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骆颖
立足教育对外开放 / 关注中外教育交流/ 引发教育行业新思考
不断创新突破 打造"留学东林"特色
视界
立足教育对外开放 / 关注中外教育交流 / 引发教育行业新思考
不断创新突破 打造"留学东林"特色

视界

不断创新突破 打造"留学东林"特色

  

东北林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 骆颖
骆颖,博士,东北林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专家;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于东北林业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曾先后于学校人事与专家工作处、国际合作处、国际交流学院任职。

本期嘉宾

主持人

主持人

陈志文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副理事长。

不断创新突破 打造"留学东林"特色

今年,是骆颖院长在东北林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工作的12个年头。12年来,她既是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硕果累累的见证者,更是来华留学事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她知道还会面对更多挑战,进行更多探索……
+ 关注
+ 关注

责任与使命:12年历程,"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陈志文

我知道您是东林毕业的,留校工作已经20年,我们先谈谈这些年您的工作经历,尤其在负责国际教育工作期间?

骆颖

我是2002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的,先是做了8年的人事工作。2010年来到国际交流学院,那时国际学院刚成立几个月,与学校国际合作处合署办公。建院伊始,除了办公场所什么都没有,可以说白手起家,小到设计各类模板、制定各种工作流程,大到搭建组织构架、补充人员队伍、打造招生项目等等,都倾注了我们满满的心血和汗水。

随着事业的发展,2014年国际学院从国际处独立出来,我们有了自己专门的机构和队伍。学院就像长大的孩子,变得更加有活力,从建院时每年百人左右的留学生规模,发展到现在近千人的留学生规模;从之前以短期进修生为主的单一生源结构,发展到现在各层次、各类别都有的多元结构。

独立建院的8年中,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遇到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和瓶颈,但是学院几届班子通力合作,带领团队不断做出新成绩,创造新突破。学院连续四年获评省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学院直属党支部连续四次获得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去年还获评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的留学生工作也多次获得省部奖励。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的踏实而有力,学院在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助力"双一流"建设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到今年4月份,我在学院就工作12个年头了,12年来,我既是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硕果累累的见证者,更是来华留学事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知道还会面对更多挑战,进行更多探索,我愿意继续为推进国际教育改革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陈志文

这些年您在学校工作期间,参与主导了不少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尤其是来华留学相关工作,有什么比较深切的感受?

骆颖

教育对外开放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人文交流,推进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重要使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综合国力比较薄弱,经济总量规模较小,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加快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取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不断增强我们自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的能力和水平。40年来,教育对外开放助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科技等各领域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智力保障。中国教育也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蓝图更清晰、布局更宽广、助力更显著、品牌更鲜明,影响更深远,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对外开放的目标任务。虽然我国教育依然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我们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但是通过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持续不断的借鉴先进的理念,引进优质资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补齐短板,终将实现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当前国际环境纷繁复杂,加之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教育恶意抹黑,蓄意污名我专家学者,限制正常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试图与我国在人文交流领域全面脱钩,教育对外开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我们要更坚定不移地加快和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教育,尽快解决我们"卡脖子"问题,向教育强国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服务于国家教育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教育声音,在"走出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做强"留学中国"品牌,为世界,尤其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培养更多本土人才,通过知华、友华的留学生群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传播出去,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认可、认同,提升我们的国际话语权和公信力。这也是我们从事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中国情怀的高质量"四通四感"国际人才

陈志文

近年,一些来华留学生相关事件陆续引发社会关注与热议。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培养和管理都非常不易。您认为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骆颖

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您刚才说到,近年,一些来华留学生相关事件陆续引发社会关注与热议。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民众越来越关注来华留学教育,希望我们的教育部门把来华留学教育办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处在发展阶段的来华留学教育也存在着自身的一些问题或者说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其实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来华留学教育,不断的在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内涵发展。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三部门共同出台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为各地各高校从事来华留学教育提供指导和依据,要求严把入学门槛,对来华留学生招生录取工作、培养质量、汉语水平和趋同化管理提出要求;同时鼓励第三方行业组织开展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监督,保证来华留学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就像您所说,来华留学教育面向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各国留学生,培养和管理确实很不容易,难点在于如何进一步规范管理、提质增效,推进内涵式发展。对于高校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来华留学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包括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设、管理和服务督导机制建设、留学生学业帮辅体系建设、校内针对留学生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建设等,逐步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只有捋顺机制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工作氛围,来华留学才能行稳致远。

其次就是留学生的融入问题。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进入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也会存在着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产生孤独、寂寞或者压抑、焦虑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高校充分考虑到来华留学生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克服语言文化心理障碍,尽快融入学校和社会。

陈志文

显然您是有研究的,视野也比较开阔,刚才谈的还是比较宏观,那么从学院管理来讲,又是如何具体解决的呢?

