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高等学校: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已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根据实施意见抓紧制定本校贯彻落实工作方案,于2020年10月30日前以正式文件形式报送我厅高教处,纸质版一式一份,电子版发送至邮箱:gxgjc@126.com.
联系人及电话:赵崇,0771—5815216,地址:南宁市竹溪大道69号1914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2020年6月2日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精神,结合广西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加强党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优势和特色,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和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打造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高等教育,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立德树人根本宗旨
1.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入实施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建设好思政课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加强国家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自治区级思政课程。高校要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发挥领军人物、卓越学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3.建设好课程思政。高校要引导广大专任教师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课程建设全过程,努力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建设一批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高校、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培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若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二)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推动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
1.建立健全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全区高校年度本科专业设置动态分析报告机制。高校要主动对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方向。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和专业设置联动机制。
2.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和引导高校创新专业建设机制。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一批区内一流、国内同类高校中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专业标杆。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项目建设。鼓励高校积极参与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制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办法,遴选部分专业开展专业综合评价试点并逐步推开。改革新设专业评估办法。
(三)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打造一流课程和高水平教材
1.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合理设置课程模块,有效整合课程内容,减少课程间的交叉重复,提高课程建设的规划性、系统性,避免随意化、碎片化,坚决杜绝因人设课。落实体育美育劳动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加强学生体育美育劳动课程考核。
2.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继续实施一流本科课程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国家、自治区级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高校要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引进课堂。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3.严把课程教学质量关。严审教师授课资格,严格课堂教学管理,严守课堂教学纪律,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学习挑战度。建立健全课程质量标准,常态化开展课程评估,建立课程监督、评价、退出机制,坚决淘汰“水课”。
4.加强教材管理。出台我区《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推动高校党委高度重视教材管理与建设,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和教师培训。高校要建立健全教材审核与管理机制,规范审查程序,确保选用教材政治方向正确、内容科学。严格境外教材选用,严把政治关、学术关、适用关。
(四)推进试点项目改革,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1.推进学分制和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支持高校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实践。学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修满毕业要求的学分,应准予毕业;未修满学分,可根据学校修业年限延长学习时间,通过缴费注册继续学习。高校要根据教育部要求制定本校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方案。积极探索辅修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鼓励特色优势专业跨学科、跨院系(所)联合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2.继续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点,推动一批高校进入全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组织优秀本科生到境内外知名高校研学,扩大学生学习视野。
3.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入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试点项目。扎实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积极对接国家和广西重大战略,举办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界对接和各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活动。高校要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组建校企、校地、校校协同育人中心,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组织优秀本科生到区内外知名企业研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五)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制度。高校要出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措施,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位师生。
2.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继续加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建设,不断充实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展示暨落地对接会。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发动师生积极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深入开展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推进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模式改革。
3.健全完善学生参与科研的机制。高校要从制度和机制上落实科研育人的要求,将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计入教学工作量,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计算学分、纳入考核成绩。要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六)加强管理和服务,大力营造优良学风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施教学管理人员能力建设行动,促进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化。开办高水平本科教育前沿讲座,重点培训高校教学管理骨干,整体提升教学管理水平。高校要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配齐配强教学管理人员,制定专门培养培训计划,为其职务晋升创造有利政策环境,稳定教学管理队伍。
2.健全完善一体化、一站式学生管理与服务机制。加强党委对学生工作的领导。健全学生组织思政工作体系,坚持严格管理与精心爱护相结合。各部门加强协同,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学生管理与服务,构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一体化联动机制。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配齐配强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
3.加强学生管理和指导队伍建设。配齐建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积极探索从时代楷模、改革先锋、道德模范、业务骨干等群体中选聘校外辅导员。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专业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
4.切实加强优良学风建设。高校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科学合理安排设置学分总量、课程数量和教学进度,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合理增加学生阅读量和体育锻炼时间,以适当方式纳入考核成绩。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将学业评价嵌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过程性、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与毕业考核要求。完善学业警示机制,实行本科学业淘汰机制,提高毕业审核要求,开展学位论文抽检,严把出口关。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形成优良的学风。
5.改进实习运行机制。出台大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支持建设一批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依据大学生实习法律制度,推动各类用人单位落实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制度保障。高校要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强化实习导师职责,提升实习效果。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做好学生权益保障。建立和完善实习实训效果的考核、评价制度。
(七)推进教师评聘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高校可根据需要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加大聘用具有其它高校学习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切实建设好实验教师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为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急需紧缺人才申报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2.稳步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出台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逐步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和岗位的不同,试行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聘期制,鼓励高校创新用人模式。实行聘期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做好转岗培训,实现人尽其才。
3.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制度。高校要健全助教岗位管理办法,完善选拔、培训、评价、激励和反馈的全流程助教岗位管理制度。助教主要由没有教学经历的新入职教师、研究生、优秀高年级本科生等担任。助教岗位不能单独授课,只承担教学辅助任务。新入职教师承担的助教工作应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应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对担任助教工作的学生应加强岗前培训和规范管理,合理确定补贴标准,确保教学工作质量。
(八)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1.建好教师发展中心。树立一批自治区级教师发展中心。稳步实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办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能力提升培训。高校应确保教师发展中心实质化运行,建立校、院两级培训体系,建立并不断优化系列教学能力培训课程模块。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开展岗前和在岗专业科目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建立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为教师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完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高校要突出教师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要求,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学科评估重要指标体系。要将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展演以及开展“传帮带”等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3.健全教师荣誉体系。高校要严格执行教师师德考核办法。鼓励高校设立荣誉证书制,设立教学突出贡献奖、教学终身成就奖和教学改革创新奖等称号,重点表彰和宣传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形成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氛围。鼓励获得荣誉的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出资奖励教师,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九)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高校要将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要建立健全有关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和任务、负责人条件等事项,完善基本管理制度。
2.明确职能定位。充分发挥二级院系主体作用,按照有利于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原则,按专业或课程(群)设立基层教学组织。鼓励跨学科、跨院系交叉设立,原则上应涵盖所有任课教师。要制定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
3.加强条件保障。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作为教学评估、专业评估的重要观测点,纳入教学质量报告,充分激发活力。二级院系要充分放权,同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促进基层教学组织健康发展。
(十)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完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1.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要建立教学质量常态监控及结果反馈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闭环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2.完善全区层面的高水平质量保障制度体系。高校要邀请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各类教育教学评价活动,加快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有特色高水平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年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结果反馈工作机制,开展本科教学质量突出问题常态化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和完善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持续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并加强评估整改情况督查。完善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制度,把评估、认证等结果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的重要决策参考。
3.构建大学质量文化。高校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办学成效的首要指标,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出台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高校要把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新时代学校发展的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出台相关制度,积极推进落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
(二)保证精力投入,全员、全方位支持改革
高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主要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党建和思政、教学和科研一线,切实把走进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落到实处。人、财、物要向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聚集,形成全员、全方位支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统筹规划,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
自治区教育厅将加强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教指委的作用,加强指导、协调、管理和改革成效的督导检查,探索实施分类管理、指导、发展和评估,为高校创造良好环境。加强政策协调配套,调整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和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高校校(院)长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年度述职制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和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联合媒体评选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成功经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