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黑龙江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公告”
其中明确↓↓↓
黑龙江省从2020年秋季高一年级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从2020年秋季高一年级开始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机制,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和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高一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
提前向社会公布一起来看看吧↓↓↓
为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厅起草《黑龙江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提出意见时间:2020年9月1日至9月14日。
二、意见反馈方式如下:1.信函方式: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75号(邮编:150001),黑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2.电子邮件方式:jjeclhy@163.com3.传真:0451-53638636请在提交意见时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联系。
附件:《黑龙江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20年9月1日
黑龙江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普通高中育人水平,确保2022年构建起普通高中“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机制,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格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构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
1.凸显德育时代要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加强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传承和教育,依托我省自然与人文特色资源,开展“五色”教育。健全育人体制机制,丰富育人方式方法。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宪法法治教育。突出德育内容时代特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宽实践育人渠道,积极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活动。
2.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境。开展示范性实验室评比和年度书香校园评选,逐步把实验教学纳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化体育锻炼,保证体育课程开齐、体育活动时间充足,开展以校园足球和冰雪运动为代表的校园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1-3项体育技能。加强美育工作,积极开展舞蹈、戏剧、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等活动,开设冰雪、版画、剪纸等龙江特色课程,采取展览、演出、比赛等教育形式,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重视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最美劳动教育工程”,保障劳动教育的课时、师资、场地,规定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的内容,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劳动习惯,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
3.拓宽综合实践渠道。研究、制定、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各种教育基地,围绕不同主题开发建设系列性社会实践课程,推动全省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线联网,拓宽学生综合实践渠道,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展览馆、运动场等公共设施按规定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开展志愿活动,走进军营、深入农村开展体验活动。鼓励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和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依照省定统一评价档案样式,客观真实、简洁有效记录学生突出表现。建立健全信息确认、公示投诉、申诉复议、记录审核等监督保障与诚信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公平公正。
二、科学推进课程建设与实施
5.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制定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0年秋季高一年级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组织好立体、全员、多轮新课程、新教材专项培训。建设好国家级、省级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和示范校,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普通高中高质量实施新课程。
6.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依照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整体规划建构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基于共同基础和多样化选择的课程体系,强化体育类、艺术类、技术类、实践类、劳动类课程弱项,推动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建设及实施中。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和选修课程开发,鼓励学校开设STEM课程及龙江文化历史类等体现龙江特色的校本课程,推动社团活动课程化、选修课程多元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
7.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合理安排普通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设置,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开展普职融通试点,探索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制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严格学分认定管理,对未按课程方案修满相应学分的学生,不得颁发高中毕业证书。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三、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与管理
8.推进选课走班。立足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校施策、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制定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及课表编排指导意见,倡导开发选课走班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发挥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发展导师育人合力和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
9.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立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推动教学内容整合与实施。创新体现学科性质和学习特点的教与学方式,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重视开展有观察、有体验、有探究的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升为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师作业研究能力和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开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支持的精准教研,挖掘典型教学案例,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
10.优化教学管理。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规范课堂教学。探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学习。落实市、县监管责任,强化备课、上课、作业、学习辅导和质量监测等教学常规管理。加强课程教学实施全过程监测评估,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集中授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逐步建立基于事实和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反馈和指导系统,引导改进教学。
四、扎实开展学生发展指导
11.突出指导实效。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和未来社会需要,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规划,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12.健全指导机制。制定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意见,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和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明确指导机构,通过开设指导课程、学科教学渗透、举办专题讲座、班会活动、开展职业体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高校应向高中学校介绍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
五、积极推进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
13.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其他科目必修内容纳入合格性考试内容。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目合格性考试由省级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实施。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等科目和理化生实验操作合格性考试由地市按照省级要求组织实施。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
14.提高考试命题水平。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科学命制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试题,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命题要符合相应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不同考试功能。加快省级命题中心和标准化考场建设。加强命题能力建设,优化命题人员结构,加快题库建设,建立联合命题和命题评估制度,提高命题质量。
15.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从2020年秋季高一年级开始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机制,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改革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招生录取机制,加强高校招生工作能力建设,强化招考机构、人员、经费等条件保障。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不断完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重要参考,研制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六、深入探索多样化特色化办学
16.启动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建立工作机制,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普通高中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建设智慧高中,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
17.深化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引导普通高中学校找准发展定位,实施错位发展,建设一批冰雪体育特色校、研究创新特色校、国防教育特色校、国际教育特色校、普职融通特色校、劳动教育特色校等,研发一批特色课程,打造一批特色项目,形成全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梯队。各级主管部门要在自主招生、师资队伍建设、设备配置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探索对特色高中的分类指导和评价监测机制。
18.开展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探索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模式和途径,遴选建设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基地,通过提供大学先修课程、高校协同培养、配备学生发展导师、承担研究项目等,努力为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输送后备力量。
七、加强师资与条件保障
1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编制使用效益。落实“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用帐户”,优先配齐普通高中学校教师。按照选课走班教学需要,动态调整、统筹使用教师编制。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更好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重点向班主任和一线教师倾斜。
20.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各地要完善学校建设规划,执行国家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和装备配备标准,完成“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项目,加快实施新高考所需要的教室和实验室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应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等,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各地市、县区要制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2020年9月底前报省教育厅备案。
21.保障经费投入。各地要切实加大普通高中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在严格遵守政府债务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多渠道筹措普通高中建设资金。要严格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省定标准,确保达到每生每年1600元。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2.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普通高中教育领导小组议事制度。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全面落实市、县级政府举办普通高中教育的责任。要将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严禁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及奖惩学校和教师。
23.强化部门分工协作。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加大编制统筹力度,做好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分配工作,从教师配备上确保新课程顺利实施。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普通高中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持普通高中项目建设。财政部门要积极健全普通高中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足额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为普通高中学校补充教师提供支持,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依法落实教师待遇。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配合教育部门修订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做好学校布局规划。自然资源部门要保障学校建设用地。
24.加强教育督导。落实好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监测办法。强化对市、县政府履行相应职责的督导,以校舍资源建设、师资队伍保障、化解大班额、经费使用管理为督导重点。要把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对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并把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职行为的重要依据,对发现的问题要强化问责、限期整改。
25.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要通过新闻媒体做好党的教育方针、科学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改革典型、优秀师德师风楷模的宣传报道,及时解读普通高中发展相关政策。严禁炒作升学率和高考状元,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