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3月11日,以“加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动立德树人取得新成效”为主题的2023年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科处处长张庆国、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姜琳出席会议。学校副校长李正主持开幕式。
聚焦课程思政 推进铸魂育人
章熙春书记致辞
章熙春代表学校热烈欢迎各位参会专家,并介绍了学校发展、课程思政建设等情况。他指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课程思政建设进入了全面跃升的新阶段。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要承担的重大实践命题。他期待通过此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动向和新思路,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华工将持续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深走实,聚焦“大思政课要善而用之”,实施好“华工模式”、总结好“华工经验”,力争对这一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有新的更大贡献!
张庆国处长致辞
张庆国指出,要全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并就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抓好分类推进。各高校要立足不同学科专业的育人要求和特点,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四新”建设结合,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抓示范能力。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引领带头作用,加快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教、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三是抓机制完善。各高校要着力引导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锻造“金师”“大先生”。
姜琳处长致辞
姜琳介绍了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情况。她表示,广东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大力推进三全育人,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改革,在加强政策引领、示范试点建设、办好培训竞赛等方面积极探路,接下来将在完善课程思政改革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上下功夫,在挖掘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上下功夫,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
本次会议设主旨报告会、2个分论坛报告会。多所高校分管领导,教务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二级学院负责人,课程骨干教师等,线上线下共2.7万余人次参加或观看了会议直播。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人民公开课协办。
专家齐聚一堂 共谋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主旨报告
上午主旨报告会环节,由7位专家围绕大思政育人体系、专业思政建设、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融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设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数字化建设等内容作报告。
李正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聚焦培养引领未来的时代新人核心任务,规划与校训高度契合的“博学”“慎思”“笃行”三板块,设计“学科联动”“课程固本”“党建引领”“思想铸魂”“实践研习”“文化浸润”六计划,深化目标同向、师资共用、资源共享、内容同步、平台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突破思政教育的学段、学科、要素和时空四大边界,从而构建“一目标三板块六计划”思政育人的“学思用一体化”体系。
“要将专业的历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讲出专业情”。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教授王小力在报告《全面推进专业思政建设的思考》中讲到,专业思政建设是专业发展和特色的基础性建设,要胸怀“两个大局”,增强专业思政建设的历史主动性,聚焦全方位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教育引导这一任务,构建有组织、成系统、高质量的“专业思政集群”。
“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率先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北京大学孙华教授的《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方法》报告结合北大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重点解读了如何系统梳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内容有机融入到课程讲授,创建互动式课堂,打造课程思政教学的趣旨。
“在意义和价值的内驱力作用下学习更有动力”。华中科技大学余东升教授在《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课程思政》报告指出,在素质教育思想的观照下,课程思政本质上体现出教育教学过程中价值引领的作用,通过融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过程中,构建教学的意义世界,进而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以价值激活知识,为知识赋魂,为价值实现赋能,并通过自我改变实现素质全面提升。
“课程思政建设是矢量,不是标量”。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的《宇宙简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他在《课程思政赋予课程崭新内涵》报告中,提出天文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宇宙观,通过传递天文知识实现价值引领。他分享了课程设计中通过“我们在哪”“我们是孤独的吗”等问题导入,结合宇宙的结构等科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价值观教育”。清华大学张瑜教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程创新与课程思政探索》报告中认为,课程思政不是课堂思政,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整体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文华在线唐伟副总裁的《高等教育数字化与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报告聚焦教育数字化战略,介绍了围绕课程思政教师发展、课程教学和管理等需求,从数字化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智慧教室环境建设等层面服务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的具体内容和典型案例。
分论坛现场
下午,聚焦高校教师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分享、E9联盟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交流同步举行了2个分论坛。优秀教学案例分享分论坛由8位专家分别从新文科背景、教育价值功能、内涵特点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创新等多个维度作了主题发言。
西安交通大学杨琳教授立足新闻传播专业,提出要以课程思政为灵魂,创新参与式学习、情境体验式教学等方式,以传播专业技术为课程思政提供技术支撑,引入大数据、知识图谱、可视化设计等新工具,探寻交叉融合、融通中外等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认为,每门课程都包含一定的思政元素,要深挖并找到有机融入教学过程的操作支点,同时不能局限于本门课程所含的若干思政元素,应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把一些重要的思政内容和要求融入课程,融入内容要有量的控制,且应自然而不着痕迹。
中南大学杨芳教授表示,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要优化实践育人内容,拓宽实践育人载体,突出价值引领、深化专创融合、推进科创融合,让课堂与产业、企业、就业等对接,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机制,推动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介绍了复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提出要尊重各类课程的逻辑,善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文明禀赋,展示哲学社科课程体系的人文情怀与社会情怀,彰显理工农医类课程体系内蕴的科学思维,提升课程体系的育人合力。
中国海洋大学曾名湧教授以《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课程为例,提出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围绕专业知识自然拓展,挖掘课程德育元素,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构建“价值引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
武汉大学黄海兰副教授聚焦测绘类专业特点,提出深挖专业知识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等思政元素,通过“线上线下、靶向思政”、“真实虚拟、体验思政”、“院校企业、践行思政”和“创新创业、感悟思政” 的“四维协同”混合教学模式,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进而达成“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
延安大学吕磊教授介绍道,学校整合资源优势,构建延安精神“一体两翼”铸魂育人体系,“一体”即课堂教学,覆盖思政课、专业课和公选课等所有课堂类型;“两翼”即体验活动和践行活动,形成了延安精神教育“课堂全覆盖、体验多维度、践行多渠道、四年不断线”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华南理工大学季静教授提出,聚合思政第一课、思政贯通课、思政课外课,构建“三课一体”的大土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提升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课外活动等教学链条的“思政味”,促进专业所要求工程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核心价值的养成。
E9联盟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交流分论坛上,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工作经验和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交流并达成了联盟共识,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从政策制度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数字化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继续守正创新,探索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好模式,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助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顺利召开
天地迎春,万象更新。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交流分享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工作思路举措、实践案例等内容,助力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推动立德树人取得新成效。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王功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