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陈萍
1949-2019

本期嘉宾
与新中国同行——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陈萍
杭州学军中学校长
CHENPING
杭州学军中学校长 陈萍
陈萍,中学政治正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学军中学校长。1996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政法系,毕业后一直在杭州学军中学工作,先后担任班主任、校团委副书记、校团委书记、学生处主任、副校长、党总支书记等职务。

本期嘉宾

主持人

CHENZHIWEN
陈志文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

以德为先,培养“德识才”兼备的领军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
+ 关注

政治教育的成功推动了国家认同感

陈志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基础教育历经几次大规模的调整与改革。从您的角度看,70年来我们基础教育获得了那些突出成就?

陈萍

在我看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教育的数量大发展。以前很多人都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现在大学毛入学率达到50%,知识普及到越来越多的人。这是中国付出巨大努力后才达到的效果,包括义务教育的完成、高中教育的普及等。

我们人口基数大,2019年高考考生高达1000万,这也就意味着,教育的普及发展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利益,还可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知识就是力量,用知识武装这70年来成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非常大的成就,在世界上也是完全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第二是教育的质量大提高。我们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不仅仅有语数外、政史地和理化生;还有其他课程,比如通过兴趣小组、选修课的形式形成的交叉学科,以及高等教育跟中学教育的结合课程等。

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就像不同大小的零件和螺丝一样,是推动国家这艘巨轮前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是教育的方针更完善,即立德树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德育帮助教育扭转了很多的问题。

在古代,是什么驱动人们读书?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是舍小我成大我的信念,许多士大夫寒窗苦读就是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现在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比过去更深刻,这跟我们又红又专、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是分不开的。

第四是德的一个衍生,政治教育的成功使如今的人们对政治和国家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现在的学生和社会群体对我们的政党制度越来越拥护,这既是因为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更是因为从德的角度上,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对国家和民族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时代青年的思想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陈志文

您是一位政治特级教师,但如果说您更像一位引导青少年成长的特级教师是不是也很恰当?如今的老百姓是否把政治这个词给局限了?

陈萍

是的,政治这个词在中国变得有些狭义,其实可以把它理解得更加广义一些,而且我认为政治这门学科对每个人都非常有用,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陈志文

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亲自去到各个高校开过相关的会议。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这个课不好教也不容易教的好,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您觉得这些问题出在哪里?

陈萍

我认为总书记不仅看到了问题所在,而且已经下大力度去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的青年人、青少年很多都已经进入到物质不缺的阶段,不像我们这一代,如果不努力学习就有可能找不到工作。

青年人未来应该更关注精神层面和思想层面的需求,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容易陷入两种极端。第一种是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第二种就是陷入漫无目的的生活,比如啃老或者挥霍。

这两种极端对国家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国家与国家之前的竞争是永远存在的。

所以我认为思想问题是这一代人必须要解决的,政治课是不可或缺的。我认为教政治最难的一点是太专业化和标签化,事实上我们需要将这门课融于生活,最好能够实现时时施教、处处施教、人人会教。

我认为当好思政老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心,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观察学生出现的问题;二是要懂心,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陈志文

关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对于国家现在的教育方针,您怎么看?尤其是在当今中美贸易大战的背景下。

陈萍

我认为习总书记所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核心要义和根本主线,如果离开了这条主线,很多工作就没意义了,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原来我们提倡又红又专,现在我们遵循立德树人,我认为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学校有句口号——培养有德有识有才的领军人。我认为不管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国家,德一定要放在首位,它是国家和社会长久发展的根本。

作为学校,我们把德的内涵和层次都做了梳理和定位,分成大德育和小德育,而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我们追求德育无痕与德育生活化,将德、识、才全面地贯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我们经常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价值的所在和家庭给予的教育资源,我们希望在我们的引领下,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能够带起这个社会的高度,希望他们不仅成为合格的人,还要成为优秀的人,懂得舍小我成大我。

新高考改革让学生有了多元选择机会

陈志文

浙江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您如何看待这一轮高考改革?新高考实行以来,许多高中在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在摸索中前行。学军中学做出了怎样的策略?

