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国家营养师专业论文:体虚宜食糯米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  2012-07-24    

  随着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进展。国民经济逐年增长,生活日趋改善,人民关心的已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对食物如何挑选,如何搭配,如何烹调的问题。换句话说,营养学已经提到广大人民生活的日程中来。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孕产妇、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学生等都需要讲求营养:为了保证健康.加快经济发展.成人也需要讲求营养。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我国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多。老年人为了身体健康,更多地发挥余热.也特别需要适合于老年人的营养;总之,人们若想健康长寿,就必须注意摄生,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营养。

  最近我国营养学会向群众推荐一种成人合理膳食构成指标:据此指标,成人平均每日每人总热量2400千卡,蛋白质70克,就可以达到营养基本平衡。为达到这一指标,每人每月需要摄入粮谷类14公斤、薯类3公斤、豆类l公斤、肉类1.5公斤、蛋类500克、鱼类500克、植物油250克、奶2公斤、蔬菜12公斤、水果1公斤,平均计算大约每人每日可获得蛋白质72克,脂肪60克,总热量2500千卡。质和量上接近营养标准要求,热源质分配也比较平衡,同时亦比较符合目前我国国情。要贯彻执行此指标.每家每户都应掌握有关饮食营养的常识,才能做好日常生活的合理膳食安排。

  体虚是亚健康的一种症证的表现,在补益体虚时,要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不能只孤立地看症证,还要看到人的整体和不同人的特点.看到我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以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的具体情况不同,补虚时亦有所不同。又如四时气候的变化以及生活饮食习惯的不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不尽相同,因而虽是同一虚证,也因春暖、夏热、秋燥、冬寒、北方、南方等季节不同和地区差异,所选择的补品、补药亦有所差别。补益是补其不足,扶正祛邪,增进身体健康。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并不需要额外地增加补品;需要补养的体虚者,也不一定只有吃营养补品,人体的健康是靠多种营养成分米维持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的各种食物,不论是主粮、杂粮、蔬菜、水果等都含有身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素,只有在大病、久病、产后、或消化不良、或不良的饮食习惯,或某种疾病等原因,使身体不能全面地吸收营养,以致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形成虚证这时才需要服用相应的补品。在补虚时还要注意防止“闭门留寇”警惕“虚不受补”的现象。

  体虚最宜吃糯米。糯米古称江米、元米、为糯稻之种仁,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B2、烟醇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之品。中医认为糯米性温甘,作酒则性热,有补中益气,暖脾胃作用,对脾胃气虚,泄泻,体弱者最为适宜。糯米能治病,主要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作常用的食疗之品,亦可作药物使用。

  饭。可使症状消失,身体复原较快。如用糯米酒炖鸡肉和桂圆肉,疗效更佳。如把糯米制成药酒,功效更高。例如杜仲糯米酒就是用糯米。杜仲、黄芪、杞子、当归酿制的。饮之有壮气提神、美容益寿,舒筋活血等特殊功效;糯米配天麻、党参等制成酒就足有名的天麻糯米酒,具有补脑益智。护发明目,行气活血,增强记忆,为延年益寿的佐餐美酒;糯米配野生刺梨果制酒,名为赐梨糯米酒,饮之能预防动脉硬化,防癌抗癌,并有健脾益胃,补血益气,可四季常服,有益健康。必须指出,糯米性温,又粘滞,因此,凡发热、咳嗽、痰黄、黄疽、泌尿系统感染、腹胀者宜不吃或少吃。

  运用补虚作用的糯米及药物补养身体是扶正祛邪增强身体健康、提高防病抗体的重要一部分,似保持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益寿延年,要懂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增强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要定时定量,起居有常,要注意精神调养。保持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变动:同时还要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这足延年益寿的第一要素,在我们经典中也早已有记载,如“发宜常梳”、“而宜常擦”等四字句真言等;这些都说明了运动是生命的基础.运动可以促使身体气血流畅,关节疏利,气机顺调。现代医学认为。运动可提高人的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提高其灵活性和均衡性,还能使神经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得到充分的氧气,从而使头脑保持清醒,精力旺盛。经常运动还可以大大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摊迟骨质疏松的时间,增强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促进胃液分泌,加快胃肠蠕动,增加消化和吸收能力等。因此,不论是健康人还是体虚者,都要加强身体锻炼,在运动中求长寿。正确认识补身与体虚的关系,正确运用补身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起居和精神调养,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来源:考试大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教师资格课程随意学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推荐阅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