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碧桂园集团广东乡村振兴项目部负责人潘定国在向广州大学学生口述他的乡村振兴故事时这样说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乡村振兴的奋斗路上,有许多像潘定国这样的企业帮扶人员,他们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对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模式进行总结凝练,2022年7-8月,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和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林曼曼的带领下,广州大学“万企兴万村口述故事”社会实践团队的100多名学生吹响了“集结号”,他们将足迹遍布广东、贵州、海南、湖南等10余个省份,调研了以碧桂园集团为代表的30多家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企业,聆听并记录下100多名帮扶人员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故事和经验。自2020年以来,该团队相继记录了一线扶贫干部和乡村致富带头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感人故事,此次也是该团队第三次聚焦“口述乡村”实践行动展开调研。
实践队参观顺德碧桂园总部后合影
讲好龙头企业帮扶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作为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中的企业代表之一,碧桂园集团是团队调研的重要对象。为此,团队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相继走进顺德碧桂园集团总部乡村振兴办公室以及黔东南州乡村振兴项目部等全国9个片区,围绕碧桂园集团“1+5+N”乡村振兴帮扶模式,采用大学生与受访对象结对访谈的方式深入调研。
在这些受访对象当中,国华纪念中学学子潘定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接受碧桂园资助并完成学业后,怀着感恩之心参与支教、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并最终作为碧桂园广东项目部负责人,帮助多个村子(如鱼咀村,连漳村等)“旧貌换新颜”;而在东乡推广刺绣的企业帮扶队员邱堃与返乡创业青年马箫箫,他们怀揣着改变东乡刺绣处境的初心进行产品设计、组织培训和开拓销路。在他们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东乡女性成为职业绣娘,东乡刺绣也走上了国际舞台,传统手艺不断焕发新时尚……这些奔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追光者”们所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动力,让渴望为乡村振兴倾注力量的青年学生们深受鼓舞。
实践队成员与碧桂园集团乡村振兴办专职副主任朱泳婷进行访谈
挖掘央企帮扶新魅力,寻找结对治理新经验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仅有众多民营企业努力传播东西部协作好声音,形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央企更是发挥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乡村振兴“排头兵”的关键作用。采写现场,团队对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光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等央企在产业、就业、消费帮扶等领域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经验与模式进行了深度挖掘。对此,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教授指出:“央企本身所具备的政治资源、人才资源、客户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是对乡村振兴的有力托举,而以口述故事为主要实践形式,向社会大众讲述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其既是一种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也为当代大学生们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路径。”
实践队调研中国中铁集团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
截至目前,团队已被确定为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并被推荐参评全国重点团队。同时,团队已完成30余家企业的100多个乡村振兴帮扶故事的采写工作,并确定重点撰写30余个口述故事及展开后续结集出版。
实践队走进广州市白云区新乡村示范带
深入传播新时代乡村振兴好声音,这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都是一场与伟大时代的同频共振。对此,本次社会实践的学生负责人朱烨表示:“采写乡村振兴中的企业帮扶故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情怀与担当,也深深地鼓舞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乡村振兴奋斗的决心。”循着乡村振兴的时代肌理,团队将进一步以口述故事的形式记录不同帮扶类型与帮扶领域中“万企兴万村”的故事和足迹,凝练帮扶路径与帮扶模式,传播帮扶声音与帮扶经验,力争形成更多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有效激励更多青年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广大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