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和专业型有以下几方面有不同:学术硕士即人们理解中的普通硕士
一、培养方向不同
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硕士是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
二、招生条件不同
专业硕士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例如部分专业硕士要求在职人员报考需经所在单位或相应管理部门的同意,有的甚至要求所在单位推荐等;另一种情况,与普通硕士相同,并不要求工作经历。
三、招生考试不同
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一次机会;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这两大国家级别的专业考试,均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最新政策,自2016年起,专业硕士在职联考将并入全国统考。
四、学习方式不同
普通硕士: 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 年。
专业硕士: 全日制学习和半脱产两种形式,学制2-3 年。
五、学习费用不同
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规定各大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收费制度。学术硕士学费一般为8000元/生·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专业硕士学费一般由7000元/生·年往上不等,专业硕士学费按照不同专业类别差别较大。例如,MBA 的学费要十几甚至几十万元,而工程硕士的学费一般为3-4 万元。经济困难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六、认可度不同
普通硕士: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专业硕士:自2011年以来,由于研究生教育整体战略布局的调整,专业硕士种类增至39种,报考人数连年上升,专业硕士招生计划人数大增,大有与学术学位持平之势,其社会认可度和求职地位已经大幅上升,很多企业不再区分专硕、学硕,而是更关注硕士研究生的含金量。
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全日制学习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获取知识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发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功能,不断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2016年9月14号,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做出了明确界定和进行统筹管理。
就两者进行剖析,详细解读两者有何异同。
相同点:(1)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2)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3)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不同点:(1)毕业证书有所不同,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也就是说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毕业所获得的毕业证书标有“非全日制”字样。当然,非全日中的同等学历申硕只有学位,没有学历证书(单证)。
(2)培养方案有所不同:全日制是脱产学习是,全日制授课,提供住宿,户口档案可转入学校;非全日制是脱产学习,集中上课,学校一般不提供住宿,户口档案不转入学校。
(3)学费有所不同:全日制学费低,非全日制较高,基本上都过万,4万、6万、有的专业(如MBA)甚至一年交十几万。
(4)招生对象有所不同:非全日制主要面向一定工作年限和经验的在职人员;全日制主要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
很多考生会担心毕业证书上标有“非全日制”,含金量就不高了,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主要是对以前在职研究生的错误印象造成的。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而且“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这就意味着在职研究生在入学考试要求、教学质量、论文答辩及毕业要求方面都是同样标准,所以社会在以后会对非全日制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看法,认可度会越来越高。
以上是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解读,希望对报考学位的考生有所帮助,能报考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专业和学位。
硕士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被录取为回原单位的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
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招生单位及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包括 全国统考、推荐免试、单独考试、管理类联考、法硕联考、强军计划、援藏计划
一、全国统考
国家统一出题,每年完成网上报名+现场确认后,参加考试
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
专业课(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农学、西医中医、法硕)
二、推荐免试
是指不用参加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推研时间为每年大四上学期9月初到9月末
推免生推荐和接收办法:由推荐学校和接收单位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公布
三、单独考试
招生单独命题考试,所有科目由院校针对在职人员特点自主命题、难度较低。
参加单考一般仅限于用人单位推荐为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
四、管理联考
MBA、MPA、MPAcc、工程管理硕士等
五、法硕联考
只能报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领域
六、强军计划、援藏计划等专项计划
专项计划包括强军计划、援藏计划、农村师资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其中强军计划与接收单位联系获取校验码,援藏计划与西藏考试院联系获取校验码,农村师资计划与推出学校联系获取校验码,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需与所选报考点所在省级管理部门联系获取校验码;校验码均为18位数字。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设立于1984年,是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研究生院院长由校长柯炳生教授兼任,常务副院长为于嘉林教授。研究生院下设综合办公室、管理处、招生办公室、培养处、学位办公室五个处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与管理处合署办公;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中心挂靠研究生院。我校研究生院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9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及专业学位领域37个;拥有 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9个部级重点学科,11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植物保护、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利用、农业工程等一级学科在近年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已经形成了包括硕士、博士和专业学位教育的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并且对全国农科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在学各类研究生8716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研究生6702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于1999年9月11日,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这所年轻而渊源已久的大学是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 西北林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别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均为副部长级。学校实行部省共建联合办学的新体制,重大事项以教育部为主,日常管理以陕西省为主。世纪之交诞生的这所新型大学,将为西部大开发这一伟大工程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和高素质的人才支持,成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路先锋。
北京林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实施“211工程”的直属重点高校。学校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林业院校中唯一的研究生院院校。2007年在校研究生人数已逾3000人。建校五十五年来,学校共授予硕士、博士学位3900余人。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7%。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有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4个博士后流动站。
东北林业大学于1954年始设林学和林工研究班,标志着研究生教育的开始。1955年设林业经济研究班。到1957年,共招收研究生80人。研究班均由原苏联专家讲课,培养两年制研究生。1958-1960年停止招生。1961年开始恢复招生,到1964年又招收研究生13人。1965-1977年又停止招生。1978年再次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授予单位。2011年11月成立研究生院。截止到2012年6月共培养毕业研究生10894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1259人,学术型硕士学位7159人,全日制专业学位83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2391人,外籍博士3人。学校现有在学研究生5833人,其中:博士生912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641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54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26人。
