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  2011-06-27    

  2007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申论试卷

  一、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间: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12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中国时装品牌网2006年8月18日报道,在上海方浜西路 23弄的废墟与废墟之间扯满了各式各样的塑料顶棚,棚下一个接一个挤满了零售走私服装的摊位,有的摊贩就在碎砖瓦上铺块布,在断墙上拉根绳设摊。由于弄堂里挤不下,摊位延伸到了弄堂口两侧人行道是。绳子上挂有西装、T 恤、运动衫,地摊上堆着西裤、羊毛衫、皮鞋。各种衣物上都附有洋商标,产地有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一名全身上下穿着进口名牌的贩子说: "阿拉卖的是走私货,所以价钱便宜。侬看看我身上的 T 恤、西裤,统统是正宗名牌新衣裳,总价只卖到100元,太合算了!"

  一个改行的老板娘说,实际上这里卖的都是旧货, "卖相"新一些的,不过是经过了洗染熨烫等处理,价钱卖得高些。她还透露,这里的摊贩有从广东进货的,但大多从福建进货。刚到手时是打了包的"统货" ,按重量计价。如果在当地做好"预处理" 。一般来说,带回两大蛇皮袋的货可赚 2 万无。因为一件"翻新"西装的成本至多10元钱,利润一般要有400%-500%。

  2、成都海关缉私局前段时间破获了一起特大走私进口废物案一一两家涉案企业在近十年间,累计走私进口以含钼废催化剂为主的洋垃圾3000余吨。

  海关人士指出,造成含钼废催化剂走私进口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含钼废催化剂的获取成本低廉。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大污染性,出口国往往以无代价方式转让,仅需支付少量运费即可。二是这些固体废物的加工提炼工艺简单,一般中小企业即可掌握。

  成都海关缉私局的同志告诉记者: "这些废催化剂的钼含量是8%左右, 而一般钼精矿的钼含量超过40%初步计算,每一吨含钼废催化剂,能生产一吨多化工成品(钼酸钠等) ,每出口一集装箱(约40吨)产品,利润超过200万元,每吨净赚5万元,利润实在高得惊人。 "

  国家对废催化剂实行进口管制,根本原因在于加工废催化剂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上述两家废催化剂加工厂区周围地下水污染严重,庄稼被工厂废水"烧伤" ,粮食减产。武汉亚心医院,湖北检验检疫局对两批先后空运抵此的捐赠物资例行检验。

  3、2006年 9月 6日到现场的10余名成员中,除质检工作人员,还有来自美国AGAPE 基金会、武汉市慈善协会和武汉亚心医院三方的代表。

  这两批医疗用品由美国AGAPE 基金会捐赠给武汉市慈善协会, 价值29422美元, 共 548箱(138647件) ,主要为心脏手术包、注射器、试剂、轮椅等。根据捐赠双方于2005年 4月 16日和 6月 13日签署的两份文件,两批物资均对口提供给亚心医院。

  现场的检验结果出人意料。据湖北电视台拍摄的画面,轮椅多数不完整,部分药品至2004年 11月即已到期。

  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的结果是: 捐赠医疗器械第一批到货161个纸箱, 大部分产品已经于2005年6月(到货日)前过期;第二批共387个纸箱,绝大部分产品失效期在1990年到 2004年之间,并有大量一次性注射器裸放在箱内,试剂和不明液体外流,致使大部分产品霉变、污染,轮椅、试验箱和部分一次性用品为二手废旧用品。

  湖北检验检疫局当场对货物实施隔离封存,另抽取样品送至武汉某医科大学做进一步鉴定。后者得到的结果是:样品有一部分为已使用和被严重污染的医疗用品,如再使用后患无穷。如实施销毁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

  10月中旬,同样在武汉,当地海关再曝一起"美国问题捐赠" 。这起被视为迄今为止武汉海关查获的最大规模"洋医疗垃圾" ,重约10吨,价值36万余美元。由中华慈善总会分拨给湖北省慈善协会接收,提供者则为美国LDS 基金会。

  据了解,大多数发达国家对待危险废物实施两种方法:一是异地生产,二是越境转移。 "武汉这次收到的医疗垃圾,就属于越境转移。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井文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鉴于本辖区接连出现的"美国问题捐赠" ,10月中下旬湖北质检部门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专项汇报,并针对"美国问题捐赠"提出建议:一是要按国家规定加强对进口的医疗器械,特别是对进口旧医疗器械的检验监管;二是要加大对境外捐赠物品特别是涉及人民安全卫生健康的物品入境审批把关措施和力度。

