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邵志豪
1949-2019

本期嘉宾
与新中国同行——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邵志豪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SHAOZHIHAO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邵志豪
邵志豪,男,1974年6月生,浙江宁波人,教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正高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东北师大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十三届全国人会代表。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督学、吉林省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长春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本期嘉宾

主持人

CHENZHIWEN
陈志文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

基础教育要扎根基础,追寻教育的本源

中国教育在线
+ 关注

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

陈志文

2017年,您就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应该是建校70年以来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关于东北师大附中,您认为最突出的特质是什么?

邵志豪

东北师大附中创建于1950年,隶属于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在当年附中成立大会上,东北师大的领导就提出要办成一所实验性、研究型的中学,这是我们学校最突出的特质和基因,定位很高,70年来不曾改变。

实验性是指,要在第一时间对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实验,把东北师大附中打造成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研究型是指,要用课堂教学中研究出的规律、原理,来指导基础教育实践。

2017年,在实验性和研究型的基础上,学校提出建设学术型中学。这其实是对实验性、研究型办学特色的传承和凝炼。

陈志文

东北师大附中作为师范教育的实验基地,一向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育,首任校长陈元晖先生就曾提出“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的理念。

近些年,在中小学的教师招聘中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中学高薪聘请诸如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到学校担任教师。对此,您怎么看?东北师大附中在招聘教师时,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

邵志豪

东北师大附中最近招聘老师的数量不算多,新招聘的老师都是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大多是师范大学毕业生,也有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我们的态度是积极欢迎。

第一,我觉得不断发展、开放的学校,需要多元的教师结构。原来的教师团队都是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现在有很多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到中学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这对教育教学的高端改革肯定是有好处的。教师团队学缘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教师团队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校综合水平的提高。

第二,知名高校的毕业生愿意从事基础教育,我觉得这是幸事,是好事。对于想在某方面有造诣的中学生来说,能找到一个引领他学习的导师,这是社会一大幸事,也是社会的风尚,说明教师这个职业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虽然总的来说是好事,我也持欢迎的态度,但是也要理性的对待。这种理性的核心就是校长要让“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到学校担任教师”这件事有意义。一方面,学校所选择的这些名校毕业生是否真正的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自己内心选择的终身理想;另一方面,学校是否能够为这些名校毕业生提供展现才华和实现价值的平台。如果学校拿招聘名校学生当老师作为噱头来宣传,或者名校学生为了赚高薪和拿教师这个职业当跳板,这事就没意思了。

陈志文

对于未来想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目前就读于非师范类名校的学生,您有些怎样的建议?

邵志豪

第一,优质大学的毕业生如果想做教师,应该早一些立下志向,不要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做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应该是一开始就有志向去做,而且希望一直做下去的行业,不能等学校解决了户口、拿了钱、分了房子就不做老师了。这样不只是浪费人才,而且还占了那些真正想当老师的人的就业机会。

第二,鼓励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先到师范大学读完硕士或者博士,用两三年的时间把教育教学的方法规律、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学校管理理念补齐,之后再到中学当老师。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既有宽厚的学科基础,又有教育教学方法,并且经过了专业训练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第三,我觉得,一方面可以鼓励高端的综合型大学办教育学院,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师范大学办本硕博或者本硕连读项目,让学生的学科积淀再深厚一些。

从我的经验来看,雄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师专业知识都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因此,对于未来想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目前就读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我的建议就是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基础的优势,尽快补齐教师专业知识的短板。

陈志文

对于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人,如果让您给出一些建议,您觉得最主要的是哪些?

邵志豪

我给年轻教师的建议,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坚持。做教师如果想做出成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要用一生去努力。教师是通过服务对象来成就自己的一个行业,而服务对象的成长需要过程。如果你是小学老师,要等学生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并成为骨干的时候,才能反映出自己的成就,这可能需要30年的时间。很有可能,还没看到自己教的学生究竟成长为什么样子,你就已经退休了。所以,当老师,一定要坚持,这是第一位的,不要被眼前的成绩迷失了自己坚持的方向。

第二是抓紧研究和创新,尤其是面向未来的研究。教育教学肯定会发生很多变革,要做一个主动引领变革的人,不要被动改变自己。未来,教师的研究创新要基于课堂,中小学老师的根在课堂,如何把课堂教学研究好是核心。所以,年轻老师一定要本本分分地做好课堂教学,课前备课、课堂上课、课后指导,这三个环节不能耽误。

