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始终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任务,始终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重大决策背后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积极研究阐释“贵州新路”,助力区域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获批立项数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列,获批国家级、省部级人文社科平台10个;
贵州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团队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赤水”“中国贵州梵净山”申遗项目提供科技支撑,使贵州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省份;
贵州茶云数据平台通过收集、整合省内外茶科物种的基因组数据21TB,为贵州茶树、油菜等茶科物种遗传多样性分析、贵州茶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现代育种体系构建提供数据、标记体系和工具支撑,该平台是由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开发的。
10年来,贵州师范大学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科体系,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绘就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也为助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助力哲社科学繁荣,担当育人育才使命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在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贵师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效显著。
早在2013年,贵师大就成功获批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两个博士点结束了我省文科博士点“零”的历史。2019年,贵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截至目前,贵师大已打造一批集思想政治文化科学研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平台。有全国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贵州蜡染;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贵州师范大学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区域发展研究基地;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贵州师范大学国家“推普脱贫攻坚”语言文字推广贵州基地;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培育)——贵州师范大学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中心等。
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充分展现了贵师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的显著优势。
以肖远平教授为核心专家的非遗研究团队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与社区营造研究上成果丰硕,学校获批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硕士点,团队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等40多项,连续8年以名录式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法律保护、数字化保护为主题,出版《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成为国内首部以少数民族非遗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蓝皮书,这也使我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处于领先水平。
以易闻晓教授为核心专家的中国赋学研究团队长年深耕在中国诗学、中国赋学、晚明文学研究和诗赋创作上,将文论、哲学、创作和文字、音韵、训诂等多学科结合起来,将传统语言文字学、名物考据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进行赋学研究,开拓了语用和名物研究的新路向。易闻晓教授的名作《海口赋》享誉海内外,被称“当代无出其右”;创作的《孔学堂赋》成为贵州的文化新名片。
令人瞩目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也进一步展现了贵师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神韵丰采。李俊教授搭档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创作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首部展映剧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播。学校与著名表演艺术家孙丽英等联手编排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2019年9月在黔首演后,入选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贵州省高校喜迎建党百年艺术党课”。由贵师大与省科协联手打造的国内首个“天眼”题材大型舞台剧——《天眼之魂》在2019年面向全省高校公演以来,2020年在全省高校进行巡演。学校师生合作创编演的大型原创历史话剧《王阳明》,于2016年入选“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参演剧目,囊括该届戏剧节设立的全部两个奖项:“优秀展演剧目”和“校园戏剧之星”,省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对该剧给予充分肯定。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担当绿水青山使命
在贵师大,科研团队也始终把担当绿水青山使命融入黔山大地!
学校熊康宁科研团队通过科研攻关,探索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花江模式”,构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9种模式与衍生产业技术体系,为贵州治理“石漠化”这个生态癌症找到了方法。为全面开展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南方8个省(区、市)451个县(市、区),尤其是贵州省78个县(市、区)同类环境石漠化综合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治理模式和示范样板。
历时12年的努力,熊康宁科研团队还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二期)和“中国丹霞赤水”“中国贵州梵净山”申遗项目提供科技支撑,使贵州荔波、施秉、赤水、梵净山成功入列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也使贵州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省份。
学校周忠发团队在贵州省30余个县市和10余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应用推广县域、园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信息集成技术,攻关的喀斯特高原山区雷达遥感农情监测与识别关键技术填补了喀斯特山区的应用空白;开展的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易地扶贫搬迁评估等,为贵州省国土空间利用和保护、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与科技支撑。2018年,该团队获批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李秋华科研团队围绕高原水库、河流的水体富营养化机制与环境效应、藻类群落演变机理、调控技术,通过10余年科研关攻,形成了一套“外源控制-内源削减-群落调控”综合集成技术体系,为水库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综合防治与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在贵州20余座水库推广运用,保障了贵州近5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
助力脱贫攻坚战役,担当乡村振兴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产业支撑。只有开启“生态宝藏”,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村民们真正富起来,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才能真正守住青山绿水。对此,贵师大科研团队也在努力加强科研关攻,把担当乡村振兴的使命植入广袤山乡!
