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学院对接福建省、厦门市千亿产业链和民生需求,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工科专业集群,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优秀的工程科技人才。面对科技变革和国家产业升级需要,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在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下,打造具有招生和就业双重竞争力的“新工科”专业群,2024年招生专业有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
学院名师汇聚。引进企业资深工程师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践行“一课双师”队伍建设模式,师资团队获批福建省本科教学团队。学院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高层次引进人次、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优秀教师、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省教育厅新世纪人才、省教育厅学科带头人千人计划、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厦门市优秀共产党员、厦门市职业教育振兴奖、厦门市级优秀教师等称号。
学院产教融合成效显著。建有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3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育人基地,建成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教育工程中心、福建省唯一的FANUC C级认证培训中心、首个福建省“工业机器人示教与编程”专项考核项目考点等10余个教科研实训平台。与中兴通讯、中软国际、中科曙光、海辰新能源、厦门唯科、厦门威芯泰、厦门恩格、欣视博汇等100余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内专业实验室3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60余个。
学院专业建设硕果累累。获批教育部 1+x 证书试点本科专业、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专业群、福建省创新创业试点专业;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近3年获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包括创新创业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0余项。
专家名师
雷蕴奇
教授
博士
福建省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智慧教育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
主任
厦门华厦学院副校长、福建省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智慧教育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智能系统、计算理论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海军工程大学硕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曾为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新加坡理工学院讲师;厦门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厦大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专家指导委员;曾任厦大网络中心副主任、系主任、华厦学院信智学院院长等职。主讲过“计算理论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高等体系结构”等10多门课程,获评厦大研究生特别优秀课程教师、信息学院奖教金等。已主持完成“3D形变体的保测变换与稀疏流形嵌入识别方法研究”“事件发现之视觉理解云的计算技术及实用产品”等10多个项目(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产学合作重大项目、新加坡国家科技基金、福建省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等),以及多个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60余篇。
李翠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 博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首批杰出会员
福建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视频与图像处理、超辨率图像重建以及深度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十二五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主要参加者,总排名第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一合作者)、国家863计划课题 (课题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第5子课题)项目等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2002年12月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奖。2005年被厦门市确认为重点引进人才。
王备战
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从事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发改委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横向课题50余项;在国内外有关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编译著6部。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厦门科学技术三等奖、厦门市优秀教师、厦门大学教学名师,第二届厦门大学最受学生喜爱老师、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冯勇建
半水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创始人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97年浙江大学流体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2001年美国Case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EDC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MEMS传感器设计及工艺研究。主要从事微机电/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智能仪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完成国家基金重大专项、省市级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40余项、已发表文章100余篇,已获专利100余项。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所五一零研究所合作研发MEMS传感器。
陈南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
企业导师
主持研制开发了多种机器人集成系统,长期从事工业机器人及加工工艺研究工作,对工业机器人研制、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集成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包括4篇SCI论文在内的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曾参与国家973、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法国机械工业技术中心的多个项目研究,与法国Transvalor公司、国内各飞机设计研究所及制造厂、国内各大钢厂等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陈明明
教授
福建省优秀人民教师
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
厦门市高层次人才
厦门市电子学会理事
通信工程专业负责人,带领团队获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福建省省级本科教学团队、福建省创新创业专业、福建省示范性专业群、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主持及参与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国家星火计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课题、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智慧教育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生产性实训基地、福建省创新创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福建省一流课程、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等各类横纵向教科研课题20余项。
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福建省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信息类教师授课比赛三等奖、入选福建省高等院校新世纪人才、福建省高校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海外研修千人计划、厦门市高层次人才。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生大创项目十余项,获省市级以上学生竞赛获奖十余项。
王宁
教授
高级工程师
美国FIU访问学者
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
省级专业带头人
福建省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