第三是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老师是成全别人的事业,成全别人才有可能成全自己,有时还不一定能成全自己。这种奉献不仅仅是在时间上,更多是情感上的奉献。

陈志文

这也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情怀。

邵志豪

我们平时讲的师德师风,其实核心就是奉献。当一个老师甘于奉献的时候,就是崇高伟大的;当一个老师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和所有的爱投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就是我们说的最美的人。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修复

追求完美的过程

陈志文

东北师大附中在北京有一所与朝阳区教委合办的学校,这让很多人很意外。因为北京的教育水平在全国来讲是很高的。除了东北师大附中,那段时间北京引进了一批名校,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邵志豪

差异永远都存在,北京基础教育的布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引入各地历史悠久的名校资源来支持北京的基础教育,我认为有两点益处。第一,使得北京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开放,更多元。引入的这些名校普遍具有很强的优势和很鲜明的特质,也拥有很深的历史文化积淀。第二,为加速北京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更快捷的服务。在一所学校的早期发展阶段,名校注入的品牌理念以及优秀团队,能大大缩短起步的时间。

对东北师大附中来说,则如同打开了一扇窗,为学校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另一个途径,也是一份荣耀。

2010年签约筹建,2012年正式招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了。这是一所完全中学,面向城郊居民子女,全寄宿制,学生从初一开始进行自我管理,家长很欢迎。

这所学校传承了东北师大附中的核心教育理念,强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也传承了东北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不仅服务于基础教育,服务于解决周围居民孩子的入学问题,还开展了很多教学实验与研究,还有教师的校本教研等。

陈志文

现在有些专家认为寄宿制学校对于孩子的性格、心理等方面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邵志豪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东北师大附中校本部位于长春市的商业区,周围集中了很多学校。由于空间有限,学校食堂的面积也有限,所以中午校门是完全开放的,学生可以回家吃、在校吃,也可以自己去外面找地方吃。这就为培养学生的视野、社会适应能力、自我选择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提供了空间,变成了一门课程。

寄宿制和走读制有各自的好处,关键是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向。寄宿制让学生有了与同龄人一起过群体生活的机会,走读制让学生增加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机会。在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我们实行“5+2”的管理模式,每个星期学生有两天必须回家,可以说是寄宿制和走读制的一种融合。

陈志文

我个人觉得,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可能更适合寄宿制。首先,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职工子女学习的物理环境问题。其次,目前大部分的家庭只要孩子回家,基本就是非常“6+1”的模式,寄宿制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孩子去标签化。

邵志豪

目前,我们社会中确实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如果是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如在学校。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要从家庭中解决,而不能成为寄宿制优劣的标准。

陈志文

很多家长欠缺家教常识,加上一些所谓专家的误导,容易出现问题,而寄宿制可以杜绝这样的现象。再者,寄宿制封闭的校园环境对于孩子的社会化成长更有利。英美最好的学校都是寄宿制的。

邵志豪

我还有一个观点。现在我们经常讲,培养人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我认为还有第四位,即自我教育,应该是四位一体。人的自我教育其实很强大。

早期的家庭教育会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性格、处事风格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离开家,家庭教育的影响会逐渐减弱,但是家庭教育的积淀后续会在自我教育中显现出来。

学校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则是一条波浪线,很小的时候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大;走向社会后,学校教育的影响也会减弱;中间这段时期学校教育的影响最为明显,高中是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阶段。

高中时期,正是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素养,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中三年的学校教育会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后的为人处世方式、性格、气质、思维方式等留下很深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呈下降的趋势,社会教育的影响在逐渐上升。

陈志文

没错,高中三年也是青春期的后期,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点。

邵志豪

对,这是学生成人之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如果学校教育可以给孩子更适合他的教育,对其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陈志文

有人认为寄宿制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我常说,按这个逻辑,英国伊顿中学就不会培养出20个英国首相,而是会培养出至少200个疯子。人的成长必然会经受各种磨难或者失败,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复的过程。这和您刚才说的最后一点是有关联的。

邵志豪

没错,是一个不断修复,追求完美的过程。

陈志文

寄宿制恰恰可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提前体验一些挫折或者磨难,因此他们比同龄人可能成熟得更早,成长得更快。

邵志豪

没错,寄宿制的学生往往更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更强,但是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培养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志文

一般一个宿舍住4到6个人,他们必须考虑别人,这其实是更真实的社会环境。

邵志豪

其实,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对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革。比如,寄宿制学校可以相应增加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非寄宿制学校可以相应增加培养学生协作以及提高自律能力的相关课程。

劳动是对人的淬炼

劳动教育培养人的整体素养

陈志文

您读大学时,应该是大约30年前了。回头看,您觉得现在的学校教育与您读书时相比,是否发生了变化?

