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过去十年,学校研究生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学科布局 研究生教育学科水平持续提升
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等9个一级学术学位博士、硕士点和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目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16个硕士专业学位,学校研究生教育涵盖9个学科门类,已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布局。
工程学、材料学和化学三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现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学科入选甘肃省“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
完善招生机制 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扩大
不断加强招生宣传,积极提升学校影响力,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快速增长。2022级研究生报考人数6769人,较2012年增长371%;录取博士119人,较2012年增长126%;录取硕士2637人,较2012年增长142%。2022年录取博士中,“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占比71%;录取硕士中,优质生源占比69%,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61%,研究生与本科生当年招生比达到1:2。目前研究生规模8019人,较2012年增长155%。
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研究生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持续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学术学位侧重理论素养、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工程素养、应用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程模块,完善课程体系,兼顾基础和前沿,统筹理论和案例,融合专业和思政,建设校级研究生重点学位课程69门、研究生精品课程36门、课程思政项目221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2门。建设成12个省级示范和17个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全面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深入推动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
构建多元化学术评价体系,从学术论文、知识产权、学科竞赛、技术革新、承担科研项目等方面,对不同类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分类评价。强化研究生课程考核、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学位申请、论文评阅、论文答辩、论文抽检等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出台研究生学业预警和超期研究生清退制度,定期发布质量分析报告,持续健全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
健全考评机制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全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职责,明确导师失范行为,优化遴选条件,实施分类遴选,严格岗位考核,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定期开展导师资格遴选及年度招生资格审核、导师全员培训、优秀导师评选等,每三年开展一次导师考核,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规模持续提升。现有博士生导师206人,硕士生导师916人,整体较2012增长75%。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促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新制定、修订30余项研究生培养管理规章制度。持续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搭建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平台。过去十年,累计立项研究生项目441项,资助经费688万元,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836篇,获发明专利351件、实用新型专利169件,获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3篇、硕士学位论文102篇,资助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693次,30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海外学习。
展望未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将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的引领下,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发展主线,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培养适应党和国家需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着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再上新台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