在毕节市中部,有一片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然而,野外高山杜鹃盛花期仅15天左右,成为制约当地杜鹃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以乙引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科研攻关,研制出高山杜鹃花期调控的专用喷洒剂,让杜鹃花期延长了10天左右。同时,通过从世界各地引进改良并种植在不同时期开花的杜鹃新品种,也是百里杜鹃花期延长的又一重要方式。目前,已有6种杜鹃杂交繁育获得成功,开始进行花苗培育,并将大规模种植。届时,百里杜鹃的花期将从2月中旬延续到7月底。百里杜鹃景区的发展,带动农户2059户增收,实现精准脱贫1980户,让百里杜鹃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变为农民致富的宝藏。
同时,乙引科研团队还与校外有关团队、企业合作,成功解决了石斛资源稀缺、种苗少、栽培难、提高石斛产量和品质等难题。通过校企项目合作,研发了胶囊、滴丸、饮料、石斛碱含片、石斛碱纯品等石斛产品,为贵州四大主要中药材的石斛产业发展拓展出新路。
针对贵州丰富的藤茶资源,余正文科研团队先后5次开展了中国藤茶资源普查,收集到了全国25个产地411株野生藤茶种苗,初步建立了中国藤茶资源圃;研发3款藤茶新品上市,年产值500余万元;创制新茶饮品,开发减肥抗肿瘤产品,生产茶护肤药妆品,茶面膜、茶肥皂等系列产品,将发酵茶提取物应用于饲料行业等,着力进行成果转化与推广,累计实现产值1000万元。
陈庆富团队则通过培育和审定荞麦新品种,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等,推广应用种植荞麦超过387万亩,总产值达13亿元,助力约10万贫困户脱贫。
多年来,贵师大在帮扶长效机制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身科研、教育、人才等方面优势,培育产业“造血”细胞、教育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并在党建、科技、生态等方面对石阡实施全方位帮扶,为石阡贫困农户托起希望之舟。2017年以来,贵师大还以“校农结合”为引领和突破,通过精准对接,完善产销衔接机制,建基地、建立长效销售机制等方式,为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助力大数据大战略,担当科技革新使命
在贵师大,科研团队不断把担当信息技术革新使命写入“云上贵州”,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在贵师大,有个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所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收费标准,都由该实验室进行测算制定。
据介绍,计算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标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贵州省高速公路计费原则为最低费额路径收费,最短路径拆分。计算出正确的费额公式后,根据公式套入计算原则、计算条件、优惠政策等,才能得出两个结点之间正确的应收费额。初期,制定贵州首条高等级公路——贵黄公路的费额标准,用手持计算器都能完成。但随着路网建设的网格化发展,人工计算已经无法完成。同时,贵州高速公路费额计算方式复杂的重要因素还在于桥隧比例大,桥、隧,都是单独计费的。每增加一条高速公路,都会与现有路网发生关系,从而改变原有的费额计算方式,这也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每次计算,将产生1亿多条数据量,生成数据报表超过5万页。
截至目前,该实验室团队为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513个收费站通行费征收,提供收费标准,为23家联网高速公路运营单位拆分结算,提供基础拆分标准数据。目前共完成78条线路的联网收费费额计算工作,保障了贵州省通车里程7607公里的联网收费费额计算工作。
在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高速公路费额计算并非唯一“接地气”的研究项目,这里还有基于互联网的无纸化阅卷系统、为贵州非遗提供数字化保护的逆向建模成套信息技术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后,该实验室迅速成立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团队,出色完成了云南、安徽、河南、广西、湖南等省份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国务院扶贫办交待的评估任务,获得国务院扶贫办表彰。
助力中国天眼发展,担当天文教育使命
在贵师大,科研团队还助力中国天眼发展,担当天文教育使命,助推贵州天文学科和天文教育事业发展。
2011年,中国天眼(FAST)在贵州平塘开工建设;2014年,贵师大与国家天文台联合成立早期科学数据中心,为FAST海量数据管理、数据综合分析与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共建“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的基础上,贵师大还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建设了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2021年4月9日,贵师大与国家天文台签署“中国天眼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双方通过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学生、开展各类天文培训等,助推贵州地区天文学科和天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天文学平台的支撑下,贵师大科研团队也取得累累硕果。
以谢晓尧教授领衔的团队先后参与两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为FAST海量数据管理、数据综合分析与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脉冲星搜索计算软件系统、脉冲星候选体筛选软件系统,协助国家天文台发现了120多个新的脉冲星,参与建设“国家未来网络”工程贵州主节点,为实时从贵阳向北京传输FAST数据提供了通讯保障。
2019年,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的支启军教授科研团队与国际科研团队一道,对一颗编号为J1926-0652的脉冲星进行系统分析,首次发现这颗脉冲星几乎囊括了以往观测到的脉冲星的所有辐射现象。这一新发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研究脉冲星的辐射机制和辐射过程,进而推动辐射模型和辐射理论的发展。基于“中国天眼”的观测,2022年5月,该实验室科研团队和国内科研团队一道,对“黑寡妇”脉冲星B1957+20的掩食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黑寡妇”脉冲星之前没有观察到的掩食新现象并揭示了其物理机制。
人才资源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贵师大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天文学科。2018年,贵师大天文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9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12月20日,贵师大与国家天文台联合成立贵州省首个天文系;2020年10月26日,贵师大与国家天文台共建的“南仁东班”开班,聘请中科院院士汪景琇任第一届“南仁东班”班主任,贵师大和中科院共同组织专家授课、以国家天文台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天文前沿课题的机会。2020年,获批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22年获批天文大数据与计算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共建天文学科,为贵州天文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2022年10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向世界宣布,由国家天文台1998年8月22号发现的,贵师大申请的IAU永久编号58941的小行星正式以“贵师大”星(58941=1998QK29)命名,名字“guishida”。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