邵志豪

我1992年上大学,至今确实差不多30年了。我认为,对于中学教育来说,真正的核心没有变,过去和现在都在强调全科教学,全面提升,个性发展。过去可能更落地,更风俗化,更有地域特色;而现在,形式更丰富、更高端了,比如校本选修课、社团活动等,但同质化比较明显,缺少了些地域特色。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抓住本土特色,与乡土情结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以及担当意识。

1989年至1992年,我在宁波一个镇上的一所农村高中读书,全寄宿,晚上不上课,但是有晚自习。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写练笔,每天一篇,一周七篇,其中的三四篇必须自己写,剩下的几篇可以摘抄,由老师进行点评。那时的高中也有兴趣小组和体育活动,课程量不是很大,这一点与现在的高中正相反。

陈志文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我比你大几年,记得我们读书时,劳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虽然一直在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劳”的重视程度却一直不够。

2019年高考全国I卷语文作文题目是“写一篇提倡劳动的演讲稿”,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堂非常生动的劳动课。对此,您怎么看?随着时代的变化,劳动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又该如何落实劳育?

邵志豪

我们学校申请了一个劳动教育项目,是全国为数不多面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社会基金项目。另外,我们还有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的含义,我觉得这几十年来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第一,由以前理解的体力劳动变成了整体劳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劳动教育是让高一学生去农村待一周,干农活,住大通铺。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条件了,农村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不需要太多劳动力了,去了反而是给别人添麻烦。这反映出,劳动已经由简单的体力劳动上升为一种多元化的创造性活动。

第二,由基本的生存式劳动变成了发展式或创造性的劳动。我们原来的劳动课程比较少,主要以打扫卫生、扫雪这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类劳动为主。现在我们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包括了厨艺、STEM、雕刻、科技创新、AI等新课程。

第三,劳动更多的成为了面向脑力思维的劳动,创造未来的劳动。

所以,在这个时候再次提出劳动教育,我认为有三点要更加重视:一是多元化;二是合作意识,未来更多的是需要大家共同完成一些伟大创想;三是尊重别人的劳动,新一代青少年,他们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厚,容易导致他们不珍惜别人的劳动,如果缺少对劳动成果的认可、热爱、维护,就可能失去创造劳动成果的精神。

陈志文

您讲得非常好。劳动的过程实际上是淬炼的过程。我担心的是把劳动教育标签化、简单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的含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劳动可能就是种地,现在的劳动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

邵志豪

现在的劳动教育也承载了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东北师大附中有个车队,由学生自己设计制造汽车,看谁的车用一升汽油跑的距离最长,有位学生的车跑了266公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全方位培养。

我们学校这两天有个展览,很有意思,把《清明上河图》按照一定比例做成实物。2018年,我们有400个学生利用中午的时间做了四分之一,2019年又做了四分之一,孩子们计划三年完成。《清明上河图》中有数百个人物,各不相同,之所以要400个学生捏泥人,是为了让泥人的表情多元化。我觉得,这既是一个劳动的过程,也是美的创造过程,更是在传承中不断个性化的过程。所以我说,现在的劳动教育承载着对人的整体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狭义的劳动。

陈志文

您怎么看待减负?

邵志豪

首先,要清楚减负是减什么。面向考试的重复性、低效率训练,这是要减的。但同时,我们还要增负。我们培养的是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有使命担当、有理想、有本领,小时候怎么能没有负担,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负重前行,是肯定要有负担的。

其次,由于时代的不同,我们可能要减去一些东西。比如,现在学生可以用洗衣机洗衣服,不用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得手洗,减掉了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但相应地,现在的学生社团活动多了,看书多了,英语水平提高了,听的学术报告多了。每个时代的减负和负担都有时代的意义,不能简单的理解减负。

我的建议是,减少重复性的学科知识训练,增加思维训练;增加实践活动,增加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减少重复的说教,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担当。

陈志文

我非常赞同您刚才讲的,学生必须要有负担,减负不能追求绝对简单的轻松。人的成长不可能轻松,学习是世界上最苦、最累,也是最幸福的事。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民办教育要回归初心

陈志文

现在,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私立小学、初中,而且老百姓的评价都非常好。您怎么看待这种“国退民进”的现象?

