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讯 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怎样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凝聚力?汕头大学生物、海洋教工支部用创新与实践给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
创新有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高校基层党支部,能否发挥党支部凝聚力,关键要把组织生活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首先要在支部生活的形式及内容上进行创新。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很强,但并不意味着组织生活只局限于大家坐下来学习和讨论。组织生活的形式可以根据内容来确定,应该安排得生动活泼、丰富多样一些。通过创新方式方法,使党员提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物、海洋教工支部”具有党员多、教授多、服务多和时间少等“三多一少”的特点,在40余名教职工中,党员在教师中比例颇高;其中,又有一半党员具有高级职称,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以及培养学生的任务;另一半党员则多是年轻人,由博士后、科研助理和项目助理组成,主要承担着为学科、实验室和科研项目服务的工作,也不轻松。
有了“三多”的特点,就可以看出,大家的业务都很繁忙,压力也大,能够集中安排的组织生活时间自然就少了,参加支部活动一度成为了小小“负担”。因此,要增强支部生活的活力,变“被动”为“主动”,必需在支部生活方面进行创新。我们支部通过集思广益,把他人的经验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支部生活创新经验:
-- 内容创新 --
坚持理论学习和民主评议的同时,在每次组织生活会上都确定一个与业务有关的主题,以交流科研、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等方面的心得,使组织生活会变成一个思想和实际工作交流的平台。以9月份的组织生活会为例,为了配合学校开展的“师德月”活动,会上特别设定了关于师德标准的讨论。各位老师畅所欲言,结合自身经历诠释了大学教师们心目中的师德标准,充分交流了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帮助学生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经验。该讨论主题很切合实际,受到了与会党员教师的欢迎,在讨论中大家都有所收获,也提升了对教师这份职业的使命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 形式创新 --
改变传统的组织生活会形式,尝试新的会议形式。2017年4、5月间,广东省、汕头市多家媒体对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郑怀平教授和陈伟洲教授服务地方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密集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而郑教授和陈教授恰好都是我支部的共产党员。我们支部以此为契机,邀请同为支部成员的章跃陵教授面向全院党员作了题为“坚持科研创新推动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的主题报告,以身边人的事迹诠释了“扎根基层”和“服务基层”的理念,取得了热烈的反响!这种组织生活会的形式也受到了多数党员的欢迎。
除了坐下来,也要走出去。支部教授多,年轻人也多,平时压力大,周末闲暇走出去看一看,在学习先辈事迹的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放松身心。10月份,我们把支部生活会议就安排在了参观“谷文昌纪念馆”的主题活动中。通过参观学习谷文昌同志和老百姓所发生的件件真实感人的故事,感受到一个共产党人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党员老师们更加坚定了立德树人的职业信念。
-- 主体创新 --
当支部生活会不再局限于学习文件和思想汇报时,会议的吸引力就提高了,当其发展成一个可以碰撞思维火花的平台时,会议的吸引力就可以拓展到支部之外了。主体上的创新就是支部会议参与人员的扩大,扩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其他支部结合,另一方面向非党内同志开放。实践中,我们已经有多次所谓的“主体扩大”,例如,以我支部党员事迹为主的主题报告会,我们邀请了全理学院的党员同志参加,我们也积极参加学院总支组织的“谷文昌纪念馆”的参观学习活动,扩大主体的组织生活会能够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兄弟支部之间取长补短,获得更大进步。
更好的做法是把支部生活向非党员同志敞开大门。把组织生活会当作业务交流的平台,不仅对党内同志有吸引力,同样也吸引着非党员老师的参加。将支部会议向非党员老师开放,第一,体现了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二,听取党外群众的意见,党员也可从中查漏补缺,整体上提高交流讨论水平;第三,有助于提高党内外老师的融合,提高党的凝聚力,吸引群众向党组织靠拢。实践中,我们已经从主体扩大的支部生活中受益,未来我们还计划将参会主体扩大到学生,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搭建一个便捷平台,使支部生活获得更大的生命力。
本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在内容、形式和主体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改变,仍然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
成就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
对于支部取得的成就,生物、海洋教工党支部书记王树启表示:成就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
一个集体如果汇集了一批出色的人,那么,这个集体也会显得出色。很幸运,生物、海洋教工党支部就是这样一个集体。
我支部党员人数多,人数多的好处就是容易形成聚集效应,日常接触的多是党员,再加上时常开展的组织活动、不断熏染的国内外时政、层出不穷的先进报道,都吸引着非党员同事。因此,我们支部近几年来总陆续有老师递交入党申请书,总人数虽不多,但足见党组织的吸引力。
或许源于单位内部关系的融洽,或许源于理科务实的基因,支部内部非常和谐,偶有分歧亦开诚布公,不留龃龉。因此,支部的各项活动,大家参与的热情都很高涨,即便单纯的学习活动,也不沉闷。
2017年,支部被命名为省级“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 ”三型党支部,整理材料时,我感觉很多地方都是水到渠成。学习自不必说,支部有几位“老”党员,非常关心新时政和新理论,带动了整个支部的学习氛围。创新亦不必说,科研工作本就是创新活动,可以讲的成果一大把。最难的是服务,很容易虚化。但是在我们支部,服务的例子信手拈来,龙须菜、南澳金贝,产值就摆在那里,有多少人收益,数据来说话。青蟹育苗、青蟹养殖、环境评价、环保宣传,工作扎实而有成效,都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支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连引导都谈不上,可以说所有的成绩都源于老师天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动力,很幸运,这些老师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
郑怀平老师七年磨一剑,亲力亲为培育出“南澳一号”华贵栉孔扇贝国家级新品种,推广地区遍及南海,远至东南亚,全部无偿提供种苗,已累积创造40亿元以上的产值。陈伟洲老师扎根海岛,耐住寂寞换来“龙须菜”国家级新品种,使原本北方的藻种在南方“生根”、“发芽”,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为本地渔民带来了最稳定的一块收入。马洪雨老师来到汕头不到三年,他培育的青蟹人工苗却以比野生苗成活率高数倍的口碑为汕头大学打了最响亮的广告。刘文华老师承接了大量环境评价任务,他坚守底线、敢于说“不”,为保持潮汕母亲河最后一丝清明释放自己的力量。孙泽伟老师用7年的时间“走向海洋”,通过这一品牌公益课程,让数百汕大学子体验了环保宣传工作的艰辛,把环保理念植入上千中小学生的心中,为上万人宣传了环境保护知识、埋下了环保的种子……他们都是我们支部的成员。正如我开篇所讲,一个集体如果汇集了一批出色的人,那么,这个集体也会显得出色。以上成就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作为党员的信念,这也是我有底气把这些材料放到支部工作总结中的缘由。
有了一批优秀的党员,组织工作就非常好开展了,只需要把人凝聚起来。因此,我们也尝试在组织工作形式上、在支部工作法上进行创新尝试,使组织生活变得更有吸引力。总结起来,就是“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主体创新”。比如,我们在组织学习的时候,总会额外设定一个大家关心的主题,或者是时政方面的,亦或是工作方面的,既带动了活跃度,又可以跟工作结合起来;我们会以组织身份或党员的个人身份走出去,把科研活动、教学活动跟党员的身份联系起来,发挥服务功能;在单位内进行活动的时候,除了支部内部会议,从不排斥非党员教师,观看视频、接收反腐警示教育、组织党日主题活动,都广泛邀请所有老师参加,对组织的凝聚力是一种提高。
很幸运!我们有了这样一个集体,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组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