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访李大钊北京故居
2021-10-29 14:34:00
都本伟
   今年以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走好红色道路的要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校党委书记都本伟教授已撰写和发表了若干篇党史散文,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发挥了党史教育的育人作用。近期,他又利用“十一”小长假,访问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北京故居,撰写出了《“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的长篇红色游记,今予以发表,希望广大师生员工,从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中获取前进的动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无论是宣讲党史,还是考察红色纪念地,我都一次又一次地被我们党的苦难辉煌的历史而激动,被无数的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而感动:我曾经站在瞿秋白就义处——长汀县的罗汉岭下,缅怀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盘腿而坐、笑对侩子手枪口的英雄壮举;我也曾站在何叔衡跳崖身亡的闽西小迳村的山崖下,回忆我们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为了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悲壮史诗……同样,为了缅怀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李大钊光辉的一生和英勇就义的壮举,在天高气爽、枫叶飘落的金秋十月,我在友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的故居,开始了对这位伟大革命先驱近距离的瞻仰和解读。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秋风送爽的早晨,我从北京东城下榻的宾馆出发,乘车沿着长安街从东向西驶去,当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看到车窗外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时,我的心情一下子澎湃起来,耳边似乎响起了72年前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发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再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无数面五星红旗的衬托下更加庄严肃穆时,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李大钊94年前大义凛然、气定神闲地走向绞刑架的身影。正是有了李大钊等无数革命先烈的浴血牺牲,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的内心不无感慨:在今天和平的年代,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献出的宝贵生命,都要时时刻刻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上午9时,我们来到了位于西长安街南侧西城区文华胡同里的一座灰色屋顶的中式院落门前,只见门口两侧墙上分别立着“李大钊故居”的牌子,门边的告示牌介绍着故居的基本情况。当站在故居门前时,我的脑海里又出现了100多年前李大钊从这里出出进进的身影,那可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奔奔波波的伟大身躯呀!于是,为了表达我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我让友人在大门的左右两侧分别为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影像。

  ▲作者在李大钊故居前留影

  走进故居大门,我看到墙上贴着李大钊故居的布局图。故居是一个小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有北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其中北房正中是堂屋,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西耳房为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南间是客房。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院内有李大钊亲手种植的两株海棠树。从1921年春到1924年1月,李大钊全家在此居住了4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最长的一处居所。李大钊非常喜欢这处住宅,这里是他与妻子、儿女在一起生活最快乐、最幸福的地方。李大钊的次子光华、幼女钟华就出生在这里,他的长子葆华、长女星华都是在这里受父亲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

  步入故居,首先映于眼帘的是,在一面雕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的金质浮雕前塑立着的李大钊的半身铜像,周围布满了一片粉红色的海棠花和几束黄白相间的菊花,表达着参观者对李大钊的无限景仰和崇敬。只见李大钊穿着中式大襟上装、蓄着八字胡须、戴着眼镜、留着平头的典型形象。他炯炯有神的目光,像一束能刺破黑暗的光束;那陷入沉思的表情,像还在深深地思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那大义凛然的气质,又是他一生坚持理想、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真实写照。站在李大钊的铜像前,我的眼前不断地闪现出他颠簸在日本海上赴东瀛苦苦求学的高大身影、在天安门广场前向民众演讲《庶民的胜利》的声声呐喊、赶着马车与陈独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奔向天津港向光明进发的片片影像、北大红楼图书馆办公室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初期组织的熠熠灯光,以及在广州与孙中山站在一起实现国共合作亲密握手的光辉形象!身在100年前李大钊工作生活的旧居,睹物思人,我为李大钊短暂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而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深深地感动着!

  ▲故居院内李大钊的铜像

  随后,当我向东拐入李大钊故居的堂院时,立即看到了院落中央100年前由李大钊亲手种下的两株海棠树,正值金秋时节,虽然已看不到春季时满堂花开的灿烂,但此时满树都结满着红彤彤的海棠果,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我猜想,李大钊如此喜欢海棠,一定是他喜爱海棠春季里的花香四溢、秋天里的果实累累的景象!这也是他一生追求光明、传播理想、心地美好、为人民谋幸福而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如果这两棵海棠树有灵的话,一定会在其成长的岁月里,用年轮记录着李大钊先生的功德!