陈萍

新高考改革确实牵动千家万户,我认为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改革能够推动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改革首先让学生有了多元的选择机会;而考试制度的改革也让学生有了更好的结合自身兴趣和志趣的平台,在多元智能的角度有一个更好的空间。

浙江高考改革从2014年开始,这些年学军中学一直在不断探索,把改革方向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在新高考改革下,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把握好几个关:

高一时做好初高中的衔接,给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把个人兴趣、优势与今后的发展方向相结合,给学生们装上一个“望远镜”。

每年新生入学时,学军都会先完成每个学生的生涯发展档案录入,包括个人经历、学习情况分析、学业规划等。

同时,学校还会开展丰富的生涯主题实践活动。在学期中,开展生涯人物访谈、生涯主题班会、社区志愿者服务、高中生职业生涯论坛等活动;在假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组织学生升入生涯实践基地,亲身感受各行各业的工作状态。面对学生们的各种困惑们,还会有心理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

我认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不是“闲事儿”,而是能使学生保持钻研和向上的动力。

随着学军中学新课改的持续推进,选修课的数量与日俱增,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爱好的机会。

目前,学校开设了包括STEAM课程群、AC课程群、国际理解教育3C课程群、互联网+课程群、领导管理课程群等在内的八大特色课程群,共200多门选修课程。

并在每学年开课前,学校都会对学生进行选课意向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搭建平台,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到了高二阶段,学生们因为要准备“7选3”的学考选考,很容易把眼界停留于一场场考试里;此时学校更应为学生搭建平台,开拓眼界,把课内外相结合,帮助学生“开眼看世界”。

我一直鼓励学生把目光放远,因此,学校很多活动都是从日常学习与社会生活中寻求结合点。学校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他们对日常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更多。

高三是验证高中三年学习成果的时刻,既需要最后的拼搏,也需要思想境界上的升华。

学校有一个“家文化”的德育品牌建设,修家谱,理家训,写家史,传家风,意在让学生明白在家庭中应该担负的责任。

我还认为,学生的发展应该考虑到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学军中学的孩子从高一起就有志愿者服务的必修时间,要在三年里做足60天的志愿者服务才能参加高三的成人节宣誓仪式。

成人的关键词就是负责,学生应该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整个人类发展中看,融入社会,思考能做什么对社会有益的事。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停留于当下的满足,不思进取,那么人类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

陈志文

在您看来,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是什么?学军中学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萍

在社会大众看来,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生的智商至关重要。其实,除了智商,拔尖创新人才选择什么样的平台更为关键。

单纯就高中平台而言,首先就要看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否雄厚。第二,就看这所学校能不能提供全国性的学科平台。

学军中学是浙江省最早关注和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之一。早在2009年前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全国推行“校长实名推荐制”和“新百年领军计划”时,浙江仅3所高中入围,学军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进入新时代以来,作为浙江省名校和全国一流高中,学军中学提出“全人教育”和“全球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实施“具有求实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精英教育”的办学策略,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的“有德、有识、有才”的领军人才。

在浙江省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四大模块的引领下,学校积极开发具有学军特色的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的课程版块,同时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课程,让每个学生成为开设课程的受益者。

学校还成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搭建平台,创设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关注学生的基础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科技创新的关键能力,在课程顶层设计、知识应用、项目开发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地铺就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竭力把资优人才培养成领军人才。

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

舍小我成大我的意识

陈志文

我注意到您也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您认为家庭教育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或者个人教育有什么样的价值,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陈萍

我觉得家庭教育很重要。习总书记也说过,“家庭教育是我们教育最开始的地方,也是一辈子都在进行教育的地方”。

首先我认为家庭关系和睦是非常重要的,和睦的家庭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而极端的家庭则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更极端和偏执的人。所以家庭和睦、沟通顺畅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点也是习总书记非常提倡的一点,就是家风建设。家庭就像一个小社会,社会风气很重要,家风也同样重要。

我们推荐家庭去学习优秀的家训,并且和孩子一起从中建设出一套最适合这个家的家训。对父母而言,这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作为孩子也能够有成为家庭一员的参与感和价值感。

第三点就是传家风,也就是道德思想的实践。我们需要让子女懂得爱、懂得感恩,才能让社会有更好的风气。

陈志文

您在家庭教育方面对家长还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者是一些不容易被注意到的方法?