  这些建议最终被国家质检总局采纳。在11月4日发布的159号分告中,该局在全系统强调了备案与上报机制: "一、各地加强对捐赠医疗器械的检验监管,并完善上报机制;二、凡向中国捐赠医疗器械的国外捐赠机构,需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备案;三、强化报验、口岸查验、使用地检验,必要时实施装运前预检验" 。

  4、2007年 1月, 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连续报道了英国20万吨洋垃圾侵入中国污染环境的新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多方求证,中央电视台终于找到了洋垃圾的入侵地,这就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的一个叫作联窖的村庄。

  记者在现场看到,烟囱耸立,还冒着滚滚黑烟,村旁边的一条河,河水已经完全变成了黑色,上面还漂浮着各种垃圾。随后,记者来到了村里的垃圾回收处理点,发现分拣垃圾的妇女和小孩,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对垃圾进行分类,在这些垃圾中洋垃圾的身影频频出现。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环保局副局长黄颂华说: "出现污染,主要检测是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 "黄颂华介绍,仅联窖村从事垃圾回收理的就有400多个经营户,共15000多人,并且大部分都来自外地。附近还有6个村在不同程度的从事同样的工作。在分拣垃圾的过程中,很多经营户都只是简单地通过焚烧进行处理。在这些经营户中,90%都属于无照经营,他们租用当地村民的房屋,频繁变化地点,与政府打游击战,非常不利于监管。对于这次到底是谁从英国进口了20万吨生活垃圾,黄颂华说,目前他们还没有找到确定的目标。

  英国洋垃圾事件引起了绿色和平组织的密切关注。作为国妹民间组织,他们对于不法商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非法出口洋垃圾的手段和做法非常了解。

  绿色和平组织有毒污染防治项目主任岳毅桦说: "第一就是谎报,在报关的时候,将洋垃圾以别的名义进行报关,比如说电子垃圾,它就以可再使用的电脑的名义进行报关。第二种就是夹带,将洋垃圾夹带在正常的物品中,这是两种最常见的做法。 " 岳毅桦说: "如果说真正承担责任的话,绝对是将这批洋垃圾出口到中国来的那个分司,那个发达国家

  必须承担他们的责任,他们应该运回去。这也是有先例的,只要在海关发现或截获这样的垃圾,必须全部退回。 " 最近有媒体报道:中国每年有价值160亿英镑的货物运往英国。然而作为: "回报" ,英国每年竟将"创纪录"的190万吨垃圾用货船送到中国。而据英国媒体21日报道,短短 8年中,英国运往中国的垃圾数量竟狂涨了 158 倍!这一内幕是一份英国政府最新官方调查报告 20 日披露的。报告称,当布莱乐首相 1997年刚上台时,英国大约有1.2万吨以废塑料为主的垃圾运往中国。而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在短短8年之后,则达到了惊人的190万吨。

  5、据了解,2006年全国海关缉私部门立案查处走私废物案件49起,查获各类固体废物8000多吨,其中工业废物7480多吨,生活垃圾520多吨,对 178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强制措施。走私渠道主要以海上偷运为主,方式为伪报品名。废物的来源地主要是欧美、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记者 1月 31日从海关总署获悉,为了防范"洋垃圾"走私入境,全国海关采取实行废物进口企业分类管理、严格进口废物口岸监管条例和完善相关法规等4项措施,从源头上堵住"洋垃圾非法入境。

  6、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送垃圾并不是最近才发生或者出现的事情,我国一直都受到"洋垃圾"入侵的困扰。1993年9月,韩国7家公司以"其它燃料油"名义,将1228吨废旧物由韩国运抵南京港,经查船上装的全都是污水、酸性腐蚀性液体等化工废弃物。1995 年6月,从德国进口678 吨货物抵运江西,称为进口废塑料,经海关人员开箱检查,发现箱中全是食品袋、饭盒、饮料罐等生活废弃物。同年7月,上海宝山海关查获从日本进口的46吨名为回收塑料,实为废弃农用薄膜的洋垃圾。2005年 3月,在荷兰鹿特丹港截获的一艘前往中国的英国货船上,54 个集装箱内装满了食品垃圾、塑料废品、饮料罐、旧衣服、废电池以及废旧手提袋等生活垃圾。从2004年开始,欧洲大陆出口到中国的塑料垃圾高达20万吨,废纸和硬纸板多达50万吨,比三年前有了大幅度增加。

  7、西非国家科特迪瓦最近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不过不是因为该国的和平进程取得了多大进展,而是因为发生了毒垃圾致人死亡事件一一并且,这些垃圾是乘坐某发达国家公司雇佣的货轮不远万里"专程"来到科特迪瓦的。