邵志豪

我觉得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私立教育,都是国家的教育,何必去谈孰强孰弱。如果没有私立学校,全都是公立学校,也会出现强弱差异;如果没有公立学校,全部是私立学校,同样会出现强弱差异。我认为,两者在办学的体制机制上有区别,但都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

陈志文

好学校如果都是私立的,就会导致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金钱会成为能否读好学校的一个标准。

邵志豪

没错,所以要回到办学的初心和使命上,也要显现出我们社会主义办学的优越性。人人都能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优质教育,这要靠国家、靠政府来实现。

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应有相同的发展机会,简单的以家庭情况划分差异不可取。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区房,给政府提出一个特别大的难题。

从政府的角度,我觉得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如何推进更多优质学校的供给侧改革;第二,如何引导教育评价;第三,基础教育是否应该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我国教育的核心还是要回到公平公正。至于办学体制,我觉得国家也是支持民办教育的,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总体标准和要求。

陈志文

现在我们讲“公民同招”,有很多私立学校认为这是违规的。

邵志豪

为什么是违规呢?政府制定了“公民同招”政策,这就是规则。我们应该思考“公民同招”是否回归了教育的初心和本质,思考民办教育的初心是什么。

我觉得民办教育可能已经到了一个变革期,要回归初心。无论如何,教育的核心价值还是要定位在培养人,为党为国培养人,这个逻辑链条是很清晰的。

民办学校的校长应该问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办民办教育,是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回答好了,我觉得是可以的。

陈志文

2018年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管理办法,非营利的民办教育机构将会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分类管理还未落地。目前很多民办学校是盈利的,但是也在享受很多优惠政策。

邵志豪

民营资金肯定是要追求增值的,这无可厚非。但教育是很特别的事业,就像医院这类民生保障部门一样,应该由国家主导,要回归到社会主义办学体制上来。

陈志文

我觉得,国退民进的现象从根源上来看是择校、减负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办学校被限制住了,而民办学校则放开了,比如在招生问题上。当然,民办学校的发展,不能抹杀老师的作用,但核心是生源,拥有最好的生源自然就变成了好学校。现在的治理措施就是从生源上入手,所以出台了公民同招,公办、民办公平竞争,我认为这是没错的。

我们要思考国家为什么出台“公民同招”的政策?现在有些民办幼儿园一个月的学费已经超过了大学一年的学费。民办教育走到这个程度,需要加以限制。

邵志豪

费用太高也导致了人民的不满意。

陈志文

虽然目前“公民同招”的政策还不完善,还存在瑕疵,但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邵志豪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进入一个重新改革的时期。每个时代的政策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

这个时代人口变化最大的特点其实是人口结构在变,原来的人口结构是靠自然增长来改变,是可以预测的;而在如今这么开放的社会,人口又是流动的,人口结构更多是靠机械增长来改变的,城市的人口结构很有可能瞬间变化,是预测不到的。

但教育的发展需要过程,很难快速适应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然而随着政策的开放,我们也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就导致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及时调整政策是必须的。

谈发展中的问题

期待基础教育的不断优化

陈志文

从您的角度看,我们的基础教育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邵志豪

我国基础教育是在一直不断发展的。关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上来进行分析。

纵向来看,我觉得基础教育阶段标准化的选拔性考试越来越多,比如幼升小、小升初、初中升高中、高中上大学,每一段都有标准化测试。这导致一个人成长的自然规律,被学段给隔断了,出现了幼儿园的小学化,小学的中学化等现象。

陈志文

我们读书时也是段段清,小学升初中筛掉一批人,初中升高中筛掉一批人,高中上大学也要先预考筛掉一批人,最后一部分人才能参加高考。但与现在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邵志豪

原来的教育是不断筛人,但现在的教育是普及化的。在教育普及化时期,我们要考虑是否能让人的成长衔接的更连贯一些。我觉得,这种段段清的方式,导致了基础教育阶段功利化的学习和选拔,也使教育走向了追求成绩和分数的极端。

陈志文

对于这个问题,您的建议或者解决办法是什么?

邵志豪

我认为,越是低年龄学段,越应该贯通培养。小学可以是六年制,为什么中学不能实行一贯制,到高中毕业时再进行严格的选拔考试?我们不评价哪种方式的对错,但可以通过实验来做一些探索。

陈志文

也有些人提议调整小学、中学的学制,认为现在小学六年的知识其实四五年就可以学完,没必要学六年。您怎么看?