  院落北面正对着李大钊故居的正房——堂屋,这是主人全家吃饭、活动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对着屋门的是一张八仙桌,两边各一张官帽椅;靠北墙的条案上摆放着一台老式座钟和两只掸瓶,有“终生平安”之意;条案上方的墙上悬挂着一幅镶在玻璃框子里的古画,在古画两边悬挂的是李大钊手书的著名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条幅。在这间堂屋里,李大钊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梁漱溟、章士钊等同志和友人。站在堂屋内我在想,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当年出现过多少中国文化名人和革命者的身影呀!小小的房间不仅联着的是北京,而且是全中国,甚至是一万公里外的苏俄。因为正是在此居住前后,李大钊作为北大图书馆馆长,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响应孙中山号召,加入和改组了中国国民党,远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这里,是他一生革命生涯最关键阶段的居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他一生为共产主义敢于担当、履行使命的真实写照!

  “铁肩担道义”,让我想起了“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和陈独秀并肩作战,冒着被捕的风险,带着陈独秀撰写的《北京市民宣言》,登上北京前门外新世界游乐场散发传单的身影;让我眼前浮现出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北大的讲堂上慷慨激昂演讲的形象;想起了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李大钊连续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更让我想起了李大钊和孙中山一起,挑起了“国共合作”的重担,向北洋军阀开战,发动了北伐战争的画面……“铁肩担道义”,李大钊以一个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的柔弱双肩,承担起了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伟大重担,实现了他“铁肩担道义”的伟大抱负和社会理想!

  堂屋东边的房间是李大钊夫妇的卧室。当我步入卧室时,首先看到的是墙上挂着的李大钊夫妇当年的照片,火炕正中摆放的炕桌、靠墙摆着的炕柜也一目了然。这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卧室,让我想到了曾读过的《李大钊传》中记载的李大钊的婚姻生活。李大钊是“遗腹子”,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乐亭县的一个小村庄,出生时父亲已患肺结核去世,母亲在李大钊不到两岁时也撒手人寰,李大钊成了孤儿,是他70岁的祖父将其抚养长大,寄希望他读书取仕,光宗耀祖。李大钊4岁时就被祖父送入私塾接受蒙学教育,10岁时又送他到邻村的私塾继续读书。按当地的习俗,祖父为李大钊订了门亲事,将私塾教师的挚友女儿赵纫兰与李大钊结为夫妻。赵纫兰生于1884年,当年16岁,比李大钊大6岁,这看似极不般配的婚姻,成全了李大钊的读书求学、漂洋过海、回国革命的生命历程。在他们28年的婚姻生活中,两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赵纫兰不仅承担起了全部家务,为其生了三男三女,而且坚定地支持李大钊革命,并一起被捕坐牢,目睹了李大钊狱中与敌人斗争的英雄壮举。当我凝神关注李大钊夫妇的照片时,真为这对革命夫妻的伟大爱情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而感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我不由自主地在心中默念:李大钊夫妇的爱情,真是人世间最美的花朵,虽过早地凋零,但他们那让人撕心裂肺的伟大爱情将万古长存!

  ▲故居中李大钊夫妇卧室

  从李大钊夫妇卧室出来,穿过堂屋,我来到李大钊长女李星华的卧室。李星华生于1911年11月21日的河北老家,2岁时父亲便离家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儿时对父亲的印象不深。父亲留学回国后,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图书馆馆长时,她才随父举家搬进北京居住,在此故居住了4年。虽然李大钊忙于革命工作,正在投身于建党、筹备党代会、与孙中山商讨国共合作、发动大革命等活动,南北奔波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但他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热情,言传身教地影响到了李星华,她既佩服父亲的坚强革命意志,又时刻为父亲的性命担忧。1927年4月6日,16岁的星华在东郊民巷苏联大使馆兵营与父母一同被反动军阀抓进了监狱,在审训室,星华与父亲一起与反动派进行了坚决而又机智的斗争,保护了自己的兄弟。李大钊牺牲后,星华又承担起了护送母亲兄妹回老家和照顾痛不欲生、重病在身母亲的任务,小小的年纪,承受了人生的重大打击和沉重的家庭负担。看到星华简陋的居室和墙上的照片,我情不自禁地对这位懂事、早熟、又有骨气的姑娘而肃然起敬!

