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构建红色校史文化“123”工作矩阵, 全力打造立德树人“红色引擎”
编者按
2024年是学校全面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理工大学建设的开局之年,是学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
我校即将接受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第二类第二种审核评估,这是对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检验。为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充分展示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成果,校评建办、校党委宣传部联合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报道,重点报道各单位近年来在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工作举措、特色亮点和显著成效,籍此激励广大师生贯彻新思想、树立新理念、建设新大学,以更高标准、更新要求、更实举措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天推出校党委宣传部牵头的本科教育教学典型案例——《构建红色校史文化“123”工作矩阵, 全力打造立德树人“红色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文化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着力点,校史是推进思政教育的最生动教材。校党委宣传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密围绕“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从百年办学史中发掘红色校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构建红色校史文化“123”工作矩阵,让校史“活起来”“动起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精神沃土和文化滋养,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师生家国情怀、激发历史认同和文化自信,探索学校文化育人工作新载体、新路径。
图1 红色校史文化“123”工作矩阵示意图
弘扬传承两种精神
使红色校史文化具象化
学校先后深入杰出校友马立峰烈士家乡、郑代雨先生家中以及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档案馆、闽东革命纪念馆等多地取材取景,搜寻两位校史人物的红色事迹、历史资料和实物典藏,在校史馆中开辟马立峰、郑代雨专栏。从丰富的历史资料中,勾画出两位校友的红色气质和精神形象,推动马立峰塑像、郑代雨塑像在旗山校区校园落成,将伟大建党精神、劳模精神贯穿于从校史馆、人物塑像、校园道路命名等物质层面,再到专题片、原创手绘画册、红色舞台剧等精神层面建设全过程。
图2 马立峰塑像、郑代雨塑像分别于2020年7月、2021年5月落成
建立红色校史资源库
使红色校史文化有形化
推进红色校史文化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深度融合,将其转化为可看、可触、可说、可演、可学的有形载体和时代符号,将静态的校史史料整合并转化为动态育人资源,实现红色校史文化形象化、立体化、网络化。
一是抓好“三个一”。“三个一”即搭建一个讲坛、创作一台好剧、绘制一本画册。以郑代雨先生名字命名“代雨讲坛”,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传承郑代雨先生技术报国的爱国情怀;以马立峰烈士革命事迹为原型,创作主题音诗剧《信仰的力量》,用情景的形式再现了马立峰烈士与其后人的超越时空对话,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彰大会暨“永远跟党走”文艺演出上首次公演,点击量超7万人次;以马立峰烈士“加入共产党”“组织罢工”“留校任教”“壮烈牺牲”等革命故事为主线,精心绘制原创手绘画册,并将其捐献给福安立峰村马立峰烈士纪念室,成为学习马立峰革命事迹的有形载体。
图3 以马立峰烈士革命事迹为题材绘制原创手绘画册
二是拍好“两部片”。以马立峰烈士的革命事迹和郑代雨先生技术报国的红色故事为内容,拍摄并制作《长鞭一策岂回头——闽东革命先驱马立峰》《敢为天下先——郑代雨 中国高压带电作业的开创者之一》两部专题片,用详实史料、真实影像展现马立峰烈士、郑代雨先生的光辉事迹,其中《长鞭一策岂回头——闽东革命先驱马立峰》入选教育部2023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红色家园”视频展览遴选名单。
图4 两部展现马立峰烈士、郑代雨先生光辉一生的专题片
拓宽校史育人场域
使红色校史文化立体化
广大师生、校友、马立峰烈士家乡民众、郑代雨先生家属以及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物、参与设计、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红色资源的教育和文化价值挖掘,潜移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一是强化主题教育带动。以烈士纪念日、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校史馆成为新生入学教育、教师岗前培训的“第一站”,两座校史人物雕塑成为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训现场教学和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及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的重要场所,两部专题宣传片成为党校、团校、思政课程、各类选修课程及“青马班”培训的主要教材。近两年,5000多人次师生在校史人物塑像前开展主题实践活动,2万多人次收看两部专题宣传片。
二是强化精品项目推动。以建设网络文化名师工作室为抓手,以课题研究立项、党支部工作立项为载体,以举办校内马立峰烈士红色事迹主题展、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为依托,推动红色校史文化从内涵阐释、建设目标、运行机制、实践载体到实施路径的多元统一,通过项目制运行丰富校史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与实践模式,形成更为立体、更加成熟的红色校史文化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
三是强化宣教平台助动。加强校外主流媒体、校内“两微一端”等宣教平台的一体化融合,强化校外媒体“宣”与校内媒体“教”的差异化布局。在中国新闻网、福建日报、新福建、中国网、学习强国、东南网及福建电视台、福建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学校红色校史文化相关内容40多次。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校报等校内媒体开辟宣传专题专栏专版,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与宣教平台有效衔接,扩大红色校史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