邵志豪

我在这方面比较保守,学制起码要保持几十年的稳定。如要进行调整,就是一个大的政策调整,是一场大变革,涉及到课程结构、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等方方面面。

小学的学习内容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改革的问题。学制影响课程结构,但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为了课程结构而去调整学制,就是本末倒置了。从全世界范围看,基础教育的学制基本都是12年,但学段不太一样。

陈志文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制划分和我们大致一样,英国的学制区别会稍微大一点。这是有它的道理和原因的。

那么,我还有一个疑问。我们新高考改革、中考改革都在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导致学生从中考开始就出现了偏科现象,这是否与我们大学强调的通识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邵志豪

也因为此,目前很多大学正在向高中延伸,高中也在向大学努力,这也是一种衔接。比如有些大学的本科生院、书院制,学生们会先上一些通识课程,更像高四。而很多优质高中也为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开设了一些大学先修课,我们学校就开设了13门。对于选科的问题,因为现在已经实施了,所以大家的评价或者提出的观点是具有指向性的。

我的观点是,基础教育还是要扎根基础,可以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做人的基础,二是学科的基础,三是未来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应该更强调宽度和厚度的积淀,以全面培养为主,去功利化一些,在宽厚的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发展,像青藏高原一样,在雄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七八千米的高山。

第二个问题,从横向来看,我觉得不同地区间办学体制机制差异比较大。以班额为例,现在全国基础教育整体的班额还是太大,每个班25、35、45人可能比较理想。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教育财政投入以及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导致还存在很多大班额、大学校。

陈志文

没错,我见过上万人的中学。

邵志豪

学校有多少学生,多大规模才是正常的、合理的、科学的,才能让校长的影响力影响到每一位学生?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我们可以算一下,小学阶段每个年级6个班,共36个班,每个班35至40人,一所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就超过千人;初中阶段每个年级12个班,每个班40人,高中阶段每个年级15个班,每个班50人,那么一所同时拥有初中和高中的学校在校生总数就接近四千人。

考虑到中国国情,我认为一所中学理想的在校生规模应该是两千人左右,每个年级有10个左右班级,每个班级40人左右。如果可以实现这个规模,国家在教育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可以规划得更科学、更规范。当学校学生特别多时,一般都会采用标准化管理,这样效益更高一点,但个性化就会减弱,这也是导致同质化的根本原因。

基础教育存在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微观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课程改革如何变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需要时间,二是教师的培养,教师课堂教学的落地。

1996年我大学毕业走上讲台上课,当校长后也在教课。这些年来,我觉得,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一是学生在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以及成长年代在发生变化;二是课程标准、教材、课程内容以及考试在变,比如高考,考试内容和呈现方式彻底变了;三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也在变,这种变化没有轰轰烈烈,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面向未来

中国教育发展的“变”与“不变”

陈志文

目前有很多流行的教育理念,比如未来教育。您如何看待这些教育理念?

邵志豪

理念是教育者在对教育本质理解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育应然”。这些理念其实并没有离开教育最本源的东西,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其核心是爱与尊重。培养学生就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每天从事的工作。而爱的践行就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科的学习规律。

从育人的角度看,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是不同时代诠释的符号不一样,或者是落实的路径不一样。

陈志文

对未来的中国教育您有哪些建议?

邵志豪

我觉得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个“不变”和一个“变”。

“不变”的是,人永远是教育的主体,育人的本质永远不变。不变的永远是人内心的自律、自觉以及自信,是我们对世界的热爱、对自我的约束与管理。

“变”的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这两者永远都处于变化中。世界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扁平化,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差距会越来越短,知识更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的变化是未来教育的核心。那么,应该如何迎接变化?

第一,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以前,教师的教龄越长,可能在教学中就越有优势。而现在,谁在纵向上掌握的知识越多,谁在教学中就越有优势。

第二,教师要有开放的思想和理念,不仅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物理空间的开放,更主要的是与学生之间的开放。教师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以后,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相互的教学关系,教学相长越来越重要。

再者,我们正处在网络智能时代,教师要与计算机网络开放对接,不能故步自封,认为自己就能决定未来的教学。现在很多学生已经开始在网上购买课程、教学内容,以后会越来越开放。当然这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谁来管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国民素质教育该怎么办?再比如,未来,当学校变成一个非物理空间时,学生不一定到学校来上学了,我们该怎么办?这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

陈志文

现在也有些专家认为,学校这种形式在未来将不存在了,您怎么看?