  站在李星华的卧室,我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不久前曾读过她的《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其中披露了一些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细节,有些段落让人久久不能释怀!记得她写道:“1926年“3.18”惨案以后,段祺瑞军政府下令通缉那些领导爱国斗争的所谓暴徒。在段政府的通缉令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我的父亲李大钊。从那天以后,父亲便暂时转入地下,住在苏联大使馆的兵营里”。“那时正是北伐大革命的前夜”,“1926年6月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人的庇护下入关进京”,“一时,整个北方的天空布满了乌云,形势十分险恶”。“为了应付随时都可能突变的形势,在党的安排下,一部分同志从兵营中撤出去,离开了北京。有的去南方参加北伐,有的被派往苏联学习”,“于是我,还有哥哥,都向父亲提出去苏联学习的要求。可是为了整个革命利益,父亲没有答应我们”。“局势越来越严重,但是父亲并不因为情形恶化而有发愁的样子”,“常有父亲的朋友秘密来看父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对他们的劝告不很在意。母亲也为他担着心,时时向父亲提出劝告”,“但父亲态度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留给谁做?”“一直说的母亲闭口无言”。从这些文字里我们知道,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与反动派作斗争,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舍生忘死地工作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这种对党忠诚、大公无私、无所畏惧、奋勇直前的精神,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建党精神”的光辉写照呀!我更对眼前这座位于京城之中不起眼的故居肃然起敬!这绝不仅是一户普通的家庭住宅,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李大钊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大本营啊!

  故居的东厢房,是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和客房,卧室是葆华学习和住宿的地方,客房则是接待革命战友和同志用来住宿的房间,曾留下过邓中夏、瞿秋白、陈乔年、赵世炎、罗章龙、高君宇、张太雷、刘仁静、邓培等许多著名人物的生活足迹。李葆华生于1909年,1920年全家搬到这里生活的时候,他才11岁,在孔德学校读书;全家离开这里的时候,他15岁。那段时光是李葆华与弟妹们与父亲朝夕相处最快乐幸福的一段日子。李大钊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希望孩子们成为“遇山不愁,逢水不惧”、不怕困难的人,而且时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们成为兴趣广泛、道德高尚的人。

  李葆华曾回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喜欢养花。其中最喜欢的是菊花,有时一买一二十盆。其他的也买,家里也种满天星之类的花”。这体现出李大钊是一位颇有生活情趣的父亲,他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下军棋是李大钊和孩子们最喜欢做的游戏,他不仅教孩子们用硬纸壳自己做军棋,而且一有空闲,就喜欢和孩子们下军棋,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下一盘军棋,其乐融融;李大钊还喜欢教孩子们唱歌,并且寓教于乐。有一天李大钊从拍卖行里买回来一架黑色旧风琴,把它放在书房西墙下面,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教孩子们唱歌,而且爱教他们红色歌曲,《国际歌》和《少年先锋队歌》就是李大钊教会孩子们而且经常会在雨天里大声唱的歌曲,从歌曲中孩子们汲取了无限的力量;李大钊还喜欢教孩子们朗诵古诗文,李星华曾回忆到:每当夏日晚上“全家坐在海棠树下乘凉,父亲心里一高兴,就朗诵起古诗来了。母亲坐在他的身旁,也满有兴趣地跟着他的声调,背诵两句,我也喃喃地背起《石壕吏》来了”。除了教孩子们背古诗文,李大钊还买回一些历史文学读物如《太平天国演义》、《义和团演义》、《清宫演义》等书籍让他们阅读,常常是吃过晚饭后,孩子们坐在北屋的廊子下面一张小书桌旁边,阅读这些演义……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李大钊的孩子们都早早地参加了革命,长子李葆华奔赴延安,解放前后做了省委书记和央行行长,其它的子女大多从事了文化教育工作。

  故居的西厢房则是李大钊的书房了,这间房子是由三小间合成的一个大通间,北、西、南三面靠墙壁摆着4个大书柜,里面摆满了书籍;东面窗户下,有一个相当大的写字台,写字台对面有两张摆放报章杂志的条桌。李大钊身为北大图书馆馆长兼教授,是一位饱读诗书、学贯中西、博学多识的学者。在这里,他写出的文章,涉及历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和民族、妇女问题以及图书馆建设等内容,为中国现代文化不少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建树。在此居住4年里,李大钊总共撰写了各种文章152篇,文字总量33万多字,平均起来,不到9天便完成一篇,真称得上是“笔耕不辍”、“妙手著文章”呀!现在书房的书桌上,还摆着老旧的煤油灯、墨盒和笔架,仿佛在等待着主人的回家……李大钊曾经在这间书房主持过党的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他的回忆录里就记载了在这里召开党的会议的情况;李大钊在此还广邀文化名人和青年学生,在交往中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站在李大钊的书房,看着这些景物,我仿佛听到了李大钊那“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当努力为国家自重”,“国家丧青年,则其国无生机”,“我很盼望我们新青年打起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的深情呐喊仍在书房里长久地回响!

