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向未来:广西建院聚力聚焦促就业,毕业生开启高效就业新篇章
近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西建院”)迎来一群怀揣梦想与充满激情的大学生创业协会曾任理事。他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学校大学生创业协会成立20周年。
他们分享各自的创业就业经历、对行业发展前景的洞察以及未来规划,为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大学生创业协会校友座谈会现场
近年来,广西建院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化就业工作改革,紧扣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和全面成长成才需求,精准化、精细化、精品化开展就业工作,就业育人工作成效显著,形成了具有广西建院特色的就业育人模式,在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连续18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集体”,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连年超92%,在专业就业、基层服务、连续创业、科技研发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就业创业先锋;近5年,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金奖4项、银奖2项、铜奖6项,自治区级奖项342项。
全员“2+N”聚力,提供精准化就业指导
学校依托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和“校—院”两级生涯工作室,建立师资“选—用—培—评”机制,组建了一支由就业指导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等组成,共计215人的专业化、稳定的师资队伍,定期开展集体磨课、业务培训,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各类就业指导资格证书,营造“共研、抱团、破圈”成长场域,凝聚就业育人合力,为学生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精准化就业指导。
学校共有10位教师入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家库;1位老师入选广西高校公共就业创业指导导师库并担任广西“职业指导员”技能人才评价考评员;团队教师参与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职业规划指导专项职业能力项目题库开发并通过验收;教师获各级各类就业创业荣誉245项。
广西建院高校职业规划教学认证(TTT)师资培训合影
全方位“四融”聚焦,开设立体化“三课堂”
学校打造融合思政、行企、专业、创新创业的立体化“三课堂”,通过“四融”“三课堂”的良性互动,全方位、多路径、立体化地将就业育人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过程,实现“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的就业育人效果。
打造“四融”课程体系实现育人“专精特新”。一是融合思政实现有效浸润。学校育人团队构成多元,涵盖了思政教师、就业创业工作人员等群体,能精准挖掘思政元素,如盐融水融入课程教学。二是融合行企实现视角互转。发挥学校职教集团优势,常态化组织学生到驻校企业见习体验,创设真实教学场景。常态化邀请企业导师连线课堂、走进课堂,增强课堂互动体验。三是融合专业实现一专一案。根据各专业群的就业典型路径,协同专业教师、专业校友编写大专业群课程标准和就业指导手册,提升育人针对性。四是融合创新创业提高应变力。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有意识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
搭建立体化“三课堂”实现育人全方位全周期。一是以“两性一度”金课标准重构第一课程。按照“高阶性—挑战度—创新性”的金课建设标准,用16年的时间完成了四阶课程迭代,将专业特色、职业特色融入课程教学,建成了体现职业教育特征、校本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培训基地的优势,丰富课程的实践支撑。二是持续开展广覆盖、强影响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第三课程实践。充分发挥具有20年历史的2个就业创业学生社团的朋辈影响力,持续开展就业创业大赛、生涯嘉年华、职场真人图书馆等成体系、品牌化、全覆盖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第三课堂实践,每年覆盖学生超1.5万人次。
学校2024“百日冲刺”行动就业育人主题活动
大数据支撑科学决策,提升就业育人精度。一是精准引导。通过职业测评室,对全体新生开展职业性测评,建立学生生涯档案,唤醒生涯意识。二是精准摸排。将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嵌入学校“云就业”系统,精准分析学生的就业意愿、求职心态等信息,结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毕业生智能化推荐匹配单位信息。三是精准跟踪反馈。构建了包括二级学院、应届毕业生、毕业5年后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五个维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持续跟踪、多维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形成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就业育人模式的优化中。
模拟面试环节
学校2024夏季校园双选会
学校主动适应新生代求职特点,搭建“智慧就业平台”,集合“空中双选会”“远程视频面试”“职业测评”“咨询辅导”等8个应用场景。构建“AI简历”“AI模拟面试亭”智能化平台,打破时空限制,通过海量求职招聘数据,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求职简历匹配度诊断、求职能力训练等服务,帮助学生增强求职自信心、提高求职成功率。
(通讯员 练翠滢 韦植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