邵志豪

这要回到教育的属性和体制机制问题,我们的教育还是国家的教育,这是不变的。国家的教育应该国家来办,这是基本要求,学校也就应该有物理空间存在。

陈志文

我觉得这个观点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人的成长是个过程,不能压缩。

邵志豪

在开放的未来教育中,跨年龄段的同伴在一个空间里共同生活、学习,可能是获得智慧的最有效途径。在以前知识开放程度比较小时,跟着老师或者课程体系学习就可以了,而在以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进行学习,获得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也有人提出,课堂其实是一个场,是有能量传递的,通俗一点讲就是教室里是有氛围的。如果我们不是面对面的在一个物理空间里,就不会有思维的碰撞,感情的流通和言语的表达。就像我们今天进行的这次采访,为什么要面对面,而不是用电话采访或者网上采访呢?人是在不断重构自己的,面对面谈话所产生的影响更深刻。

陈志文

面对面交流是无法替代的。

邵志豪

是的,这也是现在很难改变传统课堂的核心原因。

陈志文

我们现在很多专家给不懂教育或者说不在教育行业的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觉得好像最好的学校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授课模式。

邵志豪

现在国外最先进的学校,最优质的高中,还是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我们不要回避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经验的传承。面对新的知识,无论多优秀的孩子,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是听别人讲,最高效的记忆方式是讲给别人。

陈志文

我认为最高效的学习很多时候不是看书,而是向别人请教、读人。一个人可能写了100本书,但是他可以用半个小时讲清楚他的人生精华。

邵志豪

对。我有一位年轻科学家朋友,很忙。我问他,你平时是怎么学习的。他说,主要是听别人作报告,因为报告凝练出来的15分钟就是精华。当然,他是一个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已经有很厚的积淀了,所以能很快的吸收报告内容。像我们的教师培训,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改变,最核心的还是听报告。

陈志文

学术界经常会组织学术研讨会,西方最典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听相关报告。尤其是对于发展快的学科,如计算机学科,每年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年度学术会议上的报告。

邵志豪

听报告是获取新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听者和讲者共同提高的机会。讲者把这几年的研究成果凝练出来,听者则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提高。

我热爱基础教育事业

永远不会改变

陈志文

您大学时读的是师范院校,专业是地理,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

邵志豪

我最开始想学设计。在当时那个年代,感觉能考上大学就行,不像现在有生涯规划。后来就被调剂到地理专业。

陈志文

您觉得学地理给您带来了什么影响?

邵志豪

我觉得是综合性的思维,不会出现极端,想问题会从正反两方面反复思考。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地域上的包容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地理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学生跨地域的包容性。

学地理,首先要认同差异的存在,尊重差异才是发展的道理,而不是去批判、去抵触差异。地理告诉我们,差异是基础,有差异性才会有综合性,才会有区域性。同时,地理也传递了人地协调的观念,人类要发展必须和环境形成协调共识。

陈志文

如果剖析一下您个人,您觉得自己有哪些特质?

邵志豪

第一,我是一个比较热爱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人,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热爱我的学科,热爱我的专业,热爱我的学生,热爱学校的老师,热爱我服务的学校,特别是热爱基础教育,这是永远不会变的。我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愿意为之付出生命,这是我所坚持的。

第二,我非常务实,每件事都会细致化地落实。

第三,我比较自律,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比如,我既然给学生上课,那么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找人代课,不缺课。

陈志文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您的角度看,一名中学校长应具备哪些素质?或者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校长?

邵志豪

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可能有很多,但其实,一是初心,一是使命,有这两点就行了。

何为初心?

校长的初心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这所学校想要培养的人。作为校长,要从宏观到微观,清楚地知道学校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无论多少年都不要忘记这所学校坚持的东西是什么,也可以上升为教育理念。何为使命?

就是一定要担当起改革创新的使命,因为校长最大的任务就是如何发展学校。学校要发展,首先要发展教师,校长一定要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者;其次要培养学生,校长也要做学生发展的助力者,把学校的所有资源都为培养学生所用,包括课程、环境等。

总而言之,我觉得校长所需具备的素质可以概括为“一核两翼”,核心是学校的育人理念,两翼是发展教师、培养学生。

陈志文

我觉得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站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不要忘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