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贵州师范大学成功主办2021年中国-东盟“乡村教育与国家建设”论坛
2021-11-01 20:36:00
贵州师范大学

  

  10月29-30日,由贵州师范大学主办,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国家民委中国一东盟文化研究中心,国家民委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区域发展研究基地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内陆民族地区治理研究中心、新时代贵州文明实践协同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中国一东盟“乡村教育与国家建设”论坛在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举行。根据贵州省和学校相关防疫要求,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非贵州师范大学参会代表在线上开会。

  来自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审计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警察学院、昆明前沿信息研究中心、辽宁科技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邵阳学院、四川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社会科学院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20余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泰国清迈皇家大学泰国博仁大学、泰国玛哈沙拉堪大学、越南岘港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缅甸迈扎央民族教育学院、柬埔寨汉发汉语培训学校等20多个国家的国内外100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论坛。

  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中共贵州省党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教育工会主席王慧出席开幕式并线上致辞,副校长曾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廖光珍主持,历史与政治学院院长陈华森代表学院致辞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原副校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朱光磊助理裴新伟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金太,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余丽,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邓献辉泰国博仁大学海上丝路孔子学院泰方院长张楚雄,老挝苏发努冯大学教师陈丽英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MPA项目主任苏徐红,贵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旭东,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曾丽,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院长、教授陈华森,在线上作主旨发言。

  王慧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今后贵州省教育厅将持续办好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建设好中国与东盟间唯一以教育为主题的政府间合作平台,更好地分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发展经验和成果,为深化双方教育领域务实合作,促进师生交流、互学互鉴搭建更广阔平台。希望各方充分利用“交流周”重要机制平台,积极探索中国一东盟教育合作交流的新方式新途径,共享人才培养经验,共筑人文互通桥梁,为发展中国一东盟关系未来的“钻石十年”、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曾丽指出,2021年是中国一东盟建立对话合作30周年,是中国一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也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开局之年。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贵州师范大学举办中国一东盟“乡村教育与国家建设”论坛,旨在丰富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成果。她希望各界专家、学者、老师、同学通过本次论坛,为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建言献策,碰撞出学术的火花,缔结出智慧的果实

  论坛共分三个小组,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是“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关注国家治理效能、政府角色重塑、公民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构、新乡贤与乡村治理、国家治理效能感知与中美公民民主体验、民生幸福感对民主满意度的影响等问题。二是“乡村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与实践”:重点讨论中国—东盟“乡村教育”国际合作、中国—东盟“乡村教育共同体建设”、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实践、中国—东盟人才培养合作、泰国乡村教育、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缅甸边境地区汉语教学、老挝新娘在华非正式教育等议题。三是“乡村教育的中国实践”:主要围绕乡村教育对国家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意义、乡村职业教育发展、边远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教育现状、农村教育服务供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责任、乡村教师制度优化等问题展开交流。

  分组讨论会气氛热烈,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同学就各组议题和研讨内容充分讨论,畅所欲言,取得了较好的学术交流效果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王进教授、贾付强教授、罗爱武副教授分别代表三个小组作总结发言。他们表示各组论文和发言切合论坛主题,立意深刻,中国—东盟乡村教育与国家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在闭幕式上,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国胜向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老师同学、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致谢,感谢各位同仁齐心协力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论坛,希望各位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为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出进一步的贡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