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否还需再举例证明?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干旱、森林火灾、洪水……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频发,造成的后果令人痛心,一次又一次敲响警钟,也一次又一次直接、确凿地验证气候变化与极端现象之间的关联。
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在目前的升温水平已面临着挑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明确指出:如果全球升温超过1.5°C,这种发展将会更加受限;如果全球升温超过2°C,在有些地区这种发展将不可能实现。因此,在本世纪末前必须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C以内。这是2015年《巴黎协定》194个缔约方和欧盟共同约定的目标,而距离《巴黎协定》2016年正式生效至今已经过去整整六年。
“科学证据毋庸置疑: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的威胁。进一步拖延全球协同行动将错失稍纵即逝的机会,无法保障宜居未来的实现。”
汉斯-奥托·波特纳
生态学家,气候学家
负责研究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
这是全人类要共同应对的挑战。法国将继续坚持不懈地行动,并与中国紧密合作。中法环境月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年复一年,为推动集体意识觉醒和共同行动而努力。创办于2014年秋的中法环境月呈现别具一格的跨学科内容,面向包括公众人物、企业、民间组织及大众的所有受众,以期为当下面临的挑战寻求解决方法。
今年中法环境月得到著名演员黄轩的大力支持。作为实力派演员的黄轩一向积极投身慈善和环保事业,他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多次为中国及国际组织的环保宣传担任形象大使。
望眼蓝色星球
第九届中法环境月将主题定为“蓝色星球”,既为展示地球的美好,也为警示地球正在遭受的生态退化,告知可以建立的保护机制,鼓励人们思考如何付诸行动。尽管个人力量微薄,但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出发为维护一个良好且可持续的环境做出贡献。整个11月,一系列的科学或知识普及型讲座、展览、电影放映、工作坊和集市等活动将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
本届中法环境月将聚焦河流、湿地、海洋以及沿海区域保护等议题。围绕气候变化对海洋以及海洋微生物的影响将举办讲座,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位。沿海及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中法法律专家将从法律的视角进行介绍:如何保护这些脆弱的环境?围绕水产养殖进行交流,引发关于如何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利用海洋资源的思考。参观工业厂址和废水处理厂,让充满好奇心的人亲眼发现身边虽不可见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机制。一系列展览如“海洋,万物生长”及“河流、气候与人类”将与全国多家博物馆及合作机构联合举办。
艺术与文学表达是提高认知与传播信息的绝佳途径。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将继续加深生态环境与当代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许多以自然为核心的科幻小说流传于世,围绕其作品将开展朗读比赛和讲座,从文学的角度探讨环境话题;电影放映同样丰富,观众可以欣赏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多部纪录片佳作,如《倘若地球独一无二》,雅克·贝汉的《海洋》,还可以观看或重温探讨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多部经典影片,如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克洛德·贝里的《甘泉玛侬》和《恋恋山城》。
本届中法环境月期间还将推出一系列工作坊、旧物交换集市、参观或徒步等,满足不同年龄段公众的需求,如利用自然或回收材料的花艺工作坊,或介绍水循环、海洋动物保护和垃圾分类的工作坊。在中国各地组织的旧物交换和北京法国文化中心的旧书大甩卖一向颇受淘客们喜爱。此外,中国法语联盟网络还举办了绘画大赛,让极具绘画天分的青少年脱颖而出!
留学法国,应对环保挑战
我们的社会必须对有关气候变化的动荡采取应对方案,包括创造新的职业、发展新的专业知识、对专业人士进行高水平的技能培训。法国在生态学、海洋学和水资源方面的高等教育在国际排名中遥遥领先。在法国各大学、工程师学院乃至商学院,均有设置涵盖了环保各个方面的法文或英文课程。此外,在实验室或行业内的高精尖企业实习可以切实面对环境挑战,并为未来的解决方案做出贡献。法国高等教育署始终陪伴年轻学子建立、实现其留法计划。
推广大使有话说
黄轩
演员,第九届中法环境月推广大使
“全球变暖正在削弱海洋,打破海洋的多样性平衡;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包括塑料污染、废水排放等环境污染,这些危机又会进一步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我非常荣幸可以担任今年中法环境月的推广大使。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宣传去加入这样的环境保护活动,希望通过我的声音,让更多的朋友增强环保意识。
在个人生活中,我会从小事做起,比如出门旅行、徒步、露营的时候,随身携带垃圾袋,将留在户外的垃圾带走;还有一些环保相关的公益活动,我也会积极投入其中,比如今年的世界海洋日,我参与了野生救援制作的公益宣传片的配音工作,呼吁大家一起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本届中法环境月会有和保护环境相关的纪录片、电影展映,我还挺期待的,应该很多人会从影片中得到启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