陈萍

根据当今社会的客观环境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意识。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独生子女,父母宠爱太多也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导致现在出现了一些啃老族、懒惰主义。

我觉得父母一定不能对孩子过度关注、过度呵护,毕竟成人以后,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自面对、独立完成。

当然,父母也不能让孩子只知道学习,不懂得劳动,因为劳动中才能体验更多东西、实践中才能学到真正的技能,收获书本之外的综合能力。

第二点我认为非常重要,家长需要引导自己的孩子跳出小家、融入大家,试着在社会大家庭里体验和交往,要培养孩子舍小我成大我的意识,不能让孩子向利己主义发展。

父母需要扩大孩子们的视野和格局,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个体跟社会的关系。此外,父母要言传身教,从自身品德做起,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和引导。

最后,对家庭教育而言,既要引导孩子懂得父母心,也需要让父母懂孩子。我认为父母始终要有一套规范孩子的分寸和标准,不能够一味迁就孩子;而且这个标准如何能和孩子融为一体,需要父母理解孩子,走进对方的内心,共同去探讨和建立体系。

学校不是无限责任公司

要赋予学校惩戒权

陈志文

从您的角度看,我们现在这一代的孩子有什么特点?最大的不足是什么?应该怎么去调整?特别是教育方面该做哪些调整?

陈萍

第一,现在的孩子视野都很开阔,而且很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他人交往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第二,现在的孩子民族自豪感更为强烈,不再跟风和崇洋媚外。

第三,孩子对国家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至于不足,我觉得一方面,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是欠缺一些,不过这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是很多因素综合造成的。

现在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孩子们的动手机会比较少,这动手机会不仅仅是指劳动、社会实践,还包括科学研究、科学实验。

由此一来,孩子们思考和创新的机会也更少,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机会也变少了。

另一方面,孩子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参与不够。学军中学提倡“四进”,就是在暑假里“一进农村,二进企业,三进大学,四进国际”。这个“四进”活动既有研也有学,能够真正落实社会实践。

陈志文

现在中小学生的极端现象越来越多,您怎么看?比如因为没考好、家长批评等原因就选择跳楼。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陈萍

我认为社会甚至国家都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很多中小学生心理太脆弱,能够经受的挫折教育太少。因为挫折教育比较少,所以他们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正确理解。很多时候他们实际上是在用这种手段惩罚要挟父母,惩罚教育他的人。

我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从教育角度看,首先要给予学校惩戒权,给学校松绑,学校不能无限制的承担责任。

现在家长无法管,学校不敢管,所有的后果都是社会在承担,最后整个国家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其次,培养孩子的敬畏心很重要。一个人能够被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他要有敬畏心,而培养敬畏心最好的地方就是学校。所以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要教导孩子,尊重老师,爱老师,理解老师的言行。

因为敬畏感能够帮助我们国家的下一代,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去建立他们的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如果能够建立健康的三观,那这种中小学生走极端的情况会得以改善。

不能用分数定位学军中学

陈志文

请您介绍一下为什么校名用“学军”两个字?学军中学的特点或者特质是什么?

陈萍

1956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解决南下干部子女的读书问题,浙江省直属机关干部子弟学校成立。

1958年,学校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附中,次年又更名为杭大附中,直到1968年正式定名为杭州学军中学,沿用至今。

虽然校名变了多次,但学军骨子里的精神从未变过,也就是学军一贯的育人目标——“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领军人才”,校名中“学军”二字也正反映了这一点。

我认为学军中学的特质有几个方面,第一是红色基因非常明显。学校刚开始办学的时候,生源主要来自革命家庭,这些家庭的子女对革命事业及党和国家的感情特别强烈,所以学校也一直在传承红色基因。

第二是学校的师资充满正气,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非常注重个人及学校的政治思想与改革意识。

具有这个特质的原因还要追溯到学军的办学历史,60年代时周恩来总理提出全国要有18所学校进行大课改,而学军中学就是这18所学校中在浙江的唯一一所。

学军中学当时已经成为杭大附中,学军中学的教师有一半是大学教授,所以他们也将大学的改革思想带进了中学。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意识到教育要开放,要跟世界接轨,于是学校在改革的同时也实行了开放;随后学军中学的课程体系中便有了兴趣小组,作为必修课的一个补充。

现在很多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是从学军中学毕业的,采访时他们提到自己的蓝天梦想和对航空航天事业的追求就源于学校当时的航模兴趣小组。