  2006 年 8 月下旬,一艘外国货轮通过代理公司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十多外地点卸载了数百吨有毒工业垃圾,引发严重环境污染。据统计,垃圾排出的有毒气体迄今已造成7人死亡,数万人出现不良症状,科过渡政府也因此集体辞职。

  这一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洋垃圾的关注。其实洋垃圾引发的环境问题由来已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有毒废物5亿多吨,大部分产生于工业发达国家。这些危险废物处理起来非常复杂,而且费用不菲,因此,国际间的垃圾转移随之产生并逐年加剧。不少洋垃圾漂洋过海,被运送到法规相对不严、处理费用相对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危险的电子垃圾就有80%出口到亚洲,而这80%中的 90%进入了中国,

  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刚刚发布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一一国际法分析》报告指出,在进入我国的电子洋垃圾中含铅、镉、锂等 700 多种物质,其中 50%对人体有害。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被称作"世界电子垃圾终点站"的广东贵屿镇,由于采用的是"19 世纪工艺"来处理电子垃圾,已导致方圆上百里找不到可饮用的水。

  可以说,科特迪瓦毒垃圾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下掩盖的是更多未造成人员严重伤亡的洋垃圾污染事件。

  8、事实上,倾倒洋垃圾不是国家行为,而是企业行为:对垃圾出口企业来说,这样做既可以赚取政府的垃圾处理费,又减少了垃圾处理成本,避开政府监管,还能从中国进口商那里获得出口收入;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可补充其生产原料不足,如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塑料制品国,作为原料的合成树脂市场价格11000元/吨,而进口废塑却只有 4000 元/吨左右。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只要有这样的价格落差,就会有人不顾他人的死活而去做垃圾生意。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不纯粹是一个市场问题。可想而知,在英国,如果没有严厉的环保制度,处理垃圾也同样赚钱的话,没有企业会把垃圾倾倒到中国。正是因为发达国家在环保事业上法制完备、社会监督完善、政府行政到位,垃圾处理和排法需交纳高额费用,这些洋垃圾在基本国才无处容身。而在中国,垃圾处理的成本之低、利润之高令人吃惊,没有过硬"关系"的人甚至还不能从事废旧品回收行业,说明这是一个暴利行业。而与此同时政府监管却极为宽松,大多只是罚款了事,而且这些罚款进接进入地方财政,

  那些受污染危害的公民却不能从这些罚款中得到合理补偿,制造污染的企业和人也不会受到致命打击。

  9、我国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24、25、26条和第 78、79、80条对固体废物,即报道中所称的"洋垃圾"进口问题作出了专门规定。这些规定与上述事件相关的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

  一是禁止洋垃圾进境倾倒、堆放和处置这三种行为。这三种行为中,倾倒和堆放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毋庸置疑;而垃圾处置由于在目前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填埋或焚烧,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禁止不能用做原料或者不能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洋垃圾进口,也就是说可以用做原料  的洋垃圾可以进口;可者不管是否用做原料,只要可以利用,但必须是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洋垃圾可以进口。不过,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于以原料河者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垃圾进口,要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第一是限制进口,第二是需经过审批许可可者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第

  三是必须对这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第四是进口洋垃圾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第五是必须经质量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这5个条件缺一不可。

  三是对于禁止进口、限制进口和许可进口的垃圾需要由有关部门制定目录,根据目录来决定哪些可以进口、哪些不可以进口。这个目录是由多部门联合制定的。目前关于电子废物是否可以入境的问题,在立法、执法和科研部门均有争议,但不管理论上的争议如何,必须严格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执行。

  四是对于违反上述法律规定的,第78、79、80条分别规定了违法者所应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

  10. 2007年 1月 25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教授周珂发表文章认为,洋垃圾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而潜在的危害更令人不寒而慄。尽管专家和媒体已指出这种行为的违法性,包括对国内法和对国际公约的违反,但至今尚未听说法律对此如何介入。正是由于外来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和应得的法律惩处,才使国人对我们现今环境法面对违法者屡屡表现出来的踟躇感到不解,公众和媒体的义愤如此强烈,理应让反思现行的法律。例如,

  我国修改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 24 条规定,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同时第 25 条又规定,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或者不能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固体废物;对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实行限制进口和自动许可进口分类管理。表面上25条是24条的例外情况,但实践中这个口子一开就再也堵不上。更有一些权威人士和专家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当成名言到处鼓吹,如此一来,也就不存在什么不能用作原料的洋垃圾了,当然也就可以敞开进口了。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