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弦歌不辍,七千日春华秋实。
今天(10月21日),在校主陈嘉庚先生诞辰149周年纪念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迎来了建校20周年校庆。全校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关心嘉庚学院发展的各界人士相聚线下线上,共同庆祝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校20周年,也共同见证嘉庚学院翻开新的发展篇章!
上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在主楼群3号楼大报告厅举行。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
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原党委书记王豪杰、原校长朱崇实,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副主任洪华生,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余向红,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漳州军分区大校副司令员储霆,仰恩大学原党委书记黄如彬,厦门理工学院原副院长尤国顺,厦门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原党委书记林辉,厦门市张亦春教育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张亦春,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黄慰萍,漳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林鹭,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主任洪耀中,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蔡志勇,漳州市芗城区副区长杨志辉、龙海区副区长曾润伍、长泰区副区长黄丽坤、云霄县副县长方成江,以及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嘉庚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邱伟杰,厦门大学老领导潘世墨、陈力文、陈国凤、卞守耆、赖虹凯、詹心丽、白锡能,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院长王瑞芳、副院长戴一峰在主席台就座。厦门大学有关部处、学院负责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领导、校友代表、家长代表、师生代表以及社会各界有关人士参加了庆祝大会。大会由厦门大学党委常委、漳州校区管委会主任、嘉庚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黎永强主持。
嘉庚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黎永强主持
境内外兄弟高校、合作单位、海内外校友也纷纷发来祝贺视频、贺信贺电。学校官方视频号对庆祝大会进行直播,共吸引了3.4万人观看,喝彩次数达9.7万。
作为嘉庚学院院长,王瑞芳教授陪伴嘉庚学院走过了20年的岁月,见证了嘉庚学院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历程。在致辞中,王瑞芳代表学校,并以个人的名义,向与会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董事会历任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向厦门大学历届党政领导和班子成员表示感谢;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嘉庚学院发展的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各用人单位和合作单位、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向六万多名海内外校友、两万多名师生表示祝贺和感谢。
王瑞芳引领大家回顾了嘉庚学院二十年稳步发展的奋斗历程。2003年10月,厦门大学和厦门嘉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创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历史已经表明,厦门大学当年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王瑞芳指出,20年来,嘉庚学院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办学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服务社会等方面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为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始终以独立学院领先者的身份占据各类独立学院排行榜前列,连续12年位列腾讯网教育产业价值榜独立学院榜首,连续3年位列“金平果”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榜首;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七轮总排行榜中,位居全国本科类高校第186位;2023年,在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发布的院校满意度数据中,综合满意度并列排名全国第20、环境满意度并列排名全国第一。
“作为一所以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学,嘉庚学院一直致力于传承嘉庚精神,弘扬爱国情怀。”王瑞芳指出,在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嘉庚学院将铭记初心,自强不息,守正创新,以饱满的热忱、昂扬的斗志,与祖国齐步同行,同频共振,牢记教育报国使命,有力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他将学校未来的蓝图进一步细化为:要铭记初心,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办学理念,继续坚持“让实践育人覆盖所有教育教学环节”的教育理念,继续坚持“严格的管理与到位的服务并举”的管理理念,继续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办学特色,脚踏实地,健步前行,早日将嘉庚学院建成一所新型优质高等学府。要自强不息,继续发扬嘉庚学院艰辛起步、筚路蓝缕、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继续发扬嘉庚学院信念坚定、意志顽强、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不断前进,竭尽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守正创新,继续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续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的办学理念,在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深入开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大学之道”,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嘉庚学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母体学校厦门大学的大力支持。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代表厦门大学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嘉庚学院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嘉庚学院的广大师生和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他说:“这是嘉庚学院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厦门大学的一件盛事。”
“作为厦门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庚学院以校主陈嘉庚先生之名命名,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嘉庚先生教育兴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张宗益校长指出,历经20年的跨越发展,嘉庚学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办学实力稳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他说:“嘉庚学院用硬核实力证明了属于自己的荣耀,也成为了厦门大学的骄傲,为福建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周年校庆,是嘉庚学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起点。”张宗益校长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嘉庚学院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地方、面向应用、面向需求、面向社会,进一步强化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应用型大学的标杆和领跑者。他对嘉庚学院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固本培元,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实现学科体系、学科资源与区域产业体系的深入融合,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二是发挥优势,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要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发挥嘉庚学院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方面的优势,努力培养更多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三是主动作为,打造应用型科研创新引擎。要坚持“四个面向”的科技创新导向,瞄准区域特色、支柱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努力在应用技术开发、重大社会问题研究、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彰显更大作为。
张宗益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对嘉庚学院的关心和支持,并表示:“厦门大学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嘉庚学院的建设发展,为嘉庚学院再创新辉煌创造更好的条件、做出更大的努力!”
