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赓续华商基因,谱写青春华章—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杰出校友廖志略校园报告会成功举行!
2024-03-28 09:36:00
中国教育在线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喜气洋洋。3月27日上午,在2024年全国两会圆满落幕、全国上下大踏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之际,我们再次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廖志略返校作报告。
  报告会于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文体中心举行。学校党委书记翁礼成,常务副校长袁国繁,副校长、江门校区管委会主任黄俊斌出席会议,两校区中层干部代表、师生代表1200余人参加。
  黄俊斌致欢迎辞指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在华商教育集团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办学理念,传承“厚德 励志 博学 创新”的校训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杰出校友廖志略就是典型代表。他赓续华商基因,传承化橘红非遗,积极履职尽责,谱写青春华章。他指出,廖志略的成功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学校的骄傲,青年学子应向其学习,以他为榜样,立足本职、勤奋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廖志略向学校赠送了乡村振兴产品—化橘红及珍贵的两会纪念章。这枚看似不起眼的化橘红果,实则内蕴深厚,它不仅是乡村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见证,更是非遗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桥梁。这枚化橘红,远非寻常之礼,它承载着廖志略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坚定执着,也充分展现了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在助力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姿态与显著成效。
  袁国繁向廖志略颁发了“创新创业导师”聘书,这是对廖志略卓越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能激励更多学子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殷切期待。
  廖志略与学校进行了隆重的“非遗进校园”签约仪式,这标志着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举不仅有助于推动化橘红非遗在校园内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为化橘红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廖志略带来主题为“赓续华商基因,谱写青春华章”的报告。他的报告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在华职的校园时光,感恩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支持,感恩华职这个平台带给自己的成长与提升。他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10年来为化橘红种植事业奋斗的经历。从华职毕业后,他成立合作社,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技术改良、设备升级、新媒体传播等手段,提升产量、品质和附加值,解决了销果难问题,带领当地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使化橘红产业焕发新生。
  此外,他还向在场师生讲述了自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故事。今年两会上,他被选为广东代表团唯一的农业代表发言,利用一块泥土、一枚化橘红果、一张书签生动诠释了广东“土、特、产”,受到李强总理点赞和广药集团考察投资邀请。同时,他的两会提案—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得到国家卫健委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等机构的关注和支持。
  廖志略与现场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他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在互动问答的过程中,廖志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智慧为学生们提供了启示和指引,让他们更加明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学生代表王侣彤发言。她表示,将以廖志略师兄为榜样,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发挥所长,在乡村振兴中积极作为,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以实际行动,谱写青春华章,以青春之我,赓续华商基因。
  翁礼成发表总结讲话。他指出,此次报告会意义重大,学校的发展重心逐步向江门校区转移,今年是学校建校15周年,也是学校加强内部治理体系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对于传承华商基因、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廖志略同学的艰苦创业精神和一心为民情怀,为全校师生树立了榜样。
  他强调,“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办学初心,“厚德 励志 博学 创新”的校训精神,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之办学精神等,构成华商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基因。这些华商基因,作为华商人,我们要久久为功、永不忘记、永远秉承;永远成为我们华商人再出发、再鼓劲、再奋力的内在动力;永远成为每一个华商学子血液之中不可磨灭的传承基因。
  此外,廖志略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园。
  (通讯员:林欣霖、梁杨清、吴荣森、方浩宁)
  中国教育在线实习编辑:司徒雅茵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