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决定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高校要充分调动教学、科研、校友等各方面资源,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深化校企合作,为毕业生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正值“金三银四”招聘季,韶关学院与各地企业一场场的“双向奔赴”悄然展开,拉开了学校领导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序幕。从专项行动开始截至4月21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分组分批赴广州市、韶关市(区、县)等企业和事业单位。截至目前,全体校领导线下走访、座谈企业75家,拓展岗位资源近1000个;线上对接企业300余家,初步达成近5000个意向招聘岗位,为广大毕业生就业打通渠道。 :
迈步走出校门,深化供需对接促合作——
走进企业、走入用人单位,了解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了解社会需求,反思总结学校现阶段人才培养短板,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是访企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韶院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4月14日,学校党委书记孔云龙率队赴韶关高新区开展访企拓岗及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并与广东欧莱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基地)协议,共同推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专业共建等领域的合作步伐。
“校企双方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融合,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构筑好毕业生就业平台,使学校成为企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基地,企业成为学校实习就业基地,携手实现校企双赢目标。”孔云龙与10余家企业代表座谈时提到。
“学校会充分考虑地方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平台、人才和科研优势,提供‘菜单式’服务,创新推动校企双方开展更深层次、更全方位、更高质量的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4月15日,学校校长廖益率队赴南雄市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工作、洽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事宜。校地、校企就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高层次人才对接、教育培训、乡村振兴等进行了交流探讨。
步伐渐渐深入,发挥校友资源促就业——
校友是学校发展的一张明信片,如何开发利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好服务平台,开拓学校就业工作的新路径?
4月14日,粤北大数据产业平台的创建者——智能工程学院2012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梁志鸿、杨澄、黄文平等6名毕业生异常高兴和激动。因为他们见到了母校领导带着恩师们一起来参观他们6个共同创建的企业。
“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谢谢母校的领导、老师们关怀、惦记……”梁志鸿代表团队表达对母校的感谢。“我们也会发挥好纽带作用,提供优待举措,吸纳更多的师弟师妹们加入我们的行列,留在韶关贡献力量……”在老师们的见证下,学校领导与6名校友一同为“韶关学院就业见习基地”“韶关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揭牌。
伴随着的还有广东碧云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深圳桑博人才集团、广东启源律师事务所……等校友创办的企业、校友所在的企业将逐步列入学校的合作名单。
这一刻,校友合作新篇章正式开启。
这一刻,学校与校友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这一刻,毕业生就业创业精准度将进一步提升。
沟通不限空间,广纳企业建议促发展——
毕业生一头牵着学校人才培养,一头系着企业人才需求。学校与企业如何实现精准对接,无缝衔接?
为最大程度倾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声音。自开展2022届毕业生工作以来,学校通过线上交流会、实地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在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的过程中,主动向企业问需,倾听企业一线的声音累计达320余次,收集企业反馈的意见近1300条。
“学生的就业观念”“综合素质”“共享资源”“沟通渠道”是这群企业家、行业专家共同的关注点。这些意见与建议正是印证学校人才培养实效的真实写照,将帮助我们有效发掘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不足与短板,对学校做好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提高毕业生求职与企业求才的效率,学科专业调整、培养方案制定、招生计划安排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参考。
访企拓岗仍在继续,校企合作持续在进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高校的生命线之一。“一把手”访百企不是学校最终追求的目标,学校访企的核心是为了解决校企需求人才信息不平衡的问题,只有“出口顺”,才能确保“进口畅”,进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同步,最大程度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接下来,学校继续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加大力度推进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带动全体教师调动校友、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地市政府、企业等开展更频繁、更密切的合作,持续发力,开源拓岗,为供需两端提供支撑,为毕业生更充分就业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韶院力量。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李丽群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