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自护 知性防艾护航成长
讲座现场
健康教育进校园,科学预防艾滋病,用心关爱生命健康。为进一步做好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提高同学们预防性侵与艾滋病的安全自护意识。11月15日下午,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邀请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团委书记陈绪婷,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叶璐,重症医学中心副主任、急诊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黄德成在学校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开展防艾健康讲座。学校校长助理叶春珍、大健康学院院长彭永红、大健康学院副院长段唐文出席讲座,大健康学院师生到现场聆听讲座。辅导员程宇老师主持讲座。
校长助理叶春珍致辞
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叶璐围绕知性防艾知识对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式及发生高危行为后的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叶璐授课
重症医学中心副主任、急诊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黄德成进行了急救知识讲授和实操。
重症医学中心副主任、急诊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黄德成授课
讲座在亲切、热烈、和谐的氛围中画上圆满的句号。通过本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在增强自我保护、关爱理解艾滋病患者方面也有了新的感悟。同时,讲座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教育效果,同学们普遍认识到既要重视艾滋病病毒的威胁,又要理性的面对,做好预防工作。
讲座过后,大家纷纷表示要高度树立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意识,从培养健康的生活观念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起,做好预防艾滋病工作,筑起一道防艾的钢铁长城,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校园安全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艾滋病(AIDS)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是由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逐渐使人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最终导致病人因各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传播方式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其中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乳液的传播,通过母亲传播给孩子。血液传播则是通过一些伤口来传播的。性传播则在同性、异性、和双性之间传播。如果感染上艾滋病的传染者没有及时的发现或者治疗,大概3至20年的时间就会死亡。这样说来,艾滋病似乎很可怕,那么艾滋病是不是真的这样可怕,我们躲都躲不开呢?
当然不是。艾滋病在体外其实是很脆弱的,它只要遇见阳光、高温、干燥或者直接暴露在空气下的时候,就会立即死亡。同时,艾滋病也是可以预防的。
高校学生要了解以下预防艾滋病知识
近年来青年学生中持续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年报告约3000例。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不可治愈,无疫苗可预防。感染艾滋病会对学习、就业和家庭等方面带来较大影响,承受精神和心理压力,并需终身服药治疗。
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青年学生容易感染艾滋病的性行为包括:无保护(不使用或不正确使用安全套)的男男性行为、与不知道感染状况的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与多人发生性行为、吸毒或醉酒后发生性行为等。其中,无保护的男男性行为是青年学生最常见的感染方式。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可开展艾滋病检测。各自愿咨询检测机构可开展免费的艾滋病检测,自愿咨询检测机构信息可在当地疾控中心或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官网查询。
高校新生要通过入学教育提高预防艾滋病技能
高校新生参加入学教育期间要积极学习和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主动加入学校防艾志愿者学生社团。
交友和恋爱期间要注意预防艾滋病
网上交友,线下见面,要提高安全意识。要远离毒品。避免与网友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性行为一定要使用安全套进行保护。选择质量合格、未过期的安全套;撕开外包装过程中避免安全套破损。安全套不要重复使用;性行为全程使用安全套。
不要与不知道HIV感染状况的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不要在醉酒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
休闲娱乐期间要注意预防艾滋病
避免醉酒,更不要在醉酒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
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了解新型毒品的伪装形式,如饼干、奶茶、跳跳糖等,不喝陌生人递来的饮料,避免误用新型毒品后发生性行为。
性行为一定要使用安全套进行保护。选择质量合格、未过期的安全套;撕开外包装过程中避免安全套破损。安全套不要重复使用;性行为全程使用安全套。
不要与不知道HIV感染状况的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后要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和咨询,必要时可进行阻断
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后要尽早到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咨询,最好在24小时以内,最晚不超过72小时。如有必要,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药物阻断(紧急服用药物预防感染)。
发生不安全性行为3周后要尽早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进行艾滋病检测。也可采用适当的HIV自我检测试剂进行检测,自检结果阳性或可疑,要尽快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再次检测。未获得检测结果前,性行为要使用安全套预防感染他人。(来源: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