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将陆续推出“礼乐弦歌大家谈”系列专家讲坛。第一场嘉宾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郭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
郭华,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等。著有《教学的模样》《教学社会性之研究》《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建构》《课堂沟通论》《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合著)等,代表性论文有《带领学生进入历史:“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理论意义》,《深度学习及其意义》等。
郭华教授以“礼乐弦歌:让传统文化浸入学生心里”为主题,通过对礼乐弦歌缩短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心理距离、为传统文化的“双创”打下坚实基础的体现,阐释礼乐弦歌如何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促使学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展现其价值和意义。
郭华教授首先表明,礼乐弦歌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一条亲近传统文化的路径。就礼乐弦歌的内容而言,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时代背景相契合。如《月光光》作为一首耳熟能详的摇篮曲出现在课堂中,引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想象,从而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自觉地“浮现”出来,指引他们去体察传统文化的要素、感受其中的意蕴,由此成为学生观看、思考、想象的对象,使得学生的精神充盈起来。就礼乐弦歌的形式而言,学生在音乐、舞蹈、戏曲等综合表演形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妙,能让其亲身体验和参与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美的向往,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从而为创造性转化提供充分的素材和动力。
深圳市南山区海滨实验学校微课《月光光》
与此同时,礼乐弦歌四弦琴的形制设计、书画同源的标签设计,以及相关作品的呈现皆为传统文化的自觉体现。
图:礼乐弦歌四弦琴
通过自觉地双向奔赴,学生既能主动地接近传统文化,加深理解与感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同时这种亲近和体察的过程,又能成为学生的思想库和资源库。一旦心理距离消弭了,学生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也会增加,从而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缩短,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同,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图:广州市南沙区湾区实验学校 《朝代歌》
其次,郭华教授指出,礼乐弦歌四弦琴在艺术表现形式、学科融合的特点以及集体教学的普适性等方面,皆具有显著性作用。在传统文化中,音乐、舞蹈、诗词等艺术形式是密切结合的,礼乐弦歌四弦琴使得诗词的韵味和格律有了可感的形式,诗词又让音乐有了历史的魂和根,由此搭配,成为了学校推进传统文化行之有效的助力器。在现代学校分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之下,礼乐弦歌迈出了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新路径,它重新将现代学校的分科,融合为传统文化原本的样态,展现出歌、舞、历史、绘画、舞蹈等完整艺术形式的魅力,让学生在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得到跨学科性质的全方位发展,丰富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品格。
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华小学 《梅兰芳华》
从礼乐弦歌现阶段的成果来看,俨然成为了适合我们大规模班级组织形式的一种教学,通过在班级集体教学中引入礼乐弦歌的元素,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和学习,使传统文化不再只是冷僻的知识,而成为大家共同创造和分享的文化资源。这种集体教学的方式也有利于高效传授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要素,成为每一位学生情绪、情感、审美表达的窗口,在此种意义上,礼乐弦歌整体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礼乐弦歌,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结合历史,在生活中进行创造和表达所萌生的自豪感,他们不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热情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由此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与之建立起血脉关联,这种亲身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使得传统文化能够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图:深圳市向西小学 《梨花颂》
郭教授提出:就教学而言,创造性转化是使传统文化亲和亲切的关键和前提。礼乐弦歌实现的创造性转化,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和源泉,其通过各种创造性的转化形式与方法策略,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融合,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传统文化更加亲近、亲切,焕发新的活力。
图:佛山市禅城区东华里小学 《咏春之韵》
与此同时,郭教授通过分享信息技术处理下京剧不同角色在可视化短片中的呈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意向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由此引发对现阶段礼乐弦歌教学中几个重要关系的思考。一方面,对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需要让传统文化成为与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鲜活内容,使其在具有传统性的基础上,也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正如礼乐弦歌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与解读,既体现了作品的传统性、又表达了当代人对历史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于本土与世界的关系,需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表达和传递我们的文化,并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然而,传统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严肃、庄重、沉重的话题,与儿童天性活泼、好奇、自由的特点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与儿童的关系亦要重视。创造性转化在礼乐弦歌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上都应得到体现,教师通过设计新颖的学习内容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作品中,创造出具有新意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方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更强烈的愿望和能力去进行创新和应用。
图 :渭南高级中学 《关雎》
最后,郭华教授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需要承受住已有的传统文化,了解并保存其形式与内容,其中包括学生对经典文献、传统艺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学习和理解,建立起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然而,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不够的,为了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活的传统,我们需要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融入到当代艺术、科技、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因此,教育的目标应既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强调通过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生发新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活”的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文:蔡海燕 通讯员:吴思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