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平: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有组织科研助推科技原始创新
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
您参加了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第五届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关于高校有组织科研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等问题,想听听您的见解。
去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为高校如何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指明了一个方向,您认为高校应如何加强有组织科研?如何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在做科研或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都是属于“单打独斗”,这样的情况较多。随着科技越来越发展,学科交叉也越来越融合,对原始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靠教师个体或者几个人一起,很难取得突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组织科研,尤其是针对目前存在的几种情况,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科研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衔接得不是很紧密,我们跨学科、跨学院,甚至跨学校之间的科研团队联合合作和创新,做得也很不完善。在这两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通过科研团队的建设,来突破学校、学院以及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大融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能够产生紧密的合作,这样才有可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原创性的突破。
同时,我们需要通过团队建设同国家的重大战略紧密地结合,从创新链、产业链下延以后,同产业紧密结合,这样也产生了倒逼机制,对我们的原始创新产生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样一个角度下,我们的有组织科研,有一个比较好的跨学科的团队建设,这样才能推动科技的原始创新。
用学校特色,带科研特色、人才特色
近些年,您也在高校特色教师团队的建设机制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很多成果,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
我2004年加入中国计量大学,2004年9月8日,习近平同志莅临我校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对我最后科研攻关方向的凝练,以及团队的建设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他当时提出,中国计量学院有个老本行,浙江的特色经济需要特色的教育来支撑,尤其加入WTO,在贸易壁垒这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
中国计量学院计量是老本行,我们的生物和计量紧密结合形成生物计量,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们同其他国家贸易交往过程中的一些检测技术、检验检疫技术非常关键,所以最后我们形成了生物计量与检验检疫团队,并且经过了17年的建设。这个过程中,我们在2017年入选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个团队不仅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有所作为和突破,在社会服务以及国际合作方面,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在今年,我们也得到了“工人先锋号”的称号。
您提到,计量是学校最大的一个特色,在高校特色团队建设方面,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和经验?
我国有上千所高校,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的话很容易同质化发展,千校一面。对于我们学校来讲,原来是属于国家质检行业的一所高校,也是唯一的一所高校,在整个计量标准检验检疫方面,它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在整个团队建设过程中,也是紧贴行业,同行业紧密结合。比如说,我们的学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行业培养人才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在产学政研方面去实现多方联动,除了高校以外,与其他的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企业,他们的教学资源、人才、创新平台也融合在一起,为我们整个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界面。这样一来,我们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地吸取了行业的优势,同时行业也从我们的人才培养中得到了人才的支撑,通过多方协同以后,我们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这是我们在整个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创新。
从特色的科研来讲,因为我们计量、检验检疫行业,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也是同人民的生命健康紧密相关的,所以针对这个行业的特色或者需求,我们的科研也紧贴着这个特色,针对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需求,我们来设置、挖掘我们的课题。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十几年的建设,我们有了一支很强的科研人才队伍,并且承担了十几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在整个行业里大量使用的一些成果,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您刚才提到的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学校利用自己的特色来培养人才的特色,为行业、地方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强的人才支撑。
立足块状经济,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您是科研工作者,同时也是高校的管理者,在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方面,您觉得高校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学校所在地在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很多民营企业,还有很多的块状经济。所以我们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很注意和这些块状经济紧密结合。我们在不同块状经济地带,也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同高校和地方的科研、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同时承担了很多成果转化的载体和桥梁作用,这样就把我们整个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同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也解决了块状经济或者行业经济里很多急需要高校老师或者科研人员解决的问题。同时,通过这种模式,把我们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才培养出来以后,也输送到经济体里面,来完成他们的使命。
您参加本次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有哪些感受?
高博会为我们高校,不管是教学也好,科研也好,社会服务也好,提供了一个科研转化、社会展示,或者说高校之间相互展示的很重要的平台。我们学校在这里也设立了一个展台,向大家展示这些年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甚至是文化传承方面取得的成绩。在这个平台,大家来分享各自的思想、思路,对我们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次参加高博会,我也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对我们之后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