骆颖

东北林业大学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学校通过突出文化熏陶、强化融合教育等手段,努力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中国情怀的高质量"四通四感"国际人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说的四通即为语言通、文化通、专业通、情感通;四感即为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亲近感。

语言通就会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文化通就会产生"虽然我是外国人,但我不是外人"的归属感;专业通就会增强对所学专业,所在学校的自豪感;情感通就会更加亲近中国,亲近中国文化,自觉成为中外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实现这些,我们首先要做到尊重,对留学生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表达尊重,让留学生从心理上不设墙;其次是引导,组织和引导留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课外教育活动,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使留学生乐于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第三是帮助,虽然我们强调趋同化,但是也要看到来华留学生确实存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的差异,专业基础也相对薄弱,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建立了有效的教学辅导体系,来强化留学生汉语交流能力,提升专业学习能力,解决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第四就是教育,强化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安全教育,对违法违纪的留学生严肃处理,绝不纵容姑息,让留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是严肃的、是一视同仁的,是没有特权阶层的。

学校通过多措并举,来华留学工作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规范管理,提质增效总原则,以质量为先,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管理措施,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来华学生用所闻所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陈志文

学院是怎样帮助学生来华后尽快融入学习、生活的?同时,又能促进他们充分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骆颖

前面也大概的介绍了一些内容,概况一下说我们其实主要是搭建了"三个平台"。

一是搭建国情教育课程平台。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合理增加汉语课程门类及课时比例,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及特色课程,将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讲授给他们,提高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

二是搭建课外教育实践平台。我们与黑龙江省京剧院、黑龙江省书画院书法院、哈尔滨市林科院、哈尔滨市工农兵小学、泰来县第三中学结对共建,着力打造留学生教育实践基地,通过举办志愿支教、特色文化实践活动,引导留学生走出校园、感知龙江文化与发展现状,促进留学生和中国社会的正面良性互动,让留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浸润式"感知中国。

三是搭建中外学生交流平台。我们成立了国际学生联合会,进一步加强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交流联系,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汉语沙龙、国际文化节、美食节、学术论坛、文体竞技比赛、共庆中国传统节日等系列活动,拉近中外学生距离,拓展中外学生视野,增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

通过三个平台建设,留学生入校之后能够很快地融入校园生活,日常学习生活也都很积极乐观,非常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尤其在疫情期间,学生们非常遵守防控的各项要求,积极配合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还自发组织为中国红十字会捐款,我们也非常感动。他们积极参与扶贫支教、志愿服务,用自己所学所能尽力去帮助别人,用自己所闻所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中外友谊的桥梁与纽带。我们留学生的事迹也被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学习强国、今日头条、央广网、中新网、东北网、神州学人网、黑龙江日报、生活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活动也多次获得教育部表彰。

疫情下,主动调整宣介形式,拓展招生渠道,打造"留学东林"特色

陈志文

疫情期间很多国际学生都无法来华进行学习,但听说你们并没有躺平,采取了各种措施,疫情下东林的来华招生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都还是非常不错的,怎么做到的?

骆颖

受疫情影响,留学生无法入境,学业无法正常开展,学生出国留学意愿大幅度降低,确实为来华留学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制造了全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作为高校,必须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何"化危为机"就是在考验我们的智慧与能力。

一方面我们主动应对疫情,调整宣介形式,拓展招生渠道。学校与北京世华易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借助他们的CUCAS线上招生宣传平台,仅去年一年就开展了25场线上招生宣讲活动,生源覆盖18个国家,在线浏览量达6300余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效果,在此我也要衷心感谢北京世华易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他们是一家有情怀的教育机构,值得信任;另外,我们还积极参加境内外各类全球合作伙伴会议,积极拓展与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合作;与境外协议校保持稳定联系,同时积极开辟新的合作渠道,多措并举开展招生工作。

第二方面就是积极打造"留学东林"特色项目,不断提高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面临后疫情时代的挑战,针对线下课程无法正常开展的情况,学校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开发各类线上教学资源向境外学生开放。我们打造了多个高品质的线上汉语及中国文化培训项目、短期文化游学项目和学历项目,帮助留学生足不出户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专业知识;通过"汉语桥"项目和中国政府奖学金学历生、进修生项目、校长奖学金项目,为留学生提供优质的长短期学习机会。

第三方面我们加强了全英文授课学科专业建设,大类培养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推动了各培养单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留学生的培养能力。目前已建成林学、生物学、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全英文授课项目,建设了多门留学生全英文精品课程和全英文研究生慕课,录制了多个汉语及龙江文化视频课程;同时积极推进全英文本科专业建设,新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文项目深受留学生喜爱。

第四方面我们建立了留学生学业帮扶机制,留学生导师、授课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学生助教的多维辅导帮扶体系,积极帮助留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协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我想,开拓创新、群策群力、精准细致、润物无声,应该可以概括学校的来华留学工作。后疫情时代,学校会继续做好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积极打造来华留学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坚持质量为先,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优秀国际人才。

陈志文

对想到东林来学习的国际学生,您有没有一些特色专业推荐想给他们?

骆颖

我校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医、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现有有68个本科专业、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4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学校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1%。

其中,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林学和林业工程,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和农林经济管理,非常推荐留学生来校学习。这些学科主要分布在我校8个专业学院,其中包括学校历史最悠久、优势特色最明显的林学院、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国内木材和林产品加工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这些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下设多个研究方向,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学校还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多个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科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保障。

未来:积极打造海外生源基地、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

陈志文

在学院未来发展上,与海外学校、海外教育部门等会开展哪些的合作?

骆颖

未来,我们想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以服务国家教育外交战略为目标,积极打造海外生源基地。落实好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服务于教育外交战略,积极扩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非洲国家高水平大学、政府部门、中资企业与高中的合作交流,积极打造沿线国家优质生源池,为开展来华留学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源储备。

第二方面,以提升国际合作质量和影响力为目标,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以亚、欧、美、大洋洲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为对象,统筹布局海外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在科学研究、师生互换、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学校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更好地支持学校国际化发展和"双一流"建设。

合作 联系人:周玲 邮箱:zhouling@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