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
全国高校推进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是不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这个提法是否准确,或者是否提得过早,我没有十分的把握。但是我觉得这个改革具有以下4个特点。
1.指导思想明确,且20年来不断丰富、不断统一认识
1994年提出“三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学生个性发展。
1998年提出“三提高”——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品位特别是文化品位。
2005年提出“三结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
2010年提出战略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在实践中逐渐认识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体现中国特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教育思想,是体现我国教育方针的教育思想,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
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文化。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切中时弊、顺乎潮流、涉及根本的。
2.实践内容不断丰富、效果明显
在原来文化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2011年成立了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隶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成立了高职文化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且举办的每次活动都很受欢迎,做了大量工作。50多所设有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高校大都十分活跃,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很大一部分学校更加重视开展人文教育,开设大量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也包括艺术类课程),举行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讲座,重理轻文的思想和现象得到改善,文化的意识在大大地加强,人文教育过弱的现象在迅速改变。
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加强,20年来编写了大量的文化素质教育教材和出版物。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撰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首批书系共列入教材40余种,其中有《升华与超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集锦》(5册)、《大学传统文化》《大学美育》等,许多高校也都编写了教材。
自2001年5月起,连续10年分别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等校举行了“五月的鲜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会演。每年的5月举办一次,共有1万多名学生参加了演出,节目为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搞评比,并在有关电视台播放,展示了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参与过的高校超过100所,参与的大学生已达几十万人,现在已变成中央电视台的“五月的鲜花”节目了。广大师生反映,“五月的鲜花”的会演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创作精良,成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品牌。
除“五月的鲜花”文艺会演外,很多省份组织大学生文化知识竞赛。如江苏省组织的全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竞赛,华北5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江苏省在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基础上遴选设立了10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省级基地,由一个学校或多个学校联合组成。与此同时,加强以同一城市为单位的校际协作。自2004年开始开展全省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竞赛、人文社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参与高校近百所。选拔出不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10%代表学校参加省级竞赛。
多年来,通过学校组织(选拔)自愿报名参加的文科学生每届超过6万人、理科学生每届超过10万人。江苏省以知识竞赛为抓手,形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竞赛以其强大的推动作用和宣传效果,有效地提高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社科大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素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受到全省高校和师生的欢迎。华北5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由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河北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委员会主办,从2011年开始,至2014年已经开展4届。
竞赛内容为:文史哲基础知识、艺术修养、科学史与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文化常识和基本文化典籍。每年的5支赛区冠军代表队聚首决赛现场,精彩绝伦,决赛包括古诗创作、知识问答、即兴说理、人文演绎四部分。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的举办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这项知识竞赛活动从清华大学2000年起开展的大学生知识竞赛活动基础上发起,通过北京市教委发展成为北京市的大学生知识竞赛活动,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华北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学生知识竞赛活动。清华大学在其中发挥了发起组织和推动的作用。
很多高校开展学科文化教育。如以南开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大力推进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学科文化教育探索等。从2001年起,南开大学开设“数学文化”课,至今已经14年了。目前全国已经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数学文化类课程,涵盖了本科、高职高专和广播电视大学等多种类型的高校。召开了三次“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规模达400余人。2014年9月,由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完成的项目“数学文化类课程的创建及在全国的推广”,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数学文化课程为代表的学科文化类课程,其精髓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其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说明了素质教育在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
这些活动多年来都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开展,并且取得了可喜成绩,用“久盛不衰”来描述素质教育的开展是非常确切的。
3.拥有一支水平很高、力量很强,长期不懈为之努力的专家骨干队伍,得到了广大教师、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素质教育或者说以文化素质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一呼而起、久盛不衰,已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原因是有一支水平很高、力量很强,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专家学者队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杨叔子、张岂之、王义遒、胡显章、刘献君、于德弘、龚克、杨桂华、方光华、顾沛、程钢、陈智、周建松等,这些同志长期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潜心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做了许多的演讲,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明显地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水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欢迎,功不可没。
4.中央对于素质教育的思想政策非常明确,并且始终一贯,这是我们素质教育能顺利进行,取得重要成就的主要原因和根本保证。
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明确提到要实施素质教育,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习近平同志在第九次政治局学习会上特别讲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上的国策。
(五)高等教育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在认识上应该把握的几点
1.素质教育的思想源头是邓小平同志1985年5月的讲话
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我国早已有之,但在中央领导层面,最初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说道素质教育最初的源头是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提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提高劳动者素质”;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中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李岚清同志将此称为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
我也十分同意这一提法。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法治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后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纠正采用违反教育规律的手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的过程中,自然地把素质教育同教育联系起来,逐步产生了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针对当时基础教育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提出来的。基础教育战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和实践。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3.教育部是推动开展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
1995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并于9月下旬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了“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9所高校的校领导、教务处长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研讨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同年,国家教委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于次年初在试点的基础上批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3所院校成立了32个(含合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1995年的会议和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1999年的《决定》是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标志性事件。这里国家教委(教育部)高教司特别是高教司文科处起了重要作用。刘凤泰、阎志坚等同志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另外,高教司下属的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要看到素质教育的开展还有许多问题,理论上的探讨还需加强。与国外的一些教育思想的关系仍需加强研究。除文化素质外的其他几方面素质的探索与实践仍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