南京农业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已有77年的历史。学校的前身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央大学农学院分别于1936年和194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农学院,同时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文革”期间,学校迁址扬州与原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研究生教育中断12年。1978年我校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是全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西南林业大学(原西南林学院)起始于1939年的云南大学森林系,历经昆明农林学院、云南林业学院、云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于1978年独立建院,原属林业部直属院校,2000年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中,由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2010年3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现有70年办学经历和30年独立办学历史,目前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林业本科院校。校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校园为“全省绿化优秀高校”、“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学。校园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占地825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环境,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2004 年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李大胜教授,校长为陈晓阳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50余年来,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共招收硕士研究生85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0余人,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农学博士,第一个果树学博士,第一个农业工程硕士。在校研究生人数达4900余人。党的“十五大”以来,我校研究生教育坚持“强校之路”的战略发展定位,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根本和生命线,外抓机遇求发展,内抓规范求质量”的工作思路,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有有1个国家级重点 一级学科,有8个国家级重点 二级学科,18个部省级重点学科;54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87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5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类型;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与优势,理、工、经、管、医、文、教、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位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四川省雅安市,目前有雅安本部校区,都江堰校区和成都校区。其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1935年并入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川大农学院,1956年迁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经批准为四川农业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金秋十月,四川农业大学迎来了百年华诞。
浙江林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经过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涵盖农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现任院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教授。学校座落于杭州西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临安市,交通便利,办学条件优良。学校现有衣锦和东湖两个校区,校园面积23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衣锦校区为省级'文明校园',有'花园式学校'的美称;东湖校区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河北农业大学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28年),是我国建校最早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学校现有24所学院,2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6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另有“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生命科学为优势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格局;69个本科专业,是全国农业院校专业最全的院校之一,基本上能满足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2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1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有18个省级科研机构;出版有《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等学术期刊。
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是南京林业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职能部门,从事研究生招生、培养、学籍管理、学位授予、就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建设和导师遴选等日常管理工作。目前研究生院设有招生办公室、培养科、学位办、学科办、专业学位教育科、党总支、分团委等工作机构,现有工作人员14名。我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52年学校成立之初,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后,我校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1年我国实施学位制度时,我校是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目前在校研究生数3000余人,其中博士生近500人,硕士生1700多人,专业学位研究生近800人。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十一五”末我校研究生在校生发展规模为4000人,其中博士生为600人左右。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54年,1978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5年,被批准建立山东省省属高校首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拥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8个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硕士培养领域6个。博士生教育涵盖理、工、农、管理四大学科门类,硕士生教育涵盖经济、法、文、理、工、农、管理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多元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历史名城合肥,为省属重点高校,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法、医、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学校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16个学院,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5490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600多人;
湖南农业大学创办于1903年10月8日,历经湖南省私立修业农业学校、湖南省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等办学阶段。1951年3月,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与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湖南农学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1994年3月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学校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空气清新,环境幽雅。百年沧桑,几度易名,务本崇实,矢志不渝。
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创办最早的本科高等学校。其前身为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签署任命了第一任院长。1958年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同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内蒙古林学院。1999年经自治区政府决定,教育部批准,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内蒙古林学院合并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现在学校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的院校,也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院校之一,是国家草业学会会长单位。学校下设的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创办于1912年,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学校学科覆盖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等9大门类,设有20个学院。拥有3个一级、二级国家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博士点,63个硕士点,54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2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