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走进2021年省级“金师”获得者:安顺学院刘其晴
2021-11-30 12:00:00
安顺学院

  刘其晴,男,福建三明人,教育学院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西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放弃回沿海工作的机会,抱着服务西部特殊教育康复事业的信念进入安顺学院工作。刘其晴教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肩负起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先后荣获安顺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研室主任”、“优秀班主任”、“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以及贵州省“优秀教师”、“挑战杯”大学生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称号。

  坚持德育为先  重视课程思政

  刘其晴教授坚守教育教学第一线,任教课程涵盖教育学、康复医学、心理治疗等三个学科领域,担任《特殊儿童康复学》、《特殊儿童病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康复导论》、《特殊儿童心理治疗》、《自闭症儿童心理与教育》、《脑瘫儿童教育康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原理》、《班主任工作艺术》、《教育知识与能力(二)》等11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超额并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每学期学生的期末评教分数均为优秀。刘其晴教授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一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系统工程,坚持德育为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时常告诫他的学生:“凡欲成事,先学做人”,“没有爱心,没有高尚品德,没有为特殊儿童无私奉献的信念,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没有资格从事教育康复事业”。他通过挖掘专业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并融入课程实施过程,提升了课堂建设的质量。

  创新课程内容  锐意教学改革

  刘其晴教授教育理念先进,创新课程内容,锐意教学改革,重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方法灵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以其任教的《特殊儿童康复学》课程为例: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创新特殊学校康复能力需求导向的课程模块,重视融通本课程与其他康复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拓展学科理念和知识结构,重视师范生专业发展相关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进行康复训练的团队合作能力、反思评估能力等等;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上,进行特殊学校需求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究“翻转课堂”和康复能力导向的团队合作学习模式。他积极探索实践《脑瘫儿童教育康复》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取得较佳教学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外,刘其晴教授平时也重视学生的其他学业指导,效果显著。如他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并提供全程严格精心的指导,2013年和2015年连续两届独立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均获全国三等奖,其本人连续两次被评为贵州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方面,刘其晴教授坚持严格要求与方法指导并重;指导的全过程均把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置于首位,详细举例学术失范行为的具体表现,并常警醒学生学术失范的危害性;从毕业论文写作的各环节均对学生悉心指导,注重因材施教,严把质量关,多次被评为安顺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指导本科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方面,他以结果(实习质量)为导向,重视过程管理,效果较好,曾被学校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

  秉持全纳理念  关心特殊学生

  刘其晴教授曾先后兼职担任安顺学院2009级特殊教育专业和2018级教育康复学专业本科班的班主任,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觉把“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落实到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他爱生如子,把学生成长(特别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完善)当作自己的人生大事,默默为之奉献。他以学生为本,平时注意多渠道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困难与需求,尊重学生人格,通过QQ交流、电话沟通、走访学生寝室、与学生在学校食堂共进午餐以及其他面对面交流等等方式,主动关心爱护学生。秉持全纳理念,认真倾听学生特别是特殊需要学生(如残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生活困难学生、特殊家庭学生等等)的心声,主动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取得了理想的育人成效。

  潜心科学研究  积极服务社会

  刘其晴教授在做好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凝心静气做学问,以独著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在《外国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16篇,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其中1篇获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刘其晴教授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学徒制质量管理机制比较研究》(DJA140250),该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被列入“优秀成果”栏目进行专页介绍;主持完成了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研究》(14GZYB62)和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省级重点课题《国际视野下贵州省残疾学生职业教育模式研究》(2012A089);现主持的在研课题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和省级教改项目1项。

  本着服务社会的理念,他积极主动为一线特殊教育教师、儿童福利机构的康复师和教师提供教学、康复和科研指导服务;借助其主持的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他与省内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为这些学校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助力培育特校骨干教师,为推动发展残疾学生职业教育事业,促进特殊儿童融入主流社会、提高生存质量而不懈努力。

  重视团队建设  指导教师成长

  近年来,刘其晴教授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他在做好自身教学科研工作外,也重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特别是有效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指导课程包括《特殊儿童康复学》、《特殊儿童病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特殊教育、教育康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些青年教师现均能独立完成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能力和其他业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学生对这些教师的评教分数均为优良。近年来,在科研方面,指导的青年教师中,有1人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立项并顺利结题,1人申报的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获立项,1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