智慧教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带领大数据团队成功申报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教育部产学育人课程建设项目,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省技能竞赛获各类奖项多项等。获评福建省电子商务专业带头人、全国高校美育先进工作者、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工作者、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赴海外访学研修资助计划、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厦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蔡志猛
副教授
工程师
厦门市中华职教协会优秀教师
福建省应用型“先进制造类”
教学联盟理事
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
主要负责人
物联网工程专业负责人,主持及参与省级科研项目5项,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省市及国家级比赛赛项目多项;是2015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2013福建省通信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2012国家级“通信技术”实训基地项目、2009省级“LED和光伏产业”实训基地及“光电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主要负责人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的主要负责人;获厦门市中华职教协会2017年优秀教师。
万瑾
副教授
厦门大学工学博士
福建省高校优秀党员
厦门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厦门市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
厦门市自动化学会理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项目主要负责人,FANUC C级认证点负责人;主持完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课题、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多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担任一线教师20年,编著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获得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厦门市优秀共产党员、厦门市职业教育振兴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张树森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原海军航空大学教授
海军专业技术大校军衔
原海军航空兵部优秀教师
原海军航空兵部青年精武标兵
原海军青年精武建功成才标兵
首届解放军院校育才奖银奖获得者
福建省高层次人才
厦门市高层次人才
任教35年,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及教研课题几十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得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等奖1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含国防)1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专利1项;获得海军优秀合格课程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三次荣立三等功,三次提前晋升专业技术等级。
张原草
北京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理学博士
北京大学物理学科(领域)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数学学科(领域)
博士后
曾任北京大学教师,擅长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
章元
副教授
拥有20年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经验,中兴通讯电信生产经营管理系统资深项目总监,主持参与过电信运营商集团级规范制定3次,省级规范制定5次,地市级规范制定15个,主持参与电信运营商集团级项目开发3项,省级项目8个,地市级项目13个。
汤丽华
副教授
硕士
主持省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4项,主持编写教材1部,参与编写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曾获得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华东赛区)二等奖、厦门市微课教学竞赛二等奖。
周海波
副教授
高级技师
厦门仪器仪表学会理事
厦门自动化学会常任理事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
从事一线教学15年,研究方向为机械自动化及工业自动化。主持及参与省级科研项目7项,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PLC、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项目中取得较好名次。主持学校“至善报告厅10KVA太阳能供电系统设计与建设”、PLC实验室、电机拖动实验室等建设,参与学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基地和ICT产教融合基地建设。
邓鹭涛
高级工程师
中国刀具协会会员
厦门科技局智库专家
中共厦门非公企业支部书记
厦门市总工会系统“创新能手”、“能工巧匠”
就职于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达十六年时间,长期从事精密机械生产技术及管理工作,获得厦门科学技术发明协会2项科技创新奖项及厦门市总工会多次表彰。2008年进入厦门华厦学院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任职教师至今。编著及参编3部大学教材,主持及参与3项厦门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工作。获得福建省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
宁静
副教授
编写了《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和《电工实训》两本校内实训教材,并撰写多篇教学论文以供交流,同时参与两本教材的编写。参与开发的教学成果项目——《变电仿真系统》被评为广东省职业技能培训和技工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的《黄河下游滩区安全与减灾体系构建研究》为河南省2006年科技发展计划科技攻关项目。
卢光义
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厦门市财政局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曾在电子及智能建筑多家知名企业任职二十多年,主持过长春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长春市建设系统12319服务监督热线系统、龙岩卷烟厂生产调度中心大屏幕技术改造等大中型项目,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2008年8月进入华厦学院任教,主要教授《单片机原理与控制技术》、《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等课程。发表论文5篇,申报专利2项。
洪如
副教授
数控技师
福建省工程图学会理事
参与省级学生大创项目的指导,主持校级项目1项、指导学生参加省技能大赛;公开出版教材3部,授权专利软著5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
陈南京
副教授
福建省网络管理员
职业资格考试考评员
厦门市财政采购评审专家
主讲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
李志阳
副教授
工程师
计算机辅助设计考评员
主持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科研项目1项、参与省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
卢月红
副教授
主持福建省专项考试“三维建模”考试题库的编写、福建省专项考试“3D打印设计与应用中级试题汇编”的编写;与厦门雷菱科技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华厦—雷菱焊接实验室”,引进焊接机器人及搬运机器人;参与建设福建省工业机器人专项考试基地、参与建设“发那科C级认证”培训点并获发那科C级导师证书;与厦门恩格节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核酸分离机”、与嘉技(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基于AGV小车的智能物流。除此,申请获批专利12项,省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学院专业
学院获得福建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专业群获批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专业群,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分别获得福建省创新创业试点专业。
2024年招生专业有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
通信工程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核心课程
IP网络技术、光接入技术及应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光传输技术及应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工程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应用设计与开发、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云计算等。
2职业前景
随着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术的创新、运用和渗透,ICT技术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支撑平台,ICT产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是当前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5G时代大幕的逐步拉开,我国通信企业的崛起,通信工程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上涨,行业人才缺口巨大,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80万个。
典型工作岗位:通信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无线通信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数据通信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数字媒体开发工程师等。