  

▲故居李大钊书房一角

  步出书房,沐浴着十月正午的灿烂阳光,我久久地在故居院中、海棠树下徘徊、回想:这个院落虽然不大、房间不多,但李大钊一家七八口人在此生活了4年,还要时常接待远道而来的朋友和同志,光靠李大钊的薪水能解决这些日常花销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正在故居工作的该馆负责同志,他热情地告诉我,其实,这座故居是李大钊的朋友租借给他的,李大钊当时在北大任教授和馆长的薪水,大约是240元左右,当时的物价两元即可买25公斤面粉,以李大钊当时的收入完全可以做到衣食无忧,但李夫人常为柴米油盐而发愁。因为李大钊的薪水大多让他用来接济贫困的进步学生、补充组织经费了。他自己和夫人、几个孩子却节衣缩食,每月只花三、五十元家用。每月发薪的时候,学校会计科总是给他送来一叠借条,扣除后薪水就所剩无几了。蔡元培校长为此深受感动,但劝他也无用,只好关照会计科,每月发薪时硬性扣下一笔钱直接交给李夫人用作日常花销,蔡元培说:“要不然他把钱全部给了贫苦学生了”。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过着清贫俭朴的生活,他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任何嗜好;他经常穿的是一件洗褪了色的灰布长袍,一双终年不换的旧皮鞋;上班时带上两个馒头,中午就着开水吃,从来不下饭馆。李大钊牺牲后,家中一贫如洗,既无房产,又无积蓄,甚至李夫人拿不出钱来买棺木,还是靠朋友们的募捐才购买的。爱国民主人士张申府这样评价李大钊:“他的思想的前进,他的行动的积极,他的为人的纯洁,他的对人的温厚,他的道德的高尚,他的革命情绪的热烈,所有这些兼而有之,真可说是一时无两。”我们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这样评价李大钊:“在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他作风质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他坚持真理,待人宽厚,团结同志,正如后人所赞誉的’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这客观、高度的评价,是李大钊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永远是中国人民学习的楷模,人民永远怀念他!

  ▲李大钊为学生写的担保信、介绍信

  在馆负责人的引介下,我和友人又步入了院落南边的李大钊事迹专题展。虽然,此馆不属于故居所有,但展陈方以大量文字、图片、油画、雕塑、音频、视频等多种陈列手段,展示了李大钊短暂而壮丽的人生。我在文字和图片前流连、在油画和雕塑前注目、在音视频旁倾听和观看,灵魂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当我听到看到李大钊在苏联共产国际讲演的原始录音录像时,全身热血沸腾,我为李大钊而骄傲;当我看到李大钊临刑前穿着棉袍、光着头、面不改色、气宇轩昂的照片时,我为李大钊而自豪;当我看到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和刽子手时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荣的胜利”的情景时,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受到了强烈震撼!心中默念:李大钊啊李大钊,您虽死犹生,您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已永远留在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上!您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将永远活在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心中!实现了您一生追求光明和真理,为初心和使命而英勇献身的理想!正如您生前所说:“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壮美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您生活高尚!生命光华!精神永存!

  当即将结束一上午的参观要离开李大钊故居和事迹展的时候,应馆负责人之邀,我来到了留言台前,打开了留言薄要写留言时,10月3日来参观的一位18岁的青年S.J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他写道:李大钊先生,“时隔100年,眼前的盛世如您所愿了。因时间隔膜,我无法亲眼所见您的音容,仅能通过这种方法与您对话。我知道您无法阅读这封百年后的来信,但以此信为鉴,我想表明我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志愿,我必定忠诚地拥护党、拥护人民,爱护中华民族,为民族之复兴贡献力量。纸短情长,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我必将以个人之行动、个人之青春,投入无尚光荣的革命事业之中,追随您的荣光。”读着这位青年的留言,我感到十分的欣慰,革命传统教育已在青年人心中扎下了根,这是老一代革命家之所愿。我心想,李大钊,您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您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不仅在70年前就在中国大地获得了成功,在建党100年后中国已实现了全面小康,而且在未来第二个百年征程中,有千千万万这样的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您所未竟的事业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于是,我也在留言薄上留下了我的简短诗句,结束了对李大钊故居的访问: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初心终不改,

  伟业万年长。

  ▲作者的留言记录

作者:都本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