第三,随着学校的发展,90年代末,学军中学又具有了一个新的特质——弹性教育、弹性教学。学校以四种弹性教育方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制度,分别是弹性作业、弹性课堂、弹性考试和弹性学分。

我认为从最初的课程改革到现在,学校的分层次教学已经更加完整,分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更加完善,所以改革意识在在学军中学才会一直很明显。

第四,学军中学具有爱心育人和责任意识,社会对学军中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接受过学军教育的学生和家庭。学军的教师爱生如子,我们认为这是教师最为基本的职业道德,这一点始终没变过。

很多教师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9点半都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每个班级都有老师在。这个“在”并不是指的一直在讲课,更多的是对孩子们的陪伴和引导。所以我认为这个特点在学军中学也是尤为明显的。

陈志文

近些年,学军中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跟学校的师资水平是分不开的,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萍

一所学校的竞争力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这几年,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非常用心,每年都会多次组织团队到北大、清华、复旦、上交、浙大等高校设摊招聘。

目前,学军中学教师队伍中,有10位北大、清华的优秀毕业生,还有3位正教授级高级教师,13位特级教师。这些名校高才生和名师们不仅给学军带来了名声,更使得教师队伍素养大幅提升,这些人才为学军的发展奠定了核心基础。

在外引的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内培。在校内开展“启梦”、“筑梦”、“追梦”、“圆梦”计划,让优秀教师序列培训,梯队培养。

此外,人才用心引,还要用情留。我是省市两级的人大代表,也曾为杭州和浙江教育建言,内容都与教育行业引进高端人才有关;

一个提案是《如何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还有一个提案是《关于提高教师待遇、建立杭州市教师公寓的建议》。

我认为应该让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教育队伍中来,杭州应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建立教师公寓,让老师们能真正潜心教育!

陈志文

如果给您充分的时间,未来您希望把学军中学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陈萍

社会对学军中学及学校学生有高分期待,但我认为分数不是最重要的,也不能用学生考分或中考分数线定位学军中学。分数线不是学校追求的目标,我认为第一第二很优秀,第三第四也很优秀。

对于学校未来,我希望通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让学军中学得到综合的发展。我对学军中学有以下期待:

第一,希望学军中学的孩子都是勤奋进取的;

第二,希望学军中学的孩子都有较高的学习品质和能力;

第三,希望学军中学成为一个大家庭,同事之间相亲相爱,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亦师亦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希望他们可以在学军中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学军中学能够成为他们快乐发展的沃土;

第四,希望学军中学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总体来说,还是希望学军中学能够内外兼修,从学生家长、国家以及全社会的角度讲,能够培养大量优秀、全面、健康的人才。从学校内部讲,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其乐融融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让大家都找到自身价值。

陈志文

您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总结?您为什么会成为校长?您的优点有哪些?

陈萍

我从事教育行业与我的家庭环境有关。我的家庭是知识教育情怀非常浓厚的家庭。我的外太公生活在私塾学习的年代,他在当地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书先生,我的父亲也当过代课老师。

受家庭的影响,我从校门走到校门,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学军中学工作,我希望自己能够从一而终做教育。

我对自己也有几点认识。第一,我的思想很淳朴很简单,要当好老师,要热爱本职工作,通过努力为学生带来成长和收获。

我刚参加工作时,没想到自己能够做校长,那时的出发点就是上好每节课,把自己的班级带好,让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走偏,让他们把学习学好,让家长们更放心。我就是想用心去教每个孩子,做到爱生如子,甚至有时候宁肯耽搁自己的孩子,也不耽搁别人的孩子。当上校长后,我看的更远,想的更多,要为学校的发展负责,竭尽所能,把学校办好。

第二,我的性格刚柔并济。处理学校问题时总会遇到阻力或困难,但我始终认为只要守住原则,为学生负责,为学校发展负责,那就问心无愧,所以我敢于面对一些问题。

第三,我的心态乐观向上,能在庞大的工作中调整好心态。学军中学现在是名校集团化办学,我兼着本校、分校、校区三个学校的校长职务,工作量非常大,但是我的心态特别好,总是很快乐地工作。加班加点心态很重要,从这些必须做的事情中找到快乐。

总的来说,我的特点一是大公无私,问心无愧;二是刚柔并济,敢于面对困难;三是善于调整心态,让自己累并快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