物联网工程
1核心课程
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Linux 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其应用、JAVA 程序设计、RFID原理及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等。
职业前景
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设备技术发展的驱动下,物联网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未来五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物联网行业人才缺口巨大:智能交通、车联网20万;智能物流、物流与智能仓储20万;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与新能源100万;智能医疗、智能医疗设备支持与技术服务、智能医护管理100万;智能工业、过程管理与自动化控制50万;智能家居市场人才需求近100万。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领域从事嵌入式软件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等工作。
典型工作岗位:嵌入式软件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核心课程
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学、电工电子学实验、工程力学、工程力学实验、工程材料、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导论、工程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控制工程基础、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机械产品三维建模、工业机器人编程与仿真、机器人视觉。
2职业前景
在机械工程行业及相关交叉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
典型工作岗位:机械设计工程师、机器视觉工程师、机械自动化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售后工程师、生产管理工程师等。
高端平台
学院建有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3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育人基地,建成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教育工程中心、福建省唯一的FANUC C级认证培训中心、首个福建省“工业机器人示教与编程”专项考核项目考点等10余个教科研实训平台。
首批教育部-ICT
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该基地面向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2015年获得教育部立项,2017年获教育部示范性立项。
基地集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为一体,以信息化和产教融合为鲜明特色,建成有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学院。两次获得教育部推荐,教育部举办的“一带一路”产教融合与企业国际化发展论坛做主题发言,基地建设获国家和行业专家广泛认可。
学校投近3000万元完成建设了集智能数控机床、大数据应用、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微机电等相关平台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创新工场”。该基地主要服务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等专业,旨在满足区域内“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要求。
智能制造创新工场以智能制造产线为核心,同时依托其支撑技术分别建立了9个功能实验室,包括工业机器人基础实验室、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教学工作站、工厂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实训平台、MES认知实验平台、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仿真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去毛刺工作站、自动化工程设计实验室、数控车床实训站和CAD实训中心。在“新工科”背景下,基地创新性地提出了“面-点-面”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适应国家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实验实训
学院建成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基地3个,分别为中锐网络产学研合作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物联网应用开发课程改革、数据库技术通识应用在线课程建设。与中兴通讯、中软国际、中科曙光、海辰新能源、厦门唯科、厦门威芯泰、厦门恩格、欣视博汇等100余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内专业实验室3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60余个。
育人特色
智能制造创新学习工场
依托“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打造互联网+智慧教育生态全系统资源。
智慧学习工场由1个智慧学习平台(平台上建设各类资源),5个线下体验中心组成(包括大数据资源中心、创新创业资源中心、联合教研资源中心、专业运营资源中心、虚拟演播中心),彻底打通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实现高校“教”和“学”的智慧学习平台,同时配套校企合作专业管理资源、创新创业资源等,建成具有特色的深度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性示范性基地。
“六位一体”育人模式
学院搭建"创新先锋号”、“领航导师"等党建品牌,形成混编师资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专业指导教师与辅导员、领航导师(伙伴计划)与校友“六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促进学生思政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等各方面的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新格局。
学院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服务社会的结合点,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组织130余名师生参加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通信保障工作,组织师生参加30多个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活动,共建实习就业基地12个,发挥服务社会工作;党员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团队建立十佳厦门市关爱外来务工青年子弟校志愿服务项目,获批2个厦门市支持的志愿项目,与学生党支部联合组建“交通文明督导党员服务队”、“集美乐安小学党员科技服务团”等两个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助力美丽厦门建设。党建工作服务功能由二级学院拓展到全校,进而辐射到美丽集美、美丽厦门建设,党建工作上新台阶。近年来,学院获得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党建样板党支部、团中央全国活力团支部、厦门市优秀党建品牌、厦门市党建E家优秀支部、厦门华厦学院党建突出贡献奖等成果。
葛文倩
福建省选调生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
党政办科员
张煜珍
基层就业
福建省宁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科员
方建敏
自主创业
无界限(厦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展瑞斌
自主创业
厦门青蕉文化传媒有限
责任公司
郑加鹏
考研
2023考入
新疆大学
工业工程与管理
郭楚月
考研
2022考入
北京公安大学
法律专业
田聪
考研
2022考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机械专业
方琳颖
考研
2023考入
集美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娄威振
考研
2023考入
湖州师范学院
计算机技术专业
黄润杰
考研
2023考入
江西理工大学
计算机技术专业
严小雨
考研
2024考入
福建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专业
林宏伟
考研 2024考入
福州大学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含量子技术等)
方超
考研
2024考入
南昌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平台
学院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专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形成“督学、促学、导学、帮学、勤学、活学”六学动力体系,抓牢“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学习实践、毕业生就业工作”等重要环节,开展“教学质量反馈会、企业导师职素课、新生专场讲座、主题教育班会”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激发奋发学习的内生动力。结合各系专业特点,实施“准职业人培养、育苗计划、新工科领航人才培养计划”,组建ICT、机器人、大数据等协会,举办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机械设计、数学建模等方面的专业特色活动,推动数字素养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融互补多样化的教学体系,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在美国数学建模比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省级机械创新大赛、省级信息安全大赛、“华为·卡伦特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选拔赛暨第一届福建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锐智杯”福建省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