“这所青春洋溢、活力满满的高等学府成绩斐然”,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余向红在致辞中,代表漳州市委、市政府向嘉庚学院建校二十周年致以热烈的祝贺。她指出:“20年来,嘉庚学院的人才优势为漳州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漳州市的快速发展,也为嘉庚学院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双方在战略合作、文化共建、乡村振兴等方面合作频频、硕果累累。”她同时感谢厦门大学对漳州开发区教育的大力支持,表示“厦大系”教育为漳州市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理念,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漳州招贤舞台的大门会越敞越开,相关政策会越来越好。”余向红希望更多的嘉庚学子能够留在漳州,成为幸福的“新漳州人”,共同建设漳州,共创辉煌。她祝愿扎根漳州的嘉庚学院教职员工能够在这里收获成功的事业,享受美好的生活;也祝愿嘉庚学院越办越好,未来可期。
“在这里,我要为嘉庚人点赞。”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蔡志勇代表漳州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向我校20周年华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20年风雨同行,嘉庚学院与漳州开发区命运相连,共同成长。早在嘉庚学院创立之初,漳州开发区就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并把建设嘉庚学院作为自己的事业,把嘉庚学院当成漳州开发区的骄傲和名片。20年来,嘉庚学院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漳州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注入了全新活力。
蔡志勇希望嘉庚学院以20周年校庆为契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创新的样板、人才辈出的摇篮,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他说:“漳州开发区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嘉庚学院的发展,助力嘉庚学院建设再上新台阶,办学再上新水平。”
校友代表、合作企业代表、学生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也先后上台致辞。
“我爱你,嘉庚学院。”在致辞中,校友代表、2012届国际商务学院校友、嘉庚学院广州校友会会长、广州再酷一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黎红多次深情地对“嘉”告白。他说:“我的知识是在母校学的,我的爱人是在母校找的,我的事业伙伴是母校给的,我的快乐也是母校给的。我没有理由不爱母校,没有理由不爱得那么深。”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在20周年校庆之际,他和妻子吴晓霞共同为母校捐赠了20万元人民币。他说:“所有的感谢都要给我们的校主——陈嘉庚先生,是他的奉献精神,让我们可以在‘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巨大荣耀下学习和成长。‘止于至善’的校训,就是我们内心的种子,伴着我们的奋斗和成长,生根发芽。它也是我们价值观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正确的路上越走越好。”
合作企业代表、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赖志艺在送上校庆祝福的同时,也对嘉庚学院与该公司长期合作,不断培养和输送人才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早在2007年,双方就建立了合作关系,至今该公司在职的嘉庚学院校友共40余人,大部分已经成长为骨干人才,为该公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双方共建的实习基地被评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部分项目成功申请到专利,校企合作结出了硕果。未来,双方将充分结合学校的人才、技术、科研优势,发挥企业的设计、智造、销售的龙头作用,紧密开展产教融合。
“对于嘉庚学院,我们始终心存感激!”学生家长代表、设计与创意学院2020级学生安予心的父亲安闽满是欣慰地说:“我的女儿在嘉庚学院包容开放的环境下,在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导下,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三年,孩子在嘉庚学院学会了做人与做事,学会了分析与思考,学会了重新审视自己,也学会了如何不断超越自已,突破自己的极限,从而实现成长。”作为福建漳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也表达了对嘉庚学院毕业生的充分肯定,“我们公司有四名嘉庚学子:一名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其他三名都是公司的管理骨干。”
