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智慧课堂应用、深化课程改革,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推动番禺区教育高质量发展,2月28日下午,广东省信息化思维训练虚拟教研暨智慧课堂应用研讨在番禺区育龙中学举办。活动由广东省信息化思维训练虚拟教研室、广州市番禺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
本次研讨活动采用线下主会场和线上直播间同步进行,活动邀请番禺区石楼、石碁片区中学八年级教师现场观摩,吸引1100余人线上收看直播。
活动从精彩的智慧课堂课例展示开始。育龙中学数学科组吕燕红老师带来课例《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展示了信息技术加持下的“智慧课堂”。吕老师基于智慧学习卡,结合新课标,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吕老师让学生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感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在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通过智慧学习卡将小组的探究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新颖的教学互动方式活跃了学生们的思维,激发同学们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后,来自广州大学的饶永生副教授对课例进行点评。饶教授充分肯定了智慧课堂新颖的教学方式,有趣的课堂氛围,高效的课堂组织形式等,同时指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思考三大方面:即技术思考,数学思考以及技术实践的思考,技术的应用应该以学生的发展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初级中学曾凡样老师以《数智赋能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数学复习新策略》为主题进行分享。他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下,学校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赋能学校课堂教学的变革,他期望数智化课堂可以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同时促进高阶认知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随后,广州大学杜玉霞教授以《数智化教学评价赋能思维发展与高效教学》为主题作专项讲座,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数智化带来的教学发展新机遇与应用经验,分享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个性化学习的策略以及将AI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为老师今后熟悉运用智慧课堂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在“数智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中,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广东省电化教育馆)主任唐连章,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网信办主任陆以勤教授,广州大学计算科技研究院院士助理饶永生博士,广州市番禺区教师进修学校(广州市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副校长黎耀威等领导专家就“智慧课堂”在学校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黎耀威副校长回顾了番禺区数字化教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学习卡引起课堂三个变革:一是动力变革,与传统课堂上只有少部分师生交流相比,学习卡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通过设置奖励、积分机制,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二是效率变革,老师通过学习卡后台数据可以了解每位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三是样态变革,结合学习卡记录,老师将依据课程标准,落实学科的核心信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乐研、乐学、乐教、乐动、乐思、乐创的状态。陆以勤教授则从对数据的认识,论述了智慧课堂由物理空间和数据处理两个关键点组成,强调“智慧”必须体现在对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数据的处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赋能。饶永生博士围绕“课标为什么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变革”,介绍了数学科的教学和管理工具,指出数字化赋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合理地应用融合各种技术有利于教师对于教学案例的创建。就数字化怎么赋能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唐连章主任认为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点是关键,数智赋能目的是让学校老师发现问题,最终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教有所思,研续成长。黎耀威副校长在总结发言中期待番禺区更多学校借助新技术提升教育深度,让科技力量在适合的教育场景中发挥最大作用,让学生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让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和学生高质量成长。学校和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利用数字化手段,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副处长陈颖钊就智慧课堂下一步发展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具体问题,利用数字化优势,更精准地解决困难;二是数字化课程教学要聚焦课堂时效,切实减轻负担,让学生有获得感;三是大力推进多学科研究,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番禺区育龙中学表示,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学校智慧课堂实验探索,为实现“办家门口好学校,促进每一个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办学追求,奋力谱写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石碁片区、番禺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番禺区教师进修学校表示,将多措并举推动智慧课堂在全区各学校的深入发展,切实发挥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的作用,助力各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番禺教育“五更”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教育在线 郭健明 实习生 张恒泰 通讯员 王柳青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