教师代表、福建省优秀教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廖颖敏教授代表全校教师向学校致以衷心的祝贺。她深情地说:“是嘉庚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优秀传统培养了我。”她感谢学校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让大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给予老师们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机会。她说,自己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遵循“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发展思路,大胆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成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生日快乐!”学生代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20级学生范程彬代表全体学生为学校送上祝福,并分享了自己多彩的大学生活。他说:“绿色是自由生机之色,是我大学学习生活的主基调;感谢‘嘉园’,为我们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给予我们大胆尝试探索的勇气。蓝色寓意创新开拓,是我心中念念不忘的颜色;感谢‘嘉园’,培养了我们锐意创新的精神,成就了更好的我们。党旗红是我心中向往的颜色;感谢‘嘉园’,教会了我们要把小我融入大我,让青春与祖国同行。”
庆祝大会上举行了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和长期服务奖表彰仪式。
嘉庚学院党委书记邱伟杰(左一)、院长王瑞芳(右一)为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戴一峰(左二)、卢昌义(右二)颁奖
为表彰在嘉庚学院发展建设过程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职工,学校设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杰出贡献奖。该奖项得到了厦门市张亦春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经学校各单位提名、院务会评定,嘉庚学院副院长戴一峰教授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昌义教授获得首届杰出贡献奖。
院长王瑞芳为服务满20年的教职工颁奖
院长王瑞芳、副院长戴一峰为服务满19年的教职工颁奖
院长王瑞芳、副院长戴一峰为服务满18年的教职工颁奖
院长王瑞芳、副院长戴一峰为服务满18年的教职工颁奖
为表达学校对教职工的感谢,学校还对在校工作10年以上的469名教职工颁发了长期服务奖。庆祝大会上,54名服务满18年及以上的教职工接受了表彰。
闽都陈嘉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朱孟楠(右)赠送捐赠支票
深圳市元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右)赠送捐赠支票
厦门贵在互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校友苏令相(右)赠送捐赠支票
厦门市临家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人事总监左玥(右)赠送捐赠支票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昌义教授(右)赠送捐赠支票
校友许黎红(右一)、吴晓霞(右二)夫妇赠送捐赠支票
在校庆之际,一批杰出校友、热心企业、地方校友会以捐钱捐物的方式支持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捐赠仪式上,王瑞芳院长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捐赠者闽都陈嘉庚公益基金会、深圳市元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厦门贵在互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市临家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昌义教授和校友许黎红、吴晓霞夫妇颁发了捐赠证书;并向一位匿名捐赠人民币30万元的热心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厦门市张亦春教育发展基金会,嘉庚学院副院长戴一峰教授,校友企业吾所谓岩茶工作室,一道新能源科技(漳州)有限公司,嘉庚学院泉州校友会、广州校友会以及海内外校友也为嘉庚学院捐款捐物。
本次校庆,学校也开通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育发展基金的捐赠通道,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慷慨捐赠。“10.21”“20”“131.4”“520”“666”“888”“1021”……在捐款的时候,“嘉”人们也以有特殊含义的数额表达对“嘉”的爱。截至10月20日,学校在该捐赠通道上共收到捐款133.56万。
最后,在激昂的校歌声中,校庆大会圆满落幕。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校庆周举办了二十多场庆祝活动,包括庆祝大会、校庆文艺晚会、校友歌会、校企校地合作座谈会、校友工作座谈会、昔日同仁座谈会、“恰同学少年”校友论坛、二十周年办学成果展、二十周年校庆摄影展等。当天,回来参加校庆活动的校友超过7000人,约